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梁
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經營理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此前的印象式經驗管理,已經慢慢的向極具說服力的數字化管理靠攏。企業辦公、業務運營、決策支撐等諸多方面都已離不開各類信息系統的支持,那么企業究竟應當如何構建自己的信息系統,是只要向供應商即乙方招標購買就可以解決么?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僅僅靠買出來的系統,即使乙方是一個集大成者,那也只能說是買了一套極具乙方屬性的系統,而絕對不可能是將甲方利益訴諸最大化的信息系統。
我們先來看看整個市場中常見的幾類問題,第一類,是用大炮打蚊子,原本需要解決一個很小的問題,卻用一套非常繁瑣的方案或者笨重的系統來應對;第二類,甲方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只知道一個方向,乙方提供的內容并不是甲方完完全全想要的;第三類,甲方雖然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在這個同質化非常嚴重的時代,經常對于乙方的方案選花眼;第四類,甲方在找多個乙方合作時,經常出現系統集成過程中互相扯來扯去的現象。第五類,甲方開始使用乙方交付的系統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使用了幾年之后,隨著業務的發展,乙方交付的系統已嚴重不滿足甲方的要求,基本需要重新再做,整體更新換代速度遠超預期。
為了解決上述提到的五個問題,甲方在構建信息系統時建議可按照如下流程來展開:
(1)確定系統構建目標及總體定位;
(2)明確系統所承載任務的邊界及內容;
(3)甄選乙方產品及方案的優劣勢;
(4)將乙方各方案、平臺進行取舍融合;
(5)制定驗收標準,購買并實施乙方的產品服務;
(6)持續運營,與乙方一道成長,讓信息系統更貼合實際生產作業。
首先一定要明確為什么要做該信息系統,是要解決怎樣的問題,緊接著需要理清該系統面向哪些受眾,這些受眾對于該系統有怎樣的期望,這些期望將核心定位的外延進行了適度的擴大。此后將該信息系統需要放入公司的整體信息化架構下全盤考量,看是否有定位重復、偏移甚至定位相左的內容出現,若有需做適當調整。最后,同樣還需要關注行業界不同領域專家的建議,這些建議能夠將最終信息系統的定義徹底明確下來。
理清信息系統的場景、邊界、及內容是一個格外需要沉下心去研究、去做的一個工作,這里涉及到了需求收集、需求分析、需求包整理及版本規劃、需求規格量化四點內容。
(1)針對需求收集,可通過口頭、書面、運營數據等多種方式完成此項工作。
(2)針對需求分析,其實就是對于收集到的需求進行加工,辨別真偽、未來可行的技術落地等,這里主張一個最簡單的工具,即用戶故事,他包含三要素,即用戶角色、急待解決的問題或者期待信息系統達到的效果、該如何去解決該問題并給出技術方面的建議。
(3)針對需求包要統籌管理,分版本合理規劃。
(4)就是要把所有上面所做的需求調研、需求分析、需求包的整理及版本規劃要分解為可以落地的任務,需要將需求包落實成為業務規格。
在找準系統定位,理清系統邊界的前提下,開始考慮乙方正式入場,入場之后首先要聽各家廠商對于方案的介紹以及遠期規劃,其次,需要找準一個合適的模型進行廠商能力的對比,這里推薦一個加強版的$APPEALS[2]模型,即$APPEALS+BA模型。
價格($):系統的一次性采購價格。可獲得性(A):系統實施過程中的難度。包裝(P):系統讓人一見到就想使用的怦然心動指數。
性能(P):系統響應速度、并發使用量等性能指標。
易用性(E):系統讓人快速上手的速度。保證性(A):增值配套支撐。
生命周期成本(L):系統的后期運營及維保相關費用。
社會接受程度(S):供應商行業成功案例量。
彈性及開放性(+):系統的技術架構的彈性及開放程度。
業務契合度(B):系統與甲方實際業務的貼合程度。
未來能力(A):供應商產品及服務團隊人數及質量。
最后,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業務需要,對于以上11個維度賦予不同的權重,通過加權對比選擇最合適的供應商。
對于供應商的甄選,最理想的情況是僅有一家公司在各方面能力都極為突出,但事情總是事與愿違,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各有優劣勢,其中很多重要的因素都無法割舍,這樣就直接涉及到需要某一家供應商集成其他幾家的產品及方案,該階段誰的開放性最好,集成經驗最豐富將進行首選。
無論是對于有集成商參與的項目還是單獨購買信息系統的項目,都需要在實施前制定項目的驗收標準,所有的后續實施驗收等工作,按照該約定進行開展,這里建議從實施工作開始甲乙方就專門成立一個實施使用的跨公司小組,組內完成各類實施、使用培訓的交流,同時讓甲方從實施那一刻開始就要將乙方所熟知的信息系統技術層面同步接手,以方便后續的運營維護工作。
乙方對于信息系統的實施交付并非信息系統構建的完結,而恰恰是甲乙雙方后續配合,后續共同成長的起點,甲方在運營過程中需要將真實的運營需求反饋乙方,乙方為了讓產品改進往往會響應甲方的要求,這樣雙方會進入共同成長的良性循環中。
企業信息化目前在各大企業都是一個很嚴肅且很被看重的事情,那么甲方如果想構建出符合甲方利益訴求的信息系統,需要借鑒本文所提到的方法,從了解自身的實際需要出發,再貨比三家,拿出融合的方案,最終在實際運營中讓甲乙方之間共同受益,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