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
[摘要] 天臺宗以其精妙高深的哲學體系和成熟的佛教修持體系,帶領中國邁向新的歷史臺階。在此過程中,中國天臺宗的高僧大德們吸收了佛教經典《法華經》和龍樹大師空觀說的思想精髓并對它們進行改造、升級,同時還結合中國當時的社會環境做出妥協與創新,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宗教流派。歷史經驗證明,宗教的發展大多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研究天臺宗的發展,對我們了解佛教發展歷程以及佛教與社會的共生關系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本文通過對天臺宗的部分核心觀點進行解析,勾畫出天臺宗在中國本土發展的基本脈絡和特征,從而領悟天臺宗思想的精妙高深之處。
[關鍵詞] 天臺宗;天臺思想;發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 B946.1?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5-3115(2019)03-0074-03
一、引言
天臺宗亦稱為法華宗,以《法華經》為根本經典,但“天臺三大部”則是指中國智顗大師所著的《法華文句》《法華玄義》和《摩訶止觀》。智顗大師以自己的觀點為《法華經》做出解釋和發揮,借此將天臺法門體系化。按照專業人士的說法是:智顗大師把《法華經》的精神簡潔地歸納為一句話:“一切世間的治世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①這和天臺法門被稱為“己心中所行法門”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與佛教核心思想“緣起性空”相契合。天臺宗的本源一方面來源于大乘佛教早期經典《法華經》,另一方面來源于印度龍樹大師的空觀學說,所以想要探究天臺宗的思想,還須重點追溯這兩個方面的思想要義。就天臺宗的宗義而言,可以概括為“教相門”和“觀心門”,前者是指“一念三千”②“三諦圓融”③“五時八教”這樣的理論系統,后者是指“四種三昧”④“十乘觀法”“五科方便”這樣的實踐修行方式,這在《法華文句》《法華玄義》和《摩訶止觀》都有具體的闡述。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天臺宗是一個既講究實踐方式也講究理論支持,“解行并進、教觀雙美”的宗派,它通過對實踐和理論的把握及規范,追求二者的高度統一,以此步入修證的正軌,令教法得以在良好的基礎上迅速弘揚。
天臺宗的出現某種程度上來說契合了時代發展的宗教信仰需求。它誕生于中國古代陳、隋之際,當時中國久經動蕩,正是要走向統一的時候,已在中國流傳了約500年之久的佛教也暗中醞釀著統一,亟需解決南北佛教學風的差異問題,所以后來智顗大師提出了“止觀雙修”這樣帶有中國本土特色的重視禪定與智慧并重的修習原則。天臺宗在經過迅速的發展時期后曾遭受過重創,卻依然得以存活,創造了佛教史上的奇跡,這也足以證明天臺宗是一個生命力頑強的宗派。值得驕傲的是,經過千年的發展,天臺宗獲得了世界級的宗教地位,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相當豐富,但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如龍樹大師與智顗大師的“實相”說法的異同之處、天臺宗基于心性論的佛家思想是否太過于強調內心的問題、天臺宗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汲取所產生的影響等。本文通過對天臺思想的歷史及發展進程的梳理,探析天臺思想的起源、理論體系及歷史意義,深入了解天臺宗的佛教思想精髓,學習天臺宗空假中的辯證思維方式。
二、天臺思想的歷史及發展
天臺思想的歷史及發展主要分為形成、確立和傳播這三個階段。
(一)天臺思想形成階段:佛教經典《法華經》及龍樹大師空觀說的思想根源
《法華經》是大乘佛教的經典,其“會三歸一”及“諸法實相”⑤的說法對天臺宗有著根本性的影響。“會三歸一”的思想精髓是強調佛教只有一乘教,認為佛演說正法有不同的等級,等級不同,教乘高低也理所應當不同。《法華經》把大乘視為較高層次的教法,從而融通大小乘,將兩者合二為一。“會三歸一”的融匯精神后來在智顗大師那里得到繼承和發揚,并形成了“五時八教”的判教方法。《法華經》中的另一個思想“諸法實相”,指的是世間一切事物(諸法),其本質都是可以統稱為“實相”,想要探究事物的“實相”,就必須從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這十個方面來考察。“諸法實相”的這種方法論在天臺宗的先驅者慧思禪師那里得到傳承,慧思禪師據此提出“一切現象有十如是”的說法,而慧思禪師的這種說法又被智顗大師所繼承,形成了“一念三千”的宇宙觀,認為一念之間就已經包含了宇宙所有一切現象的實相。“一念三千”又或稱為“一心三千”的學說后來演變為天臺佛學的核心理論。
