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洋
摘 要 為了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改善農村人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近些年,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力度,惠農項目和補貼資金逐年增加。但是,在實際的惠農政策落實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問題。基于此,本文重點針對當前惠農補貼發放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改進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惠農補貼發放 問題 改進
為了從整體上提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國相關部門對農村地區的發展予以了高度的重視,針對農村各類農作物、農機具、退耕還林等項目制定了相應的補貼政策。但是,惠農政策的落實程序相對復雜,再加上農村土地面積也比較大,惠農補貼發放存在很多問題。只有對這些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并針對性地制定改進措施,才能充分發揮惠農政策的作用,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而從整體上提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
一、當前惠農補貼發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惠農政策宣傳力度不足
當前,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在各項惠農政策的宣傳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宣傳力度不足的問題最為突出。而惠農政策宣傳力度不足,就會導致國家大力實施惠農政策的同時,農民卻對惠農政策的實施意義以及惠農政策的具體內容不甚了解。尤其現階段,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相當一部分的農民十分滿足于種地稅收的免除,而不再關心其他事宜,例如與惠農補貼發放有關的事宜,所以他們也就不關心具體的惠農補貼發放時間、發放金額以及發放的具體流程等。正是部分農民對此惠農補貼發放相關事宜的不關心,使得即便是惠農補貼發放出現了問題,也不能得到及時發現,進而惠農政策的落實難度就會變大。
(二)農作物補貼面積存在謊報現象
當前,農民的種植模式依然以分散經營為主,相關部門在核實農民實際種植面積的時候存在一定的難度。與此同時,國家惠農政策普及面越來越廣,很多農民也看到了這項政策中的潛在利益,出于自身利益的分析,他們開始謊報遠高于實際播種面積的種植面積。雖然國家相關部門對惠農補貼發放也制定了相應的監督制度,但是監督制度依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另外,還存在部分干部失職的現象,監督效果并不明顯,農民謊報補貼面積的情況依然頻繁出現。部分上級部門雖然發現了這類問題,但是也只能對村級干部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而無法獲得有效的證據進行問責。
(三)基層的工作效率有待提升
當前,為了充分激發農民種地的積極性,除了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之外,各級省市縣也都響應國家的號召,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各種各樣的惠農政策,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惠農補貼來源,也豐富了農民的惠農補貼項目。但是,不同的補貼項目有著不同的管理模式。例如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稻谷生產者補貼雖然具體的補貼數據相同,但是卻由農業部門和財政部門共同管理,相應的工作人員存在大量的重復勞動。另外,惠農項目管理部門眾多,也就導致了管理規范的差異性。正是這種管理規范的差異性,使得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越來越大,工作效率始終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有限,惠農政策的落實力度就會受到影響。
(四)惠農補貼發放流程太過復雜
當前,惠農補貼方法流程太過復雜也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首先,村工作人員需要對農民的實際種地面積進行測量和檢查,并經過農民對種植面積的確認。其次,鄉鎮工作人員根據村報送的基礎數據,對農民的身份信息進行有效的采集,并將之錄入數據庫,然后在自然村進行公示,公示無異議后,鄉鎮在“一卡通”系統中匯總形成鄉鎮基礎數據,報送到縣級農業部門。最后,農業部門把基礎數據報送財政部門,經財政部門審核后,資金撥付銀行進行發放。要完成這一個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當補貼資金落實到農民手中的時候,很難發揮其真正的有效作用。
(五)惠農補貼發放數額的準確度有待提升
當前,在落實惠農政策的過程中,糧食補貼資金的確定主要以農民的種植面積為標準。雖然國家對單位面積的糧食補貼標準進行了統一,各縣級部門在執行的過程中也對農民的實際種植面積進行了檢查和測量,也將測量結果進行了張榜公示,但是其實際的測量結果依然與農民的實際種植面積有一定的出入。另外,農村地形的不平整現象進一步增大了測量結果的偏差。這些因素都會對惠農補貼數額的精準確定產生影響。
