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思 王小花 賀志芳 郝瑛 唐山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工匠精神”從業者職業能力、職業品質以及職業道德的一種體現,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勞動從業者所具有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以及行為表現。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基于“工匠精神”的“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對高職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工匠精神”與“雙創”人才培養可謂相輔相成。工匠的“造物”能力與技藝是衡量以及決定工匠水平高低的先決條件,是工匠智慧以及靈感的集中體現。“工匠精神”對產品和制作技藝的不斷追求、對產品質量的精益求精正是高職“雙創”人才培養的職業能力要求。而“工匠精神”所強調的對所從事職業的敬畏之心、對品牌樹立的專注精神以及堅守之情又恰巧是當代學生道德人才培養的一種必然要求。因此,基于“工匠精神”的精神內涵進行高職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對推進我國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當代的高職學生是一群具有創新型思維能力及創業活力的群體,當前社會需要培養他們將創新創業能力融入到就業工作中,發揮其社會價值及創業潛力。“雙創”實際上就是一個新型的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的“引擎”。因此,高等職業院校必須重視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并且以培養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新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主要在于結合企業及公司發展的真實要求,培養學生具有勇于創新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將“工匠精神”逐步滲透到高職人才培養的過程之中,使其成為人才培養的內在驅動力,是適合高職“雙創”型人才培養需求的,對推動和促進創新創業型高職人才發展是有利的,是適合的當代大學生人才培養需求的。
“工匠精神”的提出為學生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以“工匠精神”為人才培養目標,立足于目前人才市場的需求,著重培養學生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精神,轉變教育教學模式,在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的同時,直接和企業聯動,從企業最關心的人才訴求出發,將工匠精神融入到雙創型人才培養的具體模式中,為高職人才培養提供精神助力。
隨著“創業大潮”的襲來,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也紛紛出臺,各個學校也都積極實施各種措施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業。創新創業精神的樹立,首先由教師帶頭,積極鼓勵在校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和科技活動,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搭建大學生對的額眾創空間。例如,利用河北省背靠北京中關村的地理優勢,鼓勵教師到中關村的企業及公司兼職或者從事企業及公司的科研項目,學生也可以參加到這些項目中去,教師和學生的研究成果很容易在中關村迅速轉化為產品,學校和中關村之間形成可良好的創新創業互動效應。另外學校也可以用實際可行的規則制度鼓勵創業創新精神,停下“校規”給學生創業機會,并設立專門的孵化資金,為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
以實訓中心為依托建立創業平臺,構建集教學實訓、對外培訓、大學生創新創業于一體的產學研創的綜合性創新實訓平臺。首先,升級實訓中心,進行功能升級及改造,使其成為教學實訓、科研開發、創業創新的多功能平臺。增添創新創業體驗區以及研發討論區,促使學生將實訓中的好點子好創意進行討論,并在老師的指導下將創意孵化為產品。其次,采用自主開放式的運行管理模式, 教學設計要采用項目化教學模式, 并對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對于通過“雙創”導師審核的項目, 學生可以隨時在“雙創”體驗區進行項目研發設計, 產生的耗材費用可由學生自行負擔。最后,雙創平臺的管理由學校教師和企業人員組成, 并成立“雙創”導師辦公室。對創新項目進行階段性的評比, 對于優秀的項目導師給予進一步的指導,幫助其完善項目設計并提升項目品質。對于具有實用價值的創新性方案推薦給企業進行知識轉化。
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的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系列性的系統工程, 需要學校、政府、企業三方的參與,。三方在創新運行管理和保障體系中要起到引領作用, 并加強內涵建設。要以學校為主導,政府和企業給予其他方面的政策、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扶持, 為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肥沃土壤, 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以及創業的能力, 幫助大學生將創業夢想變為現實。
就業形勢的緊張,促使需要更多的求職者成為工作機會、職業崗位的創造者。創新創業教育的切實有效開展,能夠使更多的大學生把創新創業作為自己人生價值的一個選擇,用來適應外界多變的競爭環境以及迎接未來多變的挑戰,這已經成為高職教育改革需要面臨的重要挑戰以及任務。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創業意識與能力的雙創型人才,能夠緩解日益增加的畢業生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沖突,可以擴大市場的吸納能力,針對促進高職人才培養以及“雙創”型人才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