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富煒 宋傳承
摘? ? 要: “00后”理工科大學生受到成長環境、學科思維等因素的影響,人文素養的不足將逐步影響他們的成長成才之路,針對“00后”理工科大學生群體鮮明的個性特征,需制定提高其人文素養的具體舉措。優化教育教學形式、進一步活躍校園文化、健全學生活動規章制度等將有效幫助當代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放飛青春夢想。
關鍵詞: “00后”? ? 理工科大學生? ? 人文素養
引言
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概念逐步轉化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產品,一個基于理工類學科的互聯網時代已然逐步成形。然而理工類人才的全面發展離不開人文氛圍的熏陶,高校理工類人才人文素養的缺失及提高路徑的相關研究一直是高校教育管理專家學者們研究的重要領域。
2018年9月,我國高校錄取的大一新生迎來了首批“00后”新生代,根據相關大數據統計顯示,超過七成的“千禧寶寶”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力軍。受到所處社會環境、成長家庭環境、當下網絡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與“80后”“90后”相比,“00后”大學生呈現出更加獨立和自主的個性特征及較強的自我意識[1],“00后”以個性化的價值追求、自主化的學習方式、網絡化的娛樂生活、理性化的處世哲學、務實化的人生理想等特點[2]使當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機遇,進一步提高“00后”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正成為亟待研究的課題。
一、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不足的主要表現
一些理工科大學生在人文素養方面存在一些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思想政治素質有待提高,表現出對國家大事、社會進步、民族發展等社會公眾事件的興趣不濃厚,將更多精力與注意力放在個人日常事務或興趣愛好中,缺乏社會主人翁意識;第二,某些人存在個人功利主義,集體意識有待加強,要加強為他人著想、為社會奉獻等實現社會價值的思想;第三,知識體系不健全,盡管熟悉掌握理工類專業知識,但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識不足,甚至對政治、歷史文化常識一知半解;第四,人際關系緊張,適應社會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往往不諳人情世故,忽略人際交往中的禮節,難以處理好與同事、家人的關系,無法在工作單位或所處群體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處理公共關系的能力較差;第五,審美品位不高,創新意識不足,在完成學習或者工作任務中敷衍了事、應付交差,難以保質保量地做好分內事;第六,心理承受能力較弱,面對困境難以通過適當的方式予以疏導,難以調節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3][4]。上述問題的存在不僅困擾著理工科大學生難以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才干,還直接影響成長成才。
二、“00后”大學生群體主要特征
(一)某些個人存在功利主義,缺乏集體精神。
“00后”大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成長歷程往往順風順水,遇到坎坷有父母解決。有些“00后”大學生進入大學后,難免會獨自面臨一些難以解決或無從下手的問題,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抉擇之間,更傾向于前者。對于事不關己的活動或事務漠不關心,尤其人文類集體活動難以調動其積極性。
(二)思想多元前衛,傳統理念不足。
“00后”的千禧寶寶出生在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良好時期,父母絕大多數為“70后”,由于文化水平和經濟條件相對較高,對于子女的文化教育自然更加重視。當代絕大多數大學生從小接觸網絡,使用頻率遠超“80后”“90后”,他們的思考方式、生活娛樂方式都傳遞出網絡中的文化,因此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往往多元化、網絡化,對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了解和認識仍停留在書本層面。
(三)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缺乏理性思考。
大多數“00后”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較為優越,使該群體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本位價值取向,難以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在學校和社會中遇到的各種繁雜事務面前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產生心理壓力不知道如何排解。根據一份上海市部分高校大一新生心理測試篩查的量表數據,一類檢出占有效被試的20%左右,二類檢出占25%左右,三類檢出占52%左右,數據表明“00后”大學生存在一級和二級心理問題的比例已經達到了近五成[5]。
三、基于HP-SEM模型的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針對提高“00后”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問題,在理工科大學的實際情況下提出相對適用的模型。基于模型,我們查閱文獻并根據理工科大學實際情況,提煉出10個結構變量,分別是:管理、規章、學生自我提升意愿、基礎學習能力、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 & D)、應用、培養體系、人文素養提升、擴散效果、培養環境優化。在該環境系統的分析下,我們提出人文素養提升指數(HPI)衡量每一部分對“00后”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提高的作用程度,提出合理的人文素養提高路徑。
