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會
摘? ? 要: 當代一些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與職業素養不夠協調。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對高校為社會培養輸送人才有推動作用。本文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論述,提出建議,謹供參考。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 職業素養教育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意義不言而喻,關乎高校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的重要命題,也可以有效解決學生思想政治素養與職業素養不協調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二、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的內涵及其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即通過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及道德規范等途徑對社會成員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其目的在于促進社會成員形成正確的社會思想品德,這是我國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具有如下特征:目的性、計劃性及組織性。
職業素養涉及范圍較廣,包括職業道德素養、敬業意識、團隊合作精神等,屬于多層次立體化的概念。職業素養的高低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能否被社會接受,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有不可言喻的作用。
(二)培養學生思想政治與職業素養的重要性
高校學生作為寶貴的人才資源,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承擔著民族振興的責任,培養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與職業素養,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素質,做到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順利開展。為了保證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達到預期效果,各大高校應當在推進教育的過程中,始終秉持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形式與教育理念,充分發揮高校教育的特點,逐漸形成教育品牌,為其他高校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提供借鑒。此外,通過對學生開展這一方面的教育,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精神文明水平,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欠重視
一些高校只關注就業率及考研率,教學內容都圍繞上述兩個方面展開,安排了許多與就業與考研相關的課程,忽視了思想政治和職業素養的培養。部分高校盡管開展了思想政治和職業素養培養的相關內容,但并沒有將思想政治和職業素養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這對于學生全面發展有消極的作用。
(二)部分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的欠重視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職業素養教育動力機制主要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學生兩個方面的動力。目前,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及職業素養教育方面的授課教師較少,且由于課程任務較重,容易脫離實際,僅僅是傳授學生所需的專業知識。另外,為了及時完成教學任務,一些老師對于知識點往往是照本宣科,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及職業素養教育的培養,這對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產生消極影響,導致教育方面的后勁不足。
(三)部分高校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欠重視
在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以傳統的講解為主,以考試為輔,學習內容以理論教育為主,缺乏吸引力,對學生的實際教育作用較小;在職業素養教育上,既沒有提出明確的教育理論要求,又沒有為此開設相應的教育科目,僅僅是在專業課的講授過程中穿插一些與職業素養教育相關的教育內容,但是作為課堂的輔助,其影響力有限,這就導致學生對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視度較低。從具體的教學事例看,例如高校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最突出的表現是經濟利益化,一些學生單純地認為只需要掌握專業知識及以后工作所需的必備技能,忽視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相融合,停留在表層的認知上。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路徑分析
(一)教育過程中嚴格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隨著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交流愈發密切,價值觀較量更頻繁,當前我國的價值觀建設主要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濃縮的精華”的社會范圍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上我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的關鍵時期,為了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嚴格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思政教學中樹立核心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素養理念,使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實現職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發展。
(二)進行課程之間的有機結合
為了更好地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的相互融合,其中最有效的一條途徑是將二者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都需要有學生的參與,與學生的個人素質、意識及認知息息相關。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對學生思想的改造。應當積極推進新的教育形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設置為基礎教學內容中的一部分,并納入課程計劃。具體來說,可以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注重將職業素養的相關內容融入其中,如可以將愛心與責任設置為該學期的主要教學內容,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有機結合。
(三)引進行業文化元素
目前,我國開展的職業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及幫助學生形成必備的職業思想以適應企業崗位及社會的需求,促進學生轉變為滿足企業與社會的職業人。高校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一,為了避免職業素養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間出現脫節問題,各高校應當發揮校企合作這一方式的優勢,使學生在校園生活中于潛移默化中體會到企業文化與職業素養。二,學生對專業的興趣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相融合的重要舉措,學生對自身的專業充滿興趣對于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有莫大的幫助。
(四)建立健全的評價機制
在職業素養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過程中,建立健全的評價機制是重中之重,需要對二者的結合進行一定的制度規范與考核,使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的教育效果能夠得到監督和評價。建立規范的行業、企業職業素養考核評價體系,使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的效果得到有效的評價和規范。此外,還要完善當前的獎懲機制,對于成績突出及表現優秀的學生應當予以嘉獎,反之,對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應當予以批評,幫助其解決問題。為了更好地推動獎懲機制,可以融入一定的競爭元素,使各個學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素質與能力。具體來說,就是企業在招聘時將思想政治水平與職業素養納入考核指標,優先聘用在校獲獎較多的學生。
(五)建設專業性的師資團隊
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相融合并非一蹴而就,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專業性的師資團隊,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主體,應當從自身做起,努力提高教育素養及教育能力,通過集中研討、延伸培訓等方式加速教師隊伍群體思想建設,保證學生在獲得教育的過程中從教師身上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內容,并指導實踐與工作。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有效融合的同時,還要使學生更快更全面地接受二者的影響和結合。
五、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二者的相互融合不僅僅有助于學生素質的提升,對于國家經濟的發展也有重要的作用。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機制優化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離不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應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及職業素養教育,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和力量,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配置,實現結構優化調整,開拓出二者相融合的新路徑,保證高校為社會輸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何具海.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優化研究[J].才智,2019(09):57.
[2]彭桂芳.網絡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才智,2019(09):73-74.
[3]華翔,郭錦,雷斌,李曉艷,魯夢橋.高校發展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8,5(47):143-144.
[4]崔振成.從“職業研究者”轉向“職業教育者”——高校新入職教師教學素養誕生之路[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5):576-580.
[5]呂泊怡,楊歡.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方案路徑探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視角[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04):81-84.
[6]馮瑛,李永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勝任力融合培養路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4):67-69.
[7]呂姝琦,劉曉輝.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的融合[J].科技風,2015(10):235.
[8]馮瑛,李永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勝任力融合培養路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4):67-69.
[9]陳勁松.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0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