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平 朱立峰
摘? ? 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市場化這一特征儼然已經成為以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三國為代表的國外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特征。三個國家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各異,但是從整體看,政府的直接推進,大學與產業界的聯系加強,治理結構的企業化,公益與盈利邊界劃分不清成為他們共同的特征。鑒于此,借鑒國外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將其應用于我國高等教育,有利于推進市場化。
關鍵詞: 高等教育市場化? ? 工商業界? ? 企業化治理
高等教育市場化已經成為一個趨勢,近年來,我國對高等教育市場化做了探索,2014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試點大學要適應市場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工作。2015年10月,發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但是相較于國外高等教育市場化而言,還有一些不足,國外高等教育,特別是以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已經走了很長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經驗和教訓,分析他們的特征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1.國外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的特征
高等教育市場化是指,“大學利用其教學、科研及其他校園活動盈利的現象”。國外高等教育市場化,有代表性的是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這三個西方國家,以美國歷史最為悠久。高等教育市場化一直處于探索階段,多所大學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參與市場化改革,高等教育市場化因此得到政府及社會的認可。
1.1美國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的特征
美國高等教育市場化真正深入開展,始于1980年頒布的《拜杜法案》和《史蒂文森——魏德勒技術創新法》兩個法案。兩法案“保證了大學從企業和私人處得到合同與專利收入的權力,1989年頒布的《國家競爭力技術轉移法》確立了由政府、大學、研發機構、民間企業共同提升科技水平的目標,并將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美國政府這些法案的頒布直接推進美國高等教育的市場化進程,將以前只在大學邊緣地帶開展的市場化活動,拓寬到全面的市場化時代。
美國大學市場化的特征。從美國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情況看,與工商業界的聯系不斷加強,治理更趨于企業化是其主要特征。美國大學從產生就與工商業有較強的聯系,1980年以后,在政府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的推動下,工商業界參與大學的力度更大。多所高等學府中工商業界的董事占比增長至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見高等教育市場化使大學與工商業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另外,作為企業領導的董事,既是成功的工商業者,又是大學的捐贈者,有的還是該大學的校友;熟悉校外情況,同時對大學有強烈的歸屬感;在實際中,不可避免地把企業的治理理念、方法引入大學中,不斷改變大學形象、大學管理者的作風和工作方式。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多所營利性大學如雨后春筍般開辦起來,從實質上講,這些大學就是企業,管理模式就是企業化管理,設立經理負責制,參照企業管理的方法;按照市場的要求,研究學校的目標市場。高等教育市場化是一把雙刃劍,在為社會、自身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過度的市場化引起爭議。誠如美國學者斯坦利·阿羅諾維茲所言:美國大學的“管理已經退化成為讓這個機器順暢運轉,籌集資金和進行危機管理的工具”。
1.2英國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特征
1979年,英國撒切爾夫人開始執政,經歷美國當時面臨的經濟困境。她建議削減大學的經常性支出,并且從1979年開始執行;1983年,開始削減對大學的補助金。1985年,公布《90年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綠皮書,希望大學“一是端正對工商的態度,鼓勵企業家精神;二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工商業之間的聯系;三是加強與社區和地方企業的聯系”。綠皮書的發表標志著英國高等教育舊時代的結束和新時代的到來,從實質上看所謂英國高等教育的新時代就是市場化的時代。直到今天,英國各屆政府延續了這一政策。
