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摘要】 目的 分析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與效果。方法 60例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 隨機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 各30例。參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 研究組患者給予優質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生存質量評分。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6.67%高于參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43, P<0.05)。研究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為(87.15±8.64)分高于參照組的(65.34±6.53)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030, P<0.05)。結論 采用優質護理模式對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實施護理,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且護理滿意度較高, 值得推廣。
【關鍵詞】 癲癇;精神障礙;優質護理;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9.102
癲癇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臨床疾病, 是由大腦異常或者持續性過度放電引發的病理性癥狀, 發病后如果病情得不到及時有效控制極容易引發精神障礙。癲癇以青壯年為疾病多發群體, 主要臨床表現為性格內向、孤僻等, 而癲癇所致的精神障礙患者發病時, 則多表現為暴動不安、妄想等, 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自身軀體實質性損傷 [1-3]。本文主要就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臨床護理對策與效果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 隨機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 各30例。參照組男16例, 女14例;年齡16~50歲, 平均年齡(36.15±7.38)歲;病程2~13年, 平均病程(6.85±4.16)年。研究組男12例, 女18例;年齡17~51歲, 平均年齡(37.21±7.56)歲;病程1~12年, 平均病程(5.81±3.8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選患者均已排除患有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或溝通障礙者。
1. 2 護理方法
1. 2. 1 參照組 給予患者常規護理, 包括病房護理、飲食護理以及用藥護理。
1. 2. 2 研究組 給予患者優質護理, 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大部分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對于外界的刺激都非常敏感, 非常容易出現情緒波動, 如果情緒波動過大甚至可能會發生自殘或者傷害他人的行為, 因此, 護理人員必須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 積極主動地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理, 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 并給予心理疏導, 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 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 并引導患者積極參加各類文娛活動, 幫助患者放松心情, 改善其孤獨、憂郁等不良情緒。②生活護理:對于智力方面存在障礙的患者, 護理人員需積極幫助開展日常活動, 例如幫助患者如廁、洗澡、進食以及更換衣物等;提醒家屬定期為患者更換床單, 確保病房內的清潔、衛生以及安靜;對于患者常活動區域放置的危險物品或者是障礙物品進行及時處理, 防止患者受傷;如果患者出現牙齒松動情況需及時取下, 以免患者抽搐時發生氣管阻塞情況。③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給予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疾病相關常識、藥物的用法用量及藥物的不良反應等, 加深患者及其家屬對于疾病的認識, 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此外, 還要加強患者看護, 多與患者溝通、交流, 不可給予患者過高的期待與目標, 以免患者心理壓力增加;由于多數患者在治愈出院之后, 還會出現癲癇伴發精神障礙復發的情況, 因此, 護理人員需提醒患者嚴格遵循醫囑服用相關藥物, 不得私自更改藥量、用法以及停藥, 并定期到醫院進行疾病復查;提醒患者及其家屬盡量避免各類可能引起癲癇發作的刺激, 指導患者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合理控制, 教會患者通過正確途徑對自己的不良情緒進行宣泄。④飲食護理:指導患者正確飲食, 確保營養均衡, 多食用高熱量且容易消化的食物, 禁辛辣, 多食用各類蔬菜水果以及比較清淡的食物, 注意合理飲水, 確保機體獲得充足的水分;由于患者癲癇發作時意識模糊, 為了降低誤吸窒息的發生率, 應該禁止讓患者喝水和飲食, 待患者意識恢復清醒后, 可適當讓患者進食流質或者半流質類食物。⑤出院指導:對于即將出院的患者, 在出院前給予針對性的院外指導, 提醒患者繼續服用相關藥物, 并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 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禁止暴飲暴食, 切記不可進行高空或者水上作業。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生存質量評分。采用本院自制調查問卷調查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分值為0~100分, 91~100分為非常滿意, 60~90分為滿意, 0~59分為不滿意, 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采用健康測量量表(SF-36)評估患者的生存質量, 分值為0~100分, 評分越高表明生存質量越高。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對護理非常滿意20例, 滿意9例, 不滿意1例, 護理滿意度為96.67%;參照組對護理非常滿意14例, 滿意10例, 不滿意6例, 護理滿意度為80.00%。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43, P<0.05)。
2. 2 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87.15±8.64)分高于參照組的(65.34±6.53)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030, P<0.05)。見表1。
3 討論
癲癇主要是由于患者大腦神經元出現突發性異常放電, 致使其大腦功能出現短暫障礙的一類慢性疾病, 當前臨床治療該疾病多采用抗癲癇藥物對癲癇發作進行控制, 并依據患者自身選擇合理藥物使其生命功能得以維持, 以此防止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在實際的臨床治療中需注意腦水腫、呼吸循環衰竭、酸中毒以及高熱等癥狀的處理。大量研究顯示[4-7], 癲癇患者非常容易出現精神障礙, 例如不良情緒、妄想、人格改變以及幻聽等, 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傷人和自殺傾向。對于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 有效的抗癲癇藥物與抗精神藥物, 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都是提升癲癇所致精神障礙臨床治療效果, 幫助患者盡量恢復健康的關鍵。優質護理與常規護理不同, 該護理模式在護理工作中更注重護理的優質性與全面性, 并以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為重點, 強調從根本上對患者的精神狀況進行改善,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 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此外優質護理更注重人性化護理, 以患者自身體驗為主, 可有效提高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8-10]。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 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科學有效的優質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生存質量, 幫助患者更快恢復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 臨床應該給予重視。
參考文獻
[1] 聶愛珍, 馬立秋. 癲癇性精神障礙的臨床表現與護理心得分析. 基層醫學論壇, 2018, 22(9):1199-1200.
[2] 鄭莉麗. 優質護理理念應用于癲癇性精神障礙患者護理服務的效果觀察.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7(19):63-64.
[3] 于秀麗. 癲癇性精神障礙患者暴力行為的護理干預對策研究.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6(1):281-282.
[4] 余貴美, 張蓉, 詹少虹. 74例癲癇性精神障礙患者臨床分析與護理研究. 中外醫學研究, 2017(36):131-132.
[5] 李維. 護理干預對癲癇及癲癇性精神障礙患者的重要性. 中國城鄉企業衛生, 2017(9):103-104.
[6] 周麗珍, 陳玲嬌, 李娟, 等. 健康教育對癲癇患兒護理效果的影響. 中國基層醫藥, 2018, 25(1):125-127.
[7] 宋磊, 張愛華, 劉紅, 等. 隨訪護理對改善成人癲癇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生活質量的作用.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8(11):1267-1272.
[8] 馬莉. 神經內科繼發性癲癇患者康復護理的臨床研究.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8(33):23-24.
[9] 劉曉霞, 杜喜蓮. 癲癇所致精神障礙21例的臨床特點及護理體會. 現代養生, 2016(8):148.
[10] 邵音. 癲癇所致精神障礙21例的臨床特點及護理體會.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15):208-209.
[收稿日期: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