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斌
摘 要:語文教師最核心的專業素養就是解讀教材的能力。從教學準備的角度來說,認真深入地解讀文本是備課的根本任務,也是教師的神圣職責;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來說,正確地解讀文本是教師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思路的形成都是從文本解讀開始的,學生知識的增長、素養的提升都是在老師的指引下,通過正確地解讀文本完成的。
關鍵詞:解讀教材; 單元主題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0-068-0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這背景下,教師如何能夠正確地解讀文本,進而合理地處理文本,為成功的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呢?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談一下自己膚淺的認識。
一、亂花漸欲迷人眼——憑借慧眼識線索
文章往往都有線索。現在的教材一般按照主題單元的形式來編排,解讀文本時,教師首先要知道本單元的主題是什么,而自己需要解讀的這篇課文在這個單元中承擔著怎樣的使命。然后了解課文圍繞主題寫了哪些事情,涉及到哪些人。特別是有些課文不只有一個線索,這就需要我們在解讀時要細心留意,憑借慧眼識線索。
例如《槐鄉五月》(蘇教國標版第七冊第22課)是一篇文馨質美的散文,作者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不但向我們描繪了開得漫山遍野的槐花、沉浸在香海中的槐鄉,同時也表達了對淳樸的槐鄉孩子的喜愛,細讀課文后我發現課文有兩條線索。
我不但能“文中賞景”,還可以“句里尋香”。根據文本解讀后的這兩條線索,我形成了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賞景-尋香-入境-會情”的教學思路,并在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咬文嚼字悟深意——觸摸語言的溫度
如果說解讀文本時發現文章的線索是大處著眼,那么咬文嚼字則是小處入手了。“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詞語是語言最小的有意義的單位,解讀文本的時候,需要細讀到這個最小的意義單位。課文中的語言一定有可圈可點之處,課文中值得推敲品味的詞語不但是解讀文本的出彩點,更是學生提升語文素養的知識生成點。解讀文本的時候應該留心課文中的新詞、成語,留心前后重復出現,或者互相聯系的詞語,往往這些詞語要么是伏筆、要么能深化文章的主題。
以《愛如茉莉》為例,我是這樣解讀字詞的。《愛如茉莉》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爸爸媽媽用最樸素最簡單的方式互相關心著對方,詮釋了“真愛如茉莉,平平淡淡,了無痕跡的愛也是愛。”文中的許多細節,諸如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愛。比如文中的爸爸知道媽媽生病住院后是“直奔”醫院。“直奔”說明爸爸當時沒有絲毫的猶豫,體現爸爸對媽媽的擔心、牽掛;從爸爸“躡手躡腳”地走出病房,我讀出了爸爸不愿打擾媽媽,自己愿意承受苦累;從爸爸“憔悴”的臉和“布滿血絲”的眼睛,我更是讀出了爸爸對媽媽的愛。在課堂中我緊扣這些關鍵的詞語,使學生體會到這些詞語的感情魅力,感受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
三、涉水深者觀蛟龍——探求深度挖內涵
“涉水深者觀蛟龍,涉水淺者得魚蝦。”文本就如一片汪洋,既有深水區,也有淺水灣。如果老師僅僅帶領學生在淺水區止步,滿足于得到小魚小蝦,無益于增長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許多老師在解讀文本時,過分依賴教參,課文粗疏地讀過后就迫不及待地在現成的教參中尋找現成的教法。教師讀得囫圇吞棗,淺嘗輒止,學生就很難說有大的收獲了。當學生在學習中“山窮水復疑無路”時,教師怎么能通過有效的引導,使學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夢圓飛天》是一則通訊,報道了“神舟”5號飛船發射的經過。作為一則通訊,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精美的修辭,表面上看似平淡無奇,然而通過細讀課文,使我感受到課文的文字雖不多,卻處處含情,處處傳情。
1.開篇示情。課文一開始就寫到人們為“神舟”5號飛船送行時無比激動的心情,教練、專家、少先隊員等所有在場的人們臉上寫滿喜悅和自豪。
2.聲音傳情。課文中楊利偉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語都使人心潮澎拜。
3.結語激情。千年飛天夢想一朝成為現實,每一個炎黃子孫揚眉吐氣,喜淚盈眶,課文結語雖短,卻字字入心,鏗鏘有力。
基于這樣的解讀,在教學時我不滿足于讓學生知道“神舟”5號飛船發射的經過,而是圍繞一個“情”字做文章,使學生體會到了不同的感情。
四、千江有水千江月——形成個性的見解
教師需要全面深入地與文本對話,與讀者對話,適當地參考別人對文本的解讀,博采眾長,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然而不能人云亦云,在解讀中不斷提煉自己的觀點,形成個性的見解,為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打下堅實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同時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理解和體驗”,老師必須先有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閱讀。
例如在對《送元二使安西》解讀時,我發現教參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做出了這樣的解釋:“朋友啊,再干一杯酒吧,出了陽關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注:經考證“故人”在這里特指作者王維。)一般人都認為王維想要表達的是元二這次出了陽關就再也見不到他了。經過深入思考,我形成了這樣的認識:王維之所以和元二一杯連一杯地喝酒,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可能是最后一次和元二喝酒。不僅僅是元二這次去了陽關見不到詩人王維,即便是哪天凱旋回來,也見不到王維了。“西出陽關”不能被簡單理解為友人元二走出了陽關,“西出陽關”還指的是指元二凱旋而歸時離開了陽關,因為渭城在東,陽關在西,所以可以理解為“西面出來”,而這極有可能是詩人的本意。可見,教參把友人從“西面出來”解讀成了從“西面出去”。所以我認為王維想說的其實是:“朋友啊,再干喝一杯酒吧,你西出陽關,日后凱旋而歸時,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與其說這酒是祝福酒,友誼酒,不如說是離別酒,甚至是今生的訣別酒。后來通過查找資料我發現渭城和安西相距三千里,用當時最快的交通工具馬來回也要一年多,何況元二是奉命出使,短時間是回不來的,經過進一步查證,資料表明這次分別的五年后王維客死他鄉,渭城之別正是王維和元二的生死之別。雖然在教學時沒有學生提到這個問題,但是通過課前對文本的深入解讀,使自己成竹在胸,頓感“胸藏萬匯”,教學時信心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