毛矛
(武警工程大學 裝備管理與保障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搶險救災是部隊執行的非戰爭軍事行動的主要任務形式之一。從近年來中國發生幾次特大自然災害來看,部隊是搶險救災的主要力量,而保證搶險救災任務順利進行和完成的基礎是各類搶險救災裝備。探索信息化條件下更為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對提高搶險救災裝備的基本保障能力,確保部隊及時完成救災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災害所帶來的損失越來越大,但隨之人們對災害的預防與掌握能力也越來越強。如果能夠及時掌握災害情況,再通過有效的現場指揮以及高效的決策管理系統的支持,就能夠在短時間內組織人員實施搶險救災活動,提高搶險救災的時效性。
救災裝備信息化管理體系的基本功能主要有:對救災資源相關信息或者資料進行日常維護和管理;對災情信息的收集與管理;對救災裝備調配情況、救災人員出動情況等信息實現追蹤與反饋;將具體災害信息以及救災決策指揮方案進行可視化呈現,有利于進行策略對比,選擇最優方案;另外可以起到引航員的作用,為救援人員選擇最優路線,最大限度保護救援人的生命安全。
搶險救災裝備信息化管理是整個決策支持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這一子系統主要負責妥善管理實物裝備及相關信息,包括以下幾個板塊:①基本功能板塊。這一板塊主要負責裝備信息文檔的管理以及整個系統的全面維護管理。②救災前準備模塊。在救災前,對救災裝備以及人員進行調配與追蹤、反饋。③災害信息收集管理模塊。主要負責災情信息的收集與跟蹤,保證救災裝備以及救災人員全部到位。④就在現場指揮模塊。對救災行動方案進行具體決策,調配現場救災人員以及就在裝備實施救援。
救災裝備需求決策主要分為三種情況:裝備保障人員需求、救援裝備需求、安置裝備需求。保障人員人數的多少需要根據機構職責以及裝備投入數量進行具體計算;救援裝備主要包括裝備運輸車、直升機、運輸機、挖掘機、生命儀、擔架等,所有裝備根據災情信息具體計算;安置裝備包括帳篷、炊事車、洗消車、臨時廁所等,按受災人數以及受災面積進行計算。可以看出,在調配救災裝備時,需要根據相應的數據做出具體決策,因此,建立數據庫系統也是實現救災裝備信息化管理的關鍵環節。在數據庫實現實時查詢、統計、分析、預測以及輔助決策的功能,又能為裝備調撥以及運輸提供數據支持。
搶險救災裝備的研發與制造生產受科技水平的影響,真正發揮出來的作用也受到災害類型以及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長期以來,中國在搶險救災裝備方面受“缺什么、補什么”的思想影響,在研發設計和購買時,缺乏整體的規劃性,沒有長遠計劃,整體意識不足,導致在管理上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搶險救災轉裝備的高效管理,降低了搶險救災裝備的基本保證能力。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具體主要體現在:裝備的分類標準不統一,管理無條理;信息化管理平臺功能不完備,管理效率低下;不及時更新裝備的使用壽命以及年限,裝備資源無法實現合理配置。
搶險救災的裝備種類繁多,且管理方式復雜,有地方裝備與部隊裝備、非在編裝備與在編裝備等區別,同時它們又處于共存的狀態,但仍舊沒有統一的分類標準,因此,給管理帶來了比較大的困難。因此,要對現有各類裝備的現狀以及特點進行深入調查與研究,對當前搶險救災裝備的具體情況,分析制訂出搶險救災裝備的分類標準。比如,按搶險救裝備的用途劃分,有軍需、工程、運輸、供電、衛生、通訊等;按照來源劃分,有部隊現有裝備、地方動員援助、上級臨時編配等;按照性能分,有新品物資、耐用品、待維護品以及報廢品等。將這些分類與現行搶險救災裝備管理模式相結合,在總目錄下設置子目錄,既保持救災裝備管理的統一性,又體現了裝備用途與性能的特殊性,為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提供依據。
