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國

【摘要】 目的 探究晚期創傷關節炎患者實施關節鏡下踝關節融合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78例晚期創傷關節炎患者, 采用隨機拋硬幣方式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39例。對照組采取傳統開放性手術治療, 實驗組給予關節鏡下實施踝關節融合術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 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31%,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3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晚期創傷關節炎患者實施關節鏡下踝關節融合術治療效果顯著, 可有效減輕患者骨關節疼痛, 改善生活質量,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晚期創傷關節炎;關節鏡;踝關節融合術;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9.028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增多, 骨關節疾病成為近年發病率較高的常見疾病之一, 成為影響老齡人身體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1]。晚期創傷關節炎是骨科臨床中常見的疾病, 臨床表現特征為關節疼痛, 行走功能障礙。保守治療中通常以傳統開放性手術為主, 經過保守治療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或者無效的患者可以考慮采用關節鏡下踝關節融合術治療。根據臨床調查結果顯示, 相關學者認為關節鏡下行踝關節融合術有助于晚期創傷關節炎患者早日恢復, 并發癥少。臨床效果更為顯著, 受到臨床晚期創傷關節炎患者的認可和青睞。并且隨著關節鏡踝關節輔助技術的不斷進步, 臨床提出的關節鏡下踝關節治療效果顯著, 能夠實現更快的骨融合速度。本文選取本院實施關節鏡下踝關節融合術治療的78例晚期創傷關節炎患者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78例晚期創傷關節炎患者, 所有病理均經影像學檢查符合晚期創傷關節炎癥狀診斷標準[2]。采用隨機拋硬幣方式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39例。實驗組男21例, 女18例;年齡22~76歲, 平均年齡(52.64±10.22)歲。對照組男22例, 女17例;年齡21~75歲, 平均年齡(52.59±10.5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①心、肝、腎等重要器官不健全者;②神經系統異常者;③X線檢查有明顯的骨質缺損者和內翻或者外翻畸形>15°者;④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同樣椎管內麻醉或者全身麻醉等常規治療準備以及服用緩解慢性晚期創傷關節炎所需的對癥治療藥物。對照組采取傳統開放性手術治療, 圍繞外踝為中心作外側切口, 截斷脛腓上方2 cm處的腓骨顯露出踝關節, 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如有必要作內側切口, 呈直視角度清除關節軟骨面, 并持續踝關節0°背屈, 0~5°外翻或者5~10°外旋, 距離輕度骨后移, 將整修后的外踝進行局部植骨, 最后使用2~4枚空心螺釘固定踝關節。實驗組給予關節鏡下實施踝關節融合術治療, 具體方法步驟如下:患者采取常規仰臥體位, 伸平四肢放置于手術臺, 在大腿內側實施氣囊止血帶, 抬高臀部, 在無菌軟性裝置下牽引踝關節, 使用止血帶屈血充氣。在踝關節穿刺, 選擇踝關節與脛腓肌腱間隙位置點, 注入20 ml生理鹽水擴大膨脹。在踝關節內側切入長度為0.5 cm的切口, 做出標準通道。手術使用直徑為4.5 mm的軟組織刨刀, 刮除干凈關節腔內的軟骨。運用電動磨鉆清理硬化骨, 直到滲血現象出現為止。軟骨下方清除的范圍避免過大, 預防因軟骨組織間隙過大不好融合。保留軟骨組織病理, 清除軟骨后在部分需要處理的硬化骨區實施“微骨折”措施, 將間隙內的軟骨、脛骨清除, 并適時擴大關節腔的操作空間?;颊咴陉P節鏡下行踝關節融合術過程時中需要矯正輕度內外翻現象, 最大程度加壓空心螺釘縮小關節間隙, 常規實施關節腔引流, 并采用尼龍縫線縫合切口, 固定踝托。
1. 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根據膝關節功能評分表(KSS)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 以關節恢復功能及關節融合率對患者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項標準。顯效:膝關節疼痛、僵硬等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 日?;顒踊緹o影響;有效:膝關節疼痛、僵硬等癥狀明顯改善, 日常活動摩擦聲明顯;無效:和治療前相比, 膝關節疼痛、僵硬癥狀無改善, 甚至有加重趨勢??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31%,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3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根據調查研究表明, 晚期創傷關節炎是由于受到創傷引起的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繼發性軟骨增生, 主要以骨化為病理基礎, 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活動功能障礙。膝關節是骨性關節炎發病率最高的部位, 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軟細胞會逐漸減少, 導致新陳代謝能力不足, 不能滿足正常維持軟骨功能的需要[3-5]。通過保守傳統開放性手術患者術后后形成大量瘢痕, 容易導致關節僵硬、腫脹, 屈伸活動受到限制, 這主要是由于術中外側切口較大, 不同程度造成踝關節局部結構和血運狀態被損壞所致。隨著我國微創技術的發展, 關節鏡下實施踝關節融合術逐漸得到完善, 盡量減少術中帶給踝關節周邊軟組織的干擾, 可以直視全面探測關節腔, 促進了骨融合, 提高診斷準確率, 術后感染率低。同時關節鏡輔助踝關節融合術擴大了手術視野, 更容易尋找軟骨面和軟骨下的硬化骨位置, 清理更加徹底, 有助于促進關節骨融合, 縮短患者康復療程, 但是要求術前嚴格手術指征, 對操作者的實踐經驗和操作技巧要求較高, 檢查患者踝關節生理解剖結構, 保證臨床療效[6-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31%,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3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晚期創傷關節炎患者實施關節鏡下踝關節融合術有助于恢復關節功能, 促進關節融合, 幫助患者更好地恢復。
綜上所述, 晚期創傷關節炎患者實施關節鏡下踝關節融合術效果顯著, 有效減輕患者骨關節疼痛, 改善生活質量,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段小軍, 楊柳, 彭旭, 等. 關節鏡輔助踝關節融合術治療晚期創傷性踝關節炎. 中華骨科雜志, 2013, 33(4):403-408.
[2] 張率功, 趙德偉, 王衛明, 等. 關節鏡下行踝關節融合術治療晚期創傷性關節炎11例臨床報告.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2011, 30(2):128-131.
[3] 呂國福. 晚期創傷性踝關節炎應用關節鏡輔助踝關節融合術治療的臨床觀察.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13):78-79.
[4] 蘇忠良, 楊杰, 董曉敏, 等. 關節鏡輔助下踝關節融合術與開放踝關節融合術治療晚期踝關節炎的對比分析. 浙江醫學, 2016,?38(6):416-417.
[5] 蘇忠良, 阮國模, 楊杰, 等. 關節鏡輔助下三釘內固定踝關節融合術治療晚期踝關節炎療效觀察. 浙江醫學, 2015, 37(19):1588-1590.
[6] 李剛, 張鵬, 王小武. 關節鏡輔助下內固定踝關節融合術與開放性踝關節融合術治療晚期創傷性踝關節炎的療效對比.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7(34):1593.
[7] 史冀鄂, 邱波. 關節鏡輔助下踝關節融合術治療晚期創傷性踝關節炎療效觀察. 臨床軍醫雜志, 2018, 46(11):61-62.
[8] 陳先武, 葉如卿, 許海平, 等. 關節鏡輔助踝關節清理、植骨融合治療創傷后踝關節炎. 浙江創傷外科, 2015(2):370-372.
[收稿日期: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