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娥
摘? ? 要: 制度自信,是中國全體社會成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制度優勢的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制度優勢和制度潛能不斷被發掘,制度自信日益增強,制度自信帶來的社會凝聚力日益彰顯。本文論析制度自信的社會凝聚力外在表現,以及社會價值。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制度自信? ? 凝聚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時代使命,著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優勢和制度潛能不斷被發掘,制度自信日益增強。
一、制度自信的內涵與緣由解析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三個自信”的命題,強調制度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保障,決定國家建設與人民福祉。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四個自信”,強調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的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從心理學角度講,自信就是在自我價值、自我能力評價上的積極態度。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制度優勢的自信,自信的主體是包括中國共產黨黨員在內的中國全體人民。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1]對于經常變化與改革的社會,堅持制度自信尤為關鍵。堅持制度自信,就是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促進中國社會全面發展進步,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維護和發展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具有持續自我發展、自我革新的能力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堅持制度自信就是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根本保障。
當前,中國人民形成制度自信的緣由是多維度多層次的,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一)制度自信來自于中國經濟、社會、文化飛速發展的實績及給人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福祉。
近40年來,中國保持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并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中國從一窮二白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實現了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保持了社會長期和諧穩定,避免了許多國家在這一發展階段經歷的嚴重社會政治動蕩;讓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并積極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承擔起維護和平發展的國際責任。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827122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長6.3%;全年國民總收入825016億元,比上年增長7.0%。據聯合國發布的《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2017年中國經濟增量對全球經濟增量的貢獻率在30%以上,居全球首位。《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近五年來,人民生活持續改善。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長7.4%、超過經濟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社會養老保險覆蓋9億多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5億人,織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這一切經濟、社會發展的實績造福十三億人民,成為制度自信的堅定底氣與扎實根基。
(二)制度自信來自于制度價值的人民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堅持人民的利益取向,堅持人民的評價標準,且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并以實現人民利益為其價值取向,與政黨制度的人民性價值相統一,促進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認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全面從嚴治黨”,正綱肅紀,“打虎拍蠅”,就是回應人民群眾對黨風黨紀的關注;在決策和推動改革中“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政黨目標與制度目標高度一致的人民性成為制度自信的內在支撐。
(三)制度自信來自于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縱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始終是在遵循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及中國社會自身發展規律三者有機統一的基礎上進行制度建構的。社會制度需要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性,體現在其自我變革和堅持方向的有機統一。中國共產黨成功應對了在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除弊鼎新的同時,堅定不移維護基本制度、堅持正確方向,在“變革”與“不變”的辯證統一過程中,使中國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
二、制度自信凝聚力的外在表現
凝聚力是指群體成員之間為實現群體活動目標而實施團結協作的程度,所謂群體是指人的集合,包括家庭、朋友、單位、集體、階級、民族、國家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彰顯出巨大的優越性和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社會成員對賴以生存和生活其中的社會制度具有心理認同,產生情感依賴。
亞里士多德曾指出“一種政體若要達到長治久安,必須使所有人民都參與其中,而且懷抱著讓它存在和延續的意愿”[2],這種意愿其實就是一種心理認同。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等制度的安排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切實保證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調動了人民群眾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其他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積極性,進而使人民群眾對社會制度的心理認同和情感依賴逐步增進,由理論認同到實踐認同再到情感認同。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成效日益顯著,人民群眾對政治活動的參與性越來越高,對政黨制度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對中國政黨制度的發展歷史、既有經驗和未來前途充滿信心。
(二)社會成員對社會制度做出積極的、肯定的正向評價,進而自覺敬畏制度、遵從制度、捍衛制度。
在習近平同志當選總書記之后,中國共產黨加強了黨內學習和政治宣傳工作,同時開展了黨內貪污腐敗、不正之風的肅清工作,開展了一系列提升政黨形象的活動,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發展中更具穩定性、科學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含的基本制度、具體制度的設計、運行、功能及優越性越來越得到絕大多數公民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評價。鄧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得到社會成員肯定與正向評價后,更進一步激發社會成員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自覺從內心敬畏制度,從行為尊重制度和遵循制度,繼而不折不扣地帶頭維護制度,成為制度的捍衛者。
(三)社會成員能客觀看待制度的某些暫時性問題。
縱觀全球,社會制度只能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逐步完善、逐步推進。當前中國,多數社會成員,表現出對西方制度不盲從,以積極面對、積極探索的態度,客觀看待制度在轉型時期的某些暫時性問題。這是制度自信凝聚力的表現之一。
三、制度自信凝聚力的社會價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社會凝聚力日益彰顯,傳遞強大的思想動力,提高政黨制度向心力,推動政黨制度完善和制度功能的發揮,促進社會團結,其社會價值很大。
(一)凝聚政治共識,團結動員社會力量。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利益格局發生了深刻調整。為了“最大限度把各階層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最大限度地把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出來”[4],構建一套優良的社會治理制度,既約束非法違規行為,又鼓勵遵章守法言行,形成文明的制度體系,凝聚、維護與弘揚良好社會風氣,是堅定制度自信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中國制度的功能和價值給社會成員帶來了現實權利和實際利益,在此基礎上激發社會成員對制度的認同和高度信任,并形成良性循環。制度自信作為社會成員的一種心理認同存在于思想意識中,屬于精神層面的東西,但當它形成一種社會意識的時候,就可以轉變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物質力量。
近40年來,中國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解決金融危機、抗震救災、國防成就、經濟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各個領域都能列舉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例子。學者張維迎指出:“中國具備了其他國家不具備的某種特殊競爭力,今天的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可以集資本、技術、管理、勞動力為一體的國家。”[5]制度自信的強大社會凝聚力可以團結千百萬黨員與人民群眾為共同的事業奮斗,實現把中國現有資源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整合起來,為中國的發展所用,為人民所用。
(二)排除外界干擾,聚精會神搞建設。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內部來說譬如多元化的利益分配、價值觀念、道德取向、傳播媒介等,外部來說國際社會上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博弈愈演愈烈,雖然當代主題仍然是和平與發展,但是深層次的斗爭卻始終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更加需要制度自信的社會凝聚力增加我們的定力,排除各種思潮干擾,在新的風險和考驗面前,聚精會神、埋頭苦干,把中國的事情辦好,把黨和國家的既定目標實現好。制度自信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安定、平穩的發展環境,讓社會成員產生了自豪感、滿足感,這些外在物質環境和內在精神能量,對當前中國人民聚精會神加強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三)科學認知制度,勇于改革創新。
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國家治理模式轉型等新形勢新問題的出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處的環境、承擔的任務、承載的功能都在發生重大變化,制度不足亦在某些方面、某些領域有所表露,因此制度改革、制度創新是新時代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只有具備高度的自覺和自信,才能科學認知、理性看待,不斷推進制度創新,不斷完善和發展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中國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只能建立在制度自信的基礎上,隨著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實踐需要,及時總結和提煉行之有效、具有廣泛及長期適用性的經驗,積極推進制度創新,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
總之,制度自信凝聚起強大的民族合力,這種力量的價值不可低估,我們應珍視并保持這種磅礴動力,最廣泛地凝聚智慧、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
[2]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13.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4]中共中央宣傳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168.
[5]張維為.中國超越:一個文明國家的光榮與夢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