龍樹大師在天臺宗的“東土九祖”中被列為初祖,其空觀學說對天臺宗的形成與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尤其是《中論》和《大智度論》。《中論》所闡述的最重要的思想觀點就是“緣起性空”⑥,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而言的,沒有唯一的真實的面目,所以稱為“性空”;但世間萬物又必須依靠假借的名相而存在,故稱為“假名”,因此必須通過綜合空與假來認識事物的本質,這就是“中道”。智顗大師對此極為重視,把“空、假、中”的概念導入到天臺宗思想體系,并稱它們為“三諦偈”。《大智度論》對天臺宗的影響則是體現在修習方式上,智顗大師在其主張六度相互融通的基礎上強調智慧與禪定的重要性,并且提出“止觀雙修”的修習方式。其實早在中國北齊時代,慧文大師就因《大智論度》和《中論·觀四諦品》的啟發形成“一心三觀”的思想,奠定了天臺宗思想的基石,隨后才有智顗大師“圓融三諦”學說的提出。可見,龍樹大師在天臺宗的形成中起到啟蒙導師的作用。
(二)天臺思想確立階段:“天臺三大部”的出現
智顗大師在天臺宗祖師大德龍樹大師、慧文大師思想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法華經》的解析,為天臺宗做了完整的思想體系梳理及論證,形成《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和《摩訶止觀》三部經典,被稱為“天臺三大部”,標志著中國佛教天臺宗正式建立。⑦因此,后世將智顗大師奉為天臺宗的創始人,因為他是天臺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創新者。在這個過程中,灌頂大師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沒有他的整理記錄就沒有“天臺三大部”的誕生。
(三)天臺思想傳播階段:遠傳海外
除了“天臺三大部”以外,天臺宗還有《天臺三大部注疏》及《金剛錍》《止觀遺例》等名篇,這是天臺宗九祖荊溪湛然大師為弘揚天臺教義所著,在這些作品的影響下,天臺宗逐漸受到重視和追捧。通過眾高僧大德的努力,天臺宗思想不僅在中國迅速發展,且傳播至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取得非凡的影響力和地位。雖然在發展的過程中,天臺宗在中國本土曾遭受過典籍被大量銷毀的法難,但所幸火種不滅,通過古代韓國天臺宗典籍回傳,最終促使佛法在中國本土得以延續。
天臺宗作為佛教八個教派之一,其理論來源于印度佛教中的經典思想,早期高僧大德結合中國特色社會及文化背景對它們進行再創造,誕生了這一體系完備,兼具修行實踐與佛教理論價值為一體的宗派。因此,它保留了一定的中國傳統思想印記。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本土天臺思想的形成過程中,佛教翻譯大師鳩摩羅什的佛經譯本起到關鍵作用。鳩摩羅什本人在空觀思想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的譯本通俗流暢、簡潔精煉,所譯的《法華經》和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為天臺思想的完善做出巨大貢獻。
三、天臺思想的理論體系
“天臺三大部”是天臺思想的系統性體現,它的出現為這個宗派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性依據,奠定了宗派的發展方向。我們在對“天臺三大部”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可以了解到天臺宗既強調“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這樣的理論系統,也強調“四種三昧”和“十乘觀法”這樣的實踐系統。它以“一心三觀”的修行方式成就佛陀之道,將宇宙的一切萬物都提升到最高的精神價值領域,最終完成宗教目的。
“一念三千”是天臺宗重要的理論之一,出自《摩訶止觀》。根據“一念三千”的觀點,世界的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因此也就有了“一心三觀”的說法。認為世間萬物都包含了空、假、中三種實相,亦稱為“三諦”。智顗大師認為在借助這三諦認識事物的時候無需設立先后順序,因為它們是同時存在于一心之中的,相連相依卻又互不妨礙。正如《法華文句》中寫道:“觀心釋者,觀心先空次假后中,次第觀心也。觀心即空即假即中者,圓妙觀心也,佛者。”⑧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先空次假后中”并非是一種順序,而是指以心為本的“空、假、中”三者的融合,即以心為發生點,故能達到圓妙的狀態,借此證入佛陀之道。通過“一念三千”的觀心論,將“一念心”和“三千諸法”這樣的“虛相”歸結統一于“實相”之中,尋得佛教的真理及人生的大智慧。這就是智顗大師所提倡的“圓融三諦”,認為只有把認識主體和認識對象結合起來,照見“一心三諦”的真實面目、形成“一心三觀”的成熟認知才是我們所應該追求的正道,而這種“三諦圓融”狀態構成了認知行為的極致和天臺宗的根本精神。