HP-SEM模型包含10個潛變量(結構變量),30個顯變量(觀測變量),基于該模型,我們遵循“結構變量—觀測變量—提出問題”的原則,循序漸進地提出調查問卷,以南京郵電大學2018級貝爾英才學院、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電子與光學工程學院、理學院等理工科學生為研究對象,數據收集采用線上調查方式進行。參與學生348名,即樣本總量為348。在收集的數據中,異常值(如:平均績點為5)和缺失值(如:記憶模糊)用NaN代替,最小二乘法做插值擬合處理。
根據HP-SEM模型計算各變量的HPI指數,并進行歸一化處理,結果發現,HPI值排名靠前的是“教學效果”“教師水平”“人文氛圍”“活動經費”和“交流訪學機會”,而且“活動宣傳”和“活動監管”得分較高。由此得知,為提高“00后”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應當從改革教學模式、豐富校園文化、健全規章制度、加強社團建設、嚴控思政課堂教學質量、拓寬訪學通道等方面入手。
四、“00后”大學生人文素養提高路徑探索
(一)優化教育形式,改革教學模式。
對于理工科大學生的課程設置而言,理工類課程占比過高無可厚非,但人文類課程的教育成效可見一斑,尤顯重要。人文、社科類課程中占比最高的課程非思想政治教育課莫屬。眾多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人員紛紛提出優化思政課堂模式,近年來學生教學評價的總體滿意度逐步提升。
(二)豐富校園文化,注重課外實踐。
高校校園文化氛圍和校外實踐在影響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必然是漸進的過程,并非舉辦幾次人文講座、開設幾門素養公開課、開展幾次文體活動就能實現;課外社會實踐活動需與校內活動緊密結合,同步開展才能得到廣大青年學生的認可與主動參與。
(三)健全規章制度,烘托人文氛圍。
眾多教育管理者都意識到了難以依靠學生的自覺主動培養人文素養,所以部分高校的教務部門、學工部門通過制定規章制度,以硬性措施的辦法要求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積極參與有關方面的活動,希望在活動中不斷激發學生對人文類課程、素養類知識的興趣;通過學分要求激勵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課程中投入精力,以彌補自身在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方面的不足。同時加以獎懲制度,進一步渲染校園內的人文氛圍。
(四)加強社團建設,豐富校園文化。
眾多教育管理界專家學者紛紛認為,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是提高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然而,常規類型的社團已經不能滿足“00后”大學生的課余生活需求,這群“千禧寶寶”的興趣顯得更加多元化,具有更強的垂直興趣凝聚特點。因此學校社團建設應順應潮流、與時俱進。社團還應加強機制建設,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中心開展系列校園文化活動。
(五)創新思政課堂,嚴控教學質量。
2019年3月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辦好思政課的重大意義,為推進思政課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時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把“有意義”講得“有意思”,要把“有知識”講得“有價值”,要把“有思想”講得“有情懷”。“00后”大學生在思政課堂中既要堅持在“六個下功夫”上花心思,又要將校內課堂與社會實踐、現場教學有機結合,讓思想政治課上的傳統思想文化、優秀先進文化“動”起來,在潛移默化中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六)拓寬訪學渠道,拓寬人文視野。
理工科大學生長期學習生活在校園,在與師生交流相處中逐漸形成了定勢思維,更難以接觸人文素養方面的學習。當前高等教育盡管已成為大眾化教育,但精英培養模式尚未普及,受到制度、觀念、經費等因素的影響,高頻次的國內外訪學僅在部分高校的拔尖人才培養學院相當重視。拓寬國內外訪學通道能夠幫助學生到其他學校,尤其是到人文社科類高校中切身感受校園文化中的人文素養。
結語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伴隨著當代大學生年齡層次的迭代更新,新一代“00后”正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群體,也必將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進一步提高社團活動質量、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對于“00后”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僅關系到新生代大學生群體的成長成才之路,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奮斗目標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吳旭丹.“00后”大學生網絡行為特征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法制與社會,2019(03):195-196.
[2]王海建.“00后”大學生的群體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8(10):90-94.
[3]桂署欽,鄭小東.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影響因素探析[J].九江學院學報,2009,28(04):112-114.
[4]査桂義.對提高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探析[J].滁州學院學報,2012,14(01):99-101.
[5]馬川.“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實證研究——基于近兩萬名2018級大一學生的數據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9(03):95-99.
課題項目:2018年南京郵電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基于SEM模型的‘00后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XC218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