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凡 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朱宜 武漢工商學院
“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結合民辦高校實際,高度重視校史文化建設與積極開發校史文化資源,對民辦高校進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著積極的實際意義。
文化以其豐富的思想內涵、深刻的價值導向和積極的行為導向,在社會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校史文化最為高校育人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性、延續性的特點。校史是一所學校創立之初到現在發展階段的真實記錄,是一所學校的文獻資料,也是一所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學校傳統教育和優良校風教育,有利于增強校友對母校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激勵學生努力奮斗,向杰出校友學習。如果將校史文化看作學校的品牌,那么校訓、校慶則是這一品牌的基礎構成因素。
校訓是一所學校辦學之初與發展過程中學校的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應,體現出學校的精神文化,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要求。1988 年出版的《漢語大詞典》中,對校訓的解釋為:學校為了進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選擇若干符合本校教育的醒目詞語,作為學校全體人員的奮斗目標。所以,校訓作為學校文化的積淀,代表著校園文化和教育理念,體現著育人特色和辦學傳統,具有其獨特性;校慶是指一所學校在適當的時候組織的一種特殊教育活動,是在指定時間自行組織社會知名校友及在校師生等參加的慶祝活動,一般選擇為周年紀念日,通過慶祝紀念活動,回顧學校的辦學歷史,總結辦學成績,發揚優良校風,宣傳學校辦學特色,讓在校學生以及師生、校友有更多交流的機會,在過程中起到教育、提升的作用,每次的校慶活動,具有其延續性。
民辦高校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辦學歷史不長,體制不同等客觀條件,民辦高校的校史文化建設往往落后于公辦高校,如何進一步凝練校史文化,傳承校史文化,創新校史文化,發揮其在學校師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為人才培養發揮更大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學生,重點也在學生。將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之中,可以進一步結合學校實際,走近學生當中。將學生在校園中的文化認同轉為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資源,教育學生從身邊的校園出發,繼承學校的奮斗精神。第一是學校歷史的回顧與總結,學校的辦學歷史是校史文化的起點,要將真實的歷史全面的展現在學生前面,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可以通過校史來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每一所民辦高校的辦學歷史都是一部奮斗史,每一位學生都應該在學校奮斗的歷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第二是學校校友資源的整合,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地方,每一年的畢業生都是其育人的成果體現,民辦高校往往在15 至20 年的辦學歷史,一所學校累計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最少也在三萬以上,他們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將這些校友的資源進行整合,可以為校史文化積累豐富的資源,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在校生向優秀校友學習,發奮圖強。
同時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中,可以開展“我的校史我來講”、“與優秀校友面對面”等主題活動,放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環節之中。通過課堂授課引導、學生自發尋找、課后總結提升等過程,將校史文化深入到全體學生內心之中,轉化為育人資源。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政治觀點、思想觀念、道德規范、行為要求,對其成員施加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政治、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某種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作用的過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強弱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作用發揮的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將校史資源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進行正確認識、開發及利用,對于加強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有著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為一個育人活動過程,離不開載體的選擇,少不了資源的整合,只有充分積累資源,才能積極發揮作用。作為民辦高校,要將校史文化資源向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轉化,首先要明確定位,樹立大思政的格局,定位要高,方向要準。不能將校史文化簡單的歸納為學校歷史的基本描述,不能將校史文化單純的理解為校友聯絡的一種方式。要明確定位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明確其在學校人才培養中的地位;第二要轉變思想,改變過去將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僅僅理解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錯誤觀點,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師生,也就是說校史文化資源向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轉化,首先需要學校教師的認可與傳承,有了老師的認可,才能更好的覆蓋到全體學生;第三要拓展途徑,校史文化有客觀可見的歷史,也有需要提煉的精神動力,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校史文化資源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關鍵在于過程的引導,將歷史形成的文化轉化為激勵師生奮斗的精神動力。
加強民辦高校校史文化的重視與開發,是整合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徑選擇。
校史文化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師生的共同參與才能發揮其作用,達到其目的。在教師層面,要組織在校教師對建校以來的人、事、物進行挖掘,找出滿足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所需要的條件,成立校史館,加強校史文化的制度建設,將校史文化作為課程思政的資源融入到更多的教學內容之中,體現校史文化的科學性。在新進教師中,要在入崗培訓環節加入校史教育。在學生層面,要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加入校史文化教育,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校史館,增強學生的愛校榮校意識,激發學生的奮斗精神。同時要加強校史文化建設的隊伍建設,一支是輔導員隊伍建設,因為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是與學生接觸最多、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教育群體,只有輔導員具備運用校史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才能真正把這項工作做好,達到育人效果。另一支隊伍應該是校友隊伍的建設,校友分布在祖國的五湖四海,遍布在各個行業,他們是學校校史文化的延續與載體,他們身上有學校精神的體現,只有校友關注、認可、支持學校的發展,校史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重視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