天臺宗雖然強調“教門”和“觀門”二者并進,但始終還是更看重“觀門”所起到的作用。“教”的存在更多的是為了證得甚至是完成觀的行為,因此上述所說的“圓融三諦”“一念三千”的說法均需融合為“止觀雙修”的方法論。總結來說,天臺宗的世界觀是從抽象的“三諦”出發,最終回歸真切的“實相”之中,可以說它是一個強調當下、關注當下、回歸當下的宗派。它以般若智慧來關照當下之心性,讓佛法修行者可以獲得最高境界。天臺宗的“四種三昧”修行體系囊括了各種修持方式,但最終都統一于“止觀”。另外天臺宗還有“五科方便”這樣的實踐體系,強調了戒律的重要性,以戒法來修養當下的心性,這借鑒了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仁道學說,將修行深入到禮儀的內核即心性層面。
天臺宗的理論體系形成過程中不僅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的思想精髓,同時還借鑒了中國傳統思想和本土文化,以一種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教思想,贊化菩薩行,實現佛法的弘揚。雖然它的“十乘觀法”思想承認了不同個體修行過程中的差異化,但也為廣大佛教信徒提供了一種悟道成佛的可能性,當然這需要一個漫長的修證過程。
四、結論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天臺宗在其發展過程中,以豐富的文獻、精妙的哲理、縝密的教義、完備的體系得以廣泛流傳,影響力至今綿延不絕。天臺宗作為一個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佛教思想體系,不管是從產生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還是從理論的包容性和思想深度來說,它都是中國佛教歷史上的一座高峰,不僅對中國后來的宗教派系產生影響,而且對日、韓、越的佛教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天臺宗重視“觀心”,強調“一念三千”“一心三觀”這樣的思想,重視關注當下個人法身和現實的實踐價值,具有凸顯個人心性修養的積極作用,給予民眾心靈上的安慰,并且成為他們心靈訴求的表達方式,深刻體現著個人的自我反省,這可以說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次偉大的反思。深入學習天臺宗思想,對我們今天個體的成長亦有重大的幫助,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有效方式,同時以嚴格的自律精神體會佛法在現實世界中的深遠影響。
[注 釋]
①池田大作:《我的佛教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②程群:《摩訶止觀修道次第解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③沈海燕:《法華玄義精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④朱封鰲:《佛教入門天臺宗》,巴蜀書社2009年版。
⑤王彬:《法華經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版。
⑥嘉祥吉藏:《中觀論疏·中論科判》,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⑦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上、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⑧朱封鰲:《法華文句精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參考文獻]
[1]董平.天臺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程群.摩訶止觀修道次第解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沈海燕.法華玄義精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朱封鰲.佛教入門天臺宗[M].成都:巴蜀書社,2009.
[5]王彬.法華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6]嘉祥吉藏.中觀論疏·中論科判.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7]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上、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8]朱封鰲.法華文句精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