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旋
生物識別技術是通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及行為特征,如指紋、聲紋、指掌靜脈、面部、虹膜、筆跡、步態等進行個人身份鑒定的一項技術。生物識別技術目前已經在門禁考勤管理、電子政務證照、公安司法刑偵、金融保險、教育、社保、信息安全等領域廣泛應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仍是一片藍海。
當前,我國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蓬勃發展,國家衛生信息化“3521工程”框架提出的基于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三級信息平臺,實現醫療衛生服務跨系統、跨機構、跨地域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催生了醫院信息系統(HIS)、社區衛生服務系統(CHSS)等信息系統,以及具備“記錄一生、管理一生、服務一生”功能的居民健康卡的廣泛普及和應用。
與實體形式的居民健康卡相比,電子居民健康卡能夠適應更廣泛的患者就醫需求和應用場景。居民不用隨身攜帶實體卡,即可通過掃描二維碼享受到居民健康卡的各種醫療衛生功能和服務,居民健康卡虛擬化應用也為解決“多卡融合”的困惑指明了方向。
探索研究多樣化的電子居民健康卡便民服務,尤其是電子居民健康卡結合生物識別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廣泛應用,將是未來5-10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其優勢一是簡化了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互聯互通認證業務辦理流程,減少工作人員工作量。二是保障個人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相關個人隱私的安全。 三是方便居民進行身份認證核實,落實實名制就醫,保證醫療服務質量。 四是完善居民醫療衛生信息與生物特征相關聯及認證業務中的身份認證服務體系。 五是將互聯網技術融入醫療各環節,共享醫療信息資源,優化就醫流程,為其它行業提供大數據智能分析。
電子居民健康卡與生物識別技術相結合在醫療衛生領域的主要應用包括:
面部識別是基于生物特征的識別方式,具有實時、準確、高精度、易于使用、穩定性高、難仿冒、實現性價比高等特點。
患者首次就醫時,出示電子居民健康卡二維碼,在自助機上掃一掃,識別本人信息后,通過刷臉將患者的面部信息與電子居民健康檔案進行精準關聯,全部定向至同一人檔案。此后,患者在院的所有就醫流程,包括掛號、診療、繳費、取藥、化驗檢查等,均可由醫生電腦攝像頭進行“刷臉”身份認證,調取患者電子檔案,實現全流程無卡就醫,走到哪臉刷到哪,切實減輕患者就醫負擔,提升醫生工作效率。
掌靜脈識別屬于生物識別,掌靜脈是內生理特征,不會磨損,較難偽造,具有很高安全性。非接觸式的掌靜脈識別衛生性更好,更易于為用戶接受。因此,其在“無卡醫療結算”領域大有可為。
患者初次到院就醫,通過自助設備采集掌靜脈信息并與自己的電子居民健康卡進行關聯,形成唯一的就醫檔案。在之后就醫流程所有需要繳費環節,均可以此為身份認證信息,借助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診間結算、醫保結算。同時基于電子信用體系,開通信用就醫后,實現先診療后付費和免押金住院等。掌靜脈識別與電子居民健康卡相結合的支付體系,可以有效保障醫保資金安全,方便患者快捷就醫結算,讓數據多跑路,讓患者少跑路。
指靜脈識別是通過指靜脈識別儀取得個人手指靜脈分布圖,依據專用比對算法提取特征值,通過近紅外光線照射,利用CCD攝像頭獲取手指靜脈的圖像,將手指靜脈的數字圖像特征值存儲在計算機系統中。
指靜脈識別具有適用人群廣、準確率高、不可復制、安全便捷等特點。首先面向患者的指靜脈進行信息采集,并將其與電子居民健康卡進行信息關聯和存儲,患者通過指靜脈在定點醫療機構、定點藥店購藥成功的,今后將無需再到指定地點進行身份認證,這將為廣大患者購藥提供最大程度便利。同時也有效規避了盜用社保卡購藥和實名制購藥等身份認證問題。
個人指紋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逐漸被各醫院用于管理中,進行身份驗證、提高管理效率。將電子居民健康卡與指紋相結合,有助于實現醫院管理的智能化、無紙化,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精細化程度。
通常,醫院將指紋應用于考勤管理中,很多大型醫院也在探索應用基于指紋的住院探視管理和住院患者就餐管理,以進一步提升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患者首次將個人電子居民健康卡與指紋相關聯后,便可在后續的住院中以指紋為介質,進行比如住院探視和就餐等活動,每項活動都會產生電子記錄,安全可靠可追溯,提升醫院精細化管理水平。同時配合CA數字認證系統,可替代手寫簽名,節省醫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