目前,設備管理依舊沒有形成統一有效的管理標準。雖然國家以及軍隊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管理措施,但是因為標準不統一,進行數據統計的過程非常復雜,無法實現預期的管理目標。因此,為了提高管理效率,要及時總結各類裝備的特性與管理要點,再結合現行的具體管理辦法與規定,制訂統一的管理標準,進一步規范裝備管理系統,為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實現提供有效的執行規范與準則。
搶險救災裝備的作用是在災害發生時能夠及時應對并得到有效緩解或者解決。這里發生的災害有人為破壞導致的意外險情,更多的是地震、干旱、洪水、海嘯以及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自然災害的破壞力以及傷害力較大,強度或者等級越高,破壞力就越大,帶來的損失越發無法估量。因災害類型不同,需要的搶險救災裝備類型也就不同,同時,災害等級大小決定了裝備的需求量;所調配的裝備、技術狀況不同導致需要的維修費費用也不同。因此,及時掌握救災裝備專業技術領域以及救贖狀況等信息,在救援時進行合理調配,實現按需按量調撥,并能及時進行維修,保證救災任務的順利完成。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能夠有效實現救災裝備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救援速率。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實現按需建立。要與救災裝備現有管理及保證貼點相結合,以現有技術成果為參考依據,綜合全部裝備的使用年限,建立搶險救災裝備基層管理用戶建立一套完善的應用系統,實現協同工作。要對全部種類的救災裝備技術過程進行系統集成,形成完整的裝備保障信息管理平臺。對裝備保證的組織層次以及技術效用進行全面分析,建立適用于裝備技術實施過程中保障組織機構以及人員分配的、具有一定權限的系統模型,保證裝備保障技術的組織與管理能夠有效進行。通過分析裝備技術以及操作流程,逐步建立宏觀計劃與微觀控制的數據模型,進一步實現裝備保障系統在管理過程中的智能化。其次,對全壽命裝備的相關數據進行綜合管理。及時收集與整理搶險救災裝備的數據,實現全系統交互。將研發設計階段的裝備數據以及在使用中的裝備數據,無論是使用還是存儲、維修過程中產生的相關信息進行縱向或橫向延伸與綜合,實現對全壽命裝備數據集中控制,體現操作的實效性,為各個基礎用戶進行數據共享與交流提供參考依據,避免出現數據冗余,提高設備管理與調撥的效率;同時,要對裝備能力進行評估,建立多種保障方案并進行分析。再次,與外部應用系統功能相結合。以信息化管理平臺上的裝備數據為基礎,將各個裝備的保障業務以及基礎能力進行整合,形成一個結構合理、功能齊全、操作靈活的裝備管理保障體系。將功能實現集成后,外部輔助系統可以將信息導入平臺中進行統一化管理與處理,同時,也可以從信息化管理平臺中獲得所需要的裝備信息與相關參考數據,實現內外部的有效統一。最后,對擬定的裝備保障方案進行綜合評價,以此優化保障方案的運籌效果。結合任務需求以及部隊資源等具體信息,以裝備信息化管理平臺作為基本數據庫或知識庫,對評估裝備保障能力的相關方案進行優化,從而建立起更為高效的裝備管理體系。
綜上所述,搶險救災裝備信息化管理是建立在整個搶險救災決策支持系統之上的,要綜合考慮所有影響因素,在功能與結構上進行改進與優化,更好地為搶災救災整體任務提供基本保障。目前,中國搶險救災裝備在管理上存在標準不統一、程序不完整、效率不高問題。為了提高裝備保障效能,對現有裝備實現科學分類;分析設備特征,制訂管理標準;以災害等級為基礎,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轉裝備數據的統一管理。只有真正實現搶險救災裝備的信息化管理,才能提高管理效率,為整體救援行動提供基礎保障,有效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