在市場化進程下英國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英國高等教育市場化集中體現在主動融入經濟社會和引進企業化治理模式。傳統上,英國大學與美國大學相比是遠離社會的,重視基礎研究,輕視應用研究,與產業界結合不太緊密。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政府加大相關政策的實施力度,促進大學與產業界聯系的締結。為此,英國專門成立工業和高等教育委員會。英國大學與產業界的合作主要通過專利轉讓、創辦科技園、成立教學公司、開展技術咨詢等方式。為了推進與產業界的聯系,許多大學都成立專門的機構,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如劍橋大學設立的“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曾代表劍橋大學同相關產業界進行貿易的洽談、簽訂的協議等。普通大學,如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于2013年成立研究、商業和創新辦公室,簡稱RB&I,該辦公室統一協調學校的各種商業行為,構建一個阿伯大學與產業界聯系的渠道。在政府政策的鼓勵和引導下,英國大學不斷引進企業的治理理念。每一所大學都力圖不斷擴張空間,英國有多所高校在校外設立校外辦事處,主動與校外的一些組織建立聯系,專門“從事知識轉讓、工業聯系、知識產權開放、繼續教育、資金籌集以至于校友事務”。在這些部門的推動下,融資渠道出現多元。除爭取政府支持外,還要積極開發工廠企業、校園服務、校友支助、知識轉化等渠道。大學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形成全新的企業化理念。
同時,積極構建與企業接近的文化,逐步形成一種企業化的理念。
1.3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特征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澳大利亞的經濟起起伏伏,令人擔憂,出現多個問題,社會支持系統難以維系。1983年,工黨執政后為了應對這種危機,開始壓縮政府開支,優化政府職能,推進大部制等措施,實質上是推行以市場為導向的公共行政。在1987年發布的《結構調整與經濟狀況》中,教育作為經濟問題討論。“在1987年—1989年進行的道金斯改革中,高等教育被重新建設成為一個相互競爭的機構的‘類市場”“國家決定使公立大學市場化,而不是建立一個公—私混合的體制”。在政府的推動下,高等教育更加市場化,國際市場不斷開拓,私人辦學市場不斷擴大,使澳大利亞的大學向公司化轉變,走上市場化的道路。
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特征。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市場化的主要特征表現在智力產品商業化和治理企業化兩個方面。傳統上,澳大利亞大學承襲了英國大學的特點,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與產業界的關系比較淡漠。隨著澳大利亞對大學的改革,特別是至1994年完成的大學合并——36所大學取代了19所大學和51家高級教育機構,市場化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當今,澳大利亞大學與產業界的關系已經達到水乳交融的程度。大學通過學者影響市場的決策,同時科學研究成為大學與公司之間的主要紐帶,實現腦力勞動結晶與公司成品之間的有機融合,通過努力,使名望效益與利潤擴張形成正比。澳大利亞大學治理企業化,主要體現在以政府為主導的一系列的變革。澳大利亞政府在大學治理企業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從政策、資金、集權三個層面對大學進行幫扶,促進其重組,以推進市場化進程。正如澳大利亞教育作家西蒙·馬金森和馬克·康西丹所說,澳大利亞大學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成為企業大學。在企業大學中學校行政領導具有決策權,權利簡化使更多決策被自由采納,而這種企業化的模式,內部結構的重組更適應市場化的需求。
澳大利亞大學市場化的改革沖擊教育公平,“當具有社會價值的教育不再是一種公民的權力而成為一種經濟商品的時候,它會變得稀缺而非普及。在此過程中,教育會給一些人贏得市場經濟的價值,但是這種價值是建立在對另一些人的剝奪基礎之上的。人們越是被排除在某種特定的教育之外,那么對那些有機會獲得這種教育的特權階層來說,價值就越高。所以,市場的推動力和等級的維護恰巧是一致的”。從這個方面看,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市場化強化了社會階層的固化,降低了社會底層人通過上大學改變命運的概率。
國情不同,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情況不同,但是從整體上看有以下幾個相同點。一是從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直接動因看,政府均是大力支持的。三國高等教育實現市場化的具體時間點和方式不同,從直接動因看均是由各國政府出臺政策積極引導和推動。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經濟均出現增長趨緩的狀況,大學成為削減開支的對象之一,政府投入的缺失,成為大學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器;二是從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基本措施看,加強大學與產業界的合作,成為一種戰略手段,成為增加資金融入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成為提高學校美譽度的重要途徑。三是從內部治理看,都更趨企業化。企業是商品經濟社會的產物,企業化治理是市場化最直接的體現。為了適應政府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的政策,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大學結合實際不斷調整自己的治理,雖然具體形式不同,但從發展趨勢看都更加企業化。四是從產生的負面影響看,主要是公益與盈利的邊界劃分不清,引起廣泛的質疑。高等教育在市場化過程中由于沒有正確區分好公益與盈利的邊界,部分大學出現過于市場化的現象,影響教育的公平,降低大學“公益組織”的屬性。
2.國外高等教育市場化對我國的啟示
高等教育市場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要建設高水平特色大學,就要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這是機遇更是挑戰。全球高等教育的大背景、大環境是相似的,而且國外高等教育市場化開始得早、發展得好,對于發展探索中的我國高等教育市場化而言,是有一定助益的。因此,研究國外高等教育市場化,對于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市場化有一定的啟示。
2.1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扶持
