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帥
摘? ? 要: 大別山位于鄂豫皖三省邊界,地理形勢復雜。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領導處于大別山脈的鄂豫皖三省人民,先后進行了黃麻起義、商南起義、六霍起義,并依托大別山區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此后,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內進行了一系列金融建設。金融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有力支持了大別山地區政治、軍事斗爭,對該地區革命形勢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 大別山根據地? ? 金融? ? 銀行? ? 貨幣
1.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金融形勢
北洋政府時期,由于中央權力的削弱,全國金融紊亂,當時發行的金屬制幣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圓,幣值較為穩定,還有國外流入的“雙柱”和“鷹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未能在全國建立起統一且牢固的金融體系,在大別山地區,除北洋政府時期發行的貨幣繼續流通外,同期流通于市面上的還有南京國民政府四大銀行發行的紙幣,以及北洋政府時期成立的中國實業銀行和私立銀行中國墾業銀行發行的紙幣。與此同時,一些資本豐厚的商人與地主還發行“號票”和“堂票”。混亂的貨幣金融體系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加之時局的動蕩及市場的波動,地方銀行和私人商號發行的紙幣和“號票”存在停兌的風險,一旦停兌,就會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2.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金融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2.1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根據地銀行成立最初階段,由于根據地沒有穩定的財政來源,只能把“打豪兒”獲得的資金作為銀行發行貨幣的準備金,“打豪兒”即通過沒收地主、鄉紳的財產歸蘇維埃政府所有,同時“打豪兒”也是根據地政權創立之初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但是,長期依托沒收地主鄉紳的財產為主要財政收入的方式是不利于根據地發展的。因此,中央針對這一做法指出“打豪兒”已不能適應蘇維埃政府財政經濟的需要,要把財政收入確立在累進稅的征收上。累進稅的征收,使鄂豫皖蘇區政府的財政體系走向穩定,同時成為蘇區銀行發行貨幣的準備金的主要來源。
2.2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金融機構的建立和發展
1930年10月,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在紅安縣七里坪成立,銀行成立之后,便開始整頓蘇區混亂的金融形勢,力圖通過發行根據地自己的貨幣,穩定蘇區的金融局面,使國統區貨幣退出流通,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其貨幣發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組織存款和發放貸款兩項業務上,由于缺乏相關經營銀行的經驗,農民存款活動和貸款活動并不積極,以致兩項業務的開展并不順利。
1931年5月15日,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在新縣重新開始營業,在組織和管理上,銀行由財政經濟委員會領導并向其負責,增加銀行工作人員的數量。與此同時,皖西北特區蘇維埃銀行于1931年5月在金家寨成,后由于戰局的影響搬到麻埠,并于同年12月改名為皖西北道區蘇維埃銀行,下設一個負責印刷銀幣券的印刷廠和一個制造銅幣的造幣廠。
在金融機構的分散階段,還有一個縣級銀行,即赤城縣蘇維埃銀行,它的成立主要是因為赤城縣受交通運輸條件的限制,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印制發行的貨幣很難及時運抵赤城縣,赤城縣蘇維埃銀行于1932年2月成立,其發行的貨幣為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的銀幣券與銅輔幣,其下不設造幣廠,銅幣主要委托縣城內銀匠和銀爐鑄造。
鄂豫皖根據地金融機構的統一階段主要是從1931年7月到1932年9月,這是鄂豫皖金融機構的發展和完善階段。主要表現在:首先,伴隨著軍事斗爭取得的勝利,蘇維埃政府的政權得到了穩固,蘇區銀行的發展同蘇維埃政權的穩固具有重要的聯系,并伴隨著蘇維埃政府名稱的變化而變化,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的名稱在這一階段發生過兩次變化:第一次是銀行更名為鄂豫皖區蘇維埃銀行,第二次是稱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從其發行的貨幣看,部分紙幣上面除印有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的字樣外,還印有鄂豫皖省工農蘇維埃銀行的字樣,說明當時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還可以稱鄂豫皖省工農蘇維埃銀行。
1932年9月,由于形勢發生了轉變,鄂豫皖省臨時省委相關機構進行了轉移,省蘇維埃銀行也從新集撤出,撤離后銀行工作人員隨紅軍一起行動,到了1932年9月下旬,紅軍走到安徽燕子河附近的西界嶺時,遭到了敵人的圍困。為了突出包圍,紅軍決定讓銀行工作人員喬裝打扮,用化整為零的方式分散突圍,工作人員攜帶的銀行紙鈔則轉交給紅軍,鄂豫皖根據地的金融發展便進入了堅持階段。這一階段為支援紅軍的游擊戰爭,金融活動主要由經濟公社發行“油布幣”。
2.3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貨幣的發行和流通
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鄂豫皖區蘇維埃銀行、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鄂豫皖省蘇維埃工農銀行均以發行主幣為重點,皖西北特區蘇維埃銀行發行的主幣除壹圓面額外,還有面額為伍元的較大面值的主幣,經濟公社作為堅持階段的金融機構,由于環境的特殊,發行的多為以串文為單位的小面額流通券。同時由于在軍事斗爭時期,紙幣的存放條件受到限制,容易在惡劣的環境中受潮而損壞,于是經濟公社作創造性地發行了“經濟公社流通券”,這種流通券不用紙張印制而采用白布印制,并且出于防水的考慮,在布上刷上桐油,易于在戰爭中保存,紅軍在堅持階段用此同百姓交易,因為制作方式特別,百姓根據它的特點稱其為“油布幣”。
隨著鄂豫皖蘇區銀行體系建立及貨幣的發行,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如何在紛繁龐雜的貨幣種類中確定蘇維埃政府貨幣的法定地位,為此,鄂豫皖蘇區銀行制定了相應的貨幣政策,對國民黨政府發行的舊幣采取折價兌換的方式。即要求持有國統區貨幣的群眾及持國統區貨幣來蘇區貿易的商人按規定向蘇區銀行或經濟公社兌換蘇區貨幣,具體比值是:對于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按照10:6的比率兌換為蘇區紙幣,對于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和湖北管錢局發行的紙幣,按照10:9的比率兌換為蘇區紙幣,對于金屬貨幣,則按1:1的比率兌換。通過確立不同的比值,對國統區貨幣采取有區別的兌換,鄂豫皖蘇區的金融形勢在穩定中得到了統一,經過兌換收集的國統區貨幣則交由經濟公社購買國統區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