二、當前惠農補貼發放存在的問題的改進對策
在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惠農政策的出臺與落實是黨和國家重視農村地區發展的有力表現。在農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中,惠農補貼資金依然可以使廣大農民群眾感受到國家對農民群眾的支持態度。所以,必須對當前的惠農補貼發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
(一)加大惠農政策的宣傳力度
當前,要想有效改進惠農補貼發放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就必須加大惠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加深農民對惠農政策的正確認識。首先,政府部門在根據相關規定發放惠農補貼的同時,也要加強惠農政策的宣傳,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渠道讓更多的農民了解到與惠農補貼發放有關的諸多事宜。其次,相關政府部門還可以從農民群眾中選擇幾個優秀的人才,先使其詳細了解惠農政策,再由這部分人才向身邊的農民宣傳惠農政策的意義,惠農補貼的發放時間、發放流程以及發放數額,宣傳與惠農政策相關的法律法規。[1]
(二)加強農民種植面積測量結果的核實
當前,要想有效改進惠農補貼發放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就必須加強農民種植面積測量結果的核實。因為農民種植面積的測量結果,直接影響著農戶最終獲得的惠農補貼數額,所以,針對農戶上報實際種植面積這一過程來說,一定要加強上報種植面積的核實與檢查。首先,政府部門可以成立專項監督核查小組,專門挨家挨戶地進行上報種植面積的核實。其次,在檢測結果公示期間,還要鼓勵村民互相監督、互相舉報,提升農民種植面積核實的準確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國家財政資金的不必要流失。
(三)加強惠農補貼發放的監督與監管
當前,要想有效改進惠農補貼發放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就必須加強惠農補貼發放的監督與監管。首先,要制定雙向監督機制,將自上而下的監督機制與自下而上的監督機制進行結合,確保惠農補貼的有效落實。其次,對現有的公示制度進行優化,增加其透明度,以村組為單位,層層公開惠農補貼的發放,為惠農補貼的有效監督與監管奠定基礎。再次,重視惠農補貼的檢查工作,將日常檢查與專項檢查進行結合,并每年至少一次對惠農補貼發放的落實情況進行集中式、綜合性檢查,從而在提升行政部分工作效率、提升資金使用績效的同時,對“重補貼輕監管”的現象進行改善。最后,確保自下而上的咨詢舉報途徑暢通,確保基層農民反饋上來的問題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四)加強對基層人員的培訓
當前,要想有效改進惠農補貼發放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就必須加強對基層人員的培訓。首先,針對惠農補貼發放的所有基層人員,每年都要進行一次以上的惠農補貼政策業務培訓。通過培訓,使其更好地了解國家的惠農補貼政策,更好地掌握惠農補貼發放的操作流程。其次,增強基層人員的責任意識,確保惠農補貼基礎資料的上報準確無誤,確保惠農補貼基礎資料的報送都符合相關流程與規范,確保惠農補貼發放的準確性。
(五)搭建公共信息網絡平臺
當前,要想有效改進惠農補貼發放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就必須搭建公共信息網絡平臺。現階段,互聯網也已經普及到農民家庭中,相關政府部門可以進行公共信息網絡平臺的搭建;通過公共信息網絡實現惠農補貼發放信息的共享,確保惠農補貼項目落實的公平性、公正性以及公開性。首先,政府部門要將縣級與市級、鎮級的資源共享系統進行有機的融合,讓廣大農民可以足不出戶就了解到自身的惠農補貼發放信息。其次,政府部門要進行相關信息反饋系統的搭建,并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定期的查詢和整理,確保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進行有效的處理和解決。[2]
三、結語
惠農政策的出臺與落實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種地積極性,提升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實際的惠農補貼發放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要想有效改進惠農補貼發放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就必須加大惠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加強農民種植面積測量結果的核實、加強惠農補貼發放的監督與監管、加強對基層人員的培訓、搭建公共信息網絡平臺。
(作者單位為本溪滿族自治縣財政事務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 黃朝建,劉經濟,黃德祥.惠農補貼資金發放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當代農村財經,2018(6):38-39.
[2] 苗國春.淺談惠農補貼資金發放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6(33):102.
[3] 彭熠鋒.宜豐縣三舉措抓好惠農補貼發放[J].當代農村財經,2017(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