國外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國借鑒。雖然我國與國外在歷史傳統、政治制度方面存在差異,但是大的宏觀環境、知識經濟的到來、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相同的。另外,大學作為以生產知識、傳播知識、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為目的的組織,或者是大學的這一本質得到全世界的認可,發展規律有全球的普遍性,有些適合國外高等教育的規律可運用到我國高等教育市場化進程中。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已經破除一些不符合發展規律的陳規,并且明確提出社會服務是大學的四大職能之一。因此,目前我國政府有必要像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政府那樣,對大學的市場化制定明確的政策,設置相應的機構推進這一工作。
2.2要合理界定公益和盈利的邊界
從實質性看,大學其實是以學術研究為出發點的組織,因此無論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本質獲取商業利益。但是,在2011年,“真維斯樓”赫然挺進清華大學校園;2012年,嘉實集團的售樓中心建到同濟大學嘉定校區。這兩件事在各自大學的師生之間和社會上都引起了廣泛的質疑和爭議。從各種評論看,折射出來的不是我國高等教育是否應當市場化的問題,而是高等教育市場化的“邊界”如何界定的問題。目前,高等教育市場化,如科研成果轉化,校辦企業都得到社會的一定認可。大學應當界定自己市場化的邊界,保證守望文明,不失本真。
從目前看,國內大學的四大職能:一是人才培養,二是科學研究,三是社會服務,四是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培養是核心職能,是保證公民公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基礎,是不能市場化的;文化傳承創新,為社會提供方向與生活方式,對于保持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方向有決定意義,也是不能市場化的;科學研究是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重要途徑,在保持人才培養的前提下可以市場化;社會服務是大學與社會連接的重要渠道,得到社會的公認是可以市場化的。從大學職能看,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部分是不能市場化的,而與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相關的可適度市場化,是邊界問題。
2.3大學要適應形勢有限度的市場化發展
大學是個特殊的組織,經受住漫長時間的考驗,滿足人們的需求,形式上超越各式各樣的科學思想。同時,大學又是需要發展與其他組織有交換的普通組織,在當今社會不可能脫離市場而得到有效發展。因此,大學要結合當前形勢有限度市場化發展,發揮市場化發展的優勢,合理規避市場化發展帶來的副作用。當前要敢于正視市場化問題,從辦學理念上在適當的領域如社會服務、科學研究方面提出市場化的發展思路;在校長選拔上既要重視學術水平,又要重視管理水平,更傾向于選一個懂教育管理的管理專家而不是科研帶頭人;在治理上適應市場經濟情況,在一些領域借鑒企業治理模式,提高辦學效率。總之,市場化發展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趨勢,當代大學應當承認它、直面它、研究它、順應它、修正它,發揮好它的作用,而不是否定它、回避它。
參考文獻:
[1]Derek Bok. 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place: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3.
[2]趙俊芳,李國良.美國大學市場化尋理[J].江蘇高教,2011(3):144-147.
[3][美]斯坦利·阿羅諾維茲,著.周敬敬,鄭躍平,譯.知識工廠:廢除企業型大學并創建真正的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58.
[4]王承緒.英國教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520-524.
[5]易紅郡.英國大學與產業界之間的“伙伴關系”[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1):71-77.
[6][美]伯頓·克拉克,著.王承緒,譯.建立創業型大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
[7][8][澳大利亞]西蒙·馬金森,著.沈雅雯,周心紅,蔣欣,譯.現代澳大利亞教育史——1960年以來的政府、經濟與公民[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88-196.
[9]王志強,黨慶治.建設“現代化大學”:歐盟大學——企業合作機制的背景、特征及趨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4),107-113.
[10]吳偉,蔡雯瑩,蔣嘯.美國大學市場化技術轉移服務:兩種模式的比較[J].復旦教育論壇,2018,16(01):106-112.
[11]王旭輝.高等教育市場化研究述評與研究展望[J].復旦教育論壇,2016,14(02):58-64.
[12]蔣洪池.高等教育市場化及其對大學學科文化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0,04(036).
項目:河南工業大學2016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河南工業大學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研究——高等教育市場化的視角》;201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趨同到多元:行業特色大學轉型發展中制度的構建研究,項目編號:17YJC880093;行業特色大學多元發展中的制度構建研究,? ? 項目編號:2018-ZZJH-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