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勝 劉劍

摘 ?要:為了更好地做好精細挖潛示范區,指導后續油田開發,充分發揮井—震結合優勢,開展精細構造解釋等研究工作;井—震聯合連續變量建模技術,利用地震預測的井間的地震信息,建立精細的構造、地質模型,消除了單一利用井資料內插而產生的假構造。
關鍵詞:井—震結合;精細解釋;合成記錄;層位標定;微幅構造
中圖分類號:P631.4????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7-0000-00
1 研究目的及研究區概況
隨著油田的長期開發,葡北油田斷塊逐漸顯露出井網適應性差、層間動用差異大和低產低效井、高含水井多等問題。為了更好地做好精細挖潛示范區和二次開發示范區的研究工作,加深對儲層地質特征的認識,存在的生產中實際問題得到解決,指導了后期油田開發工作,油田公司設立了《葡北油田斷塊井—震結合儲層及剩余油分布特征描述》項目,研究目的是以高分辨率的地震資料為基礎,借鑒大慶油田老區井—震結合砂體預測技術成果,充分發揮井—震結合優勢,精細構造解釋工作的開展、為下一步儲層預測、三維地質建模等研究性工作,井網后期調整和剩余油挖潛開發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1.1 地理位置
研究區位于黑龍江省安達市與肇源縣交界附近。地勢稍有起伏,地面以形態不一的池塘為主。地表為粘土及砂質粘土為主要掩蓋物,在低洼處地下水位較高,雨季排泄暢通形成了淺層泥沼鹽堿地表,在地理位置比較高的位置,農民開發形成耕地。
1.2 地質特征
區內構造較為發育,屬于松遼盆地大慶長垣南部構造帶、葡萄花構造帶北部構造單元。葡萄花構造為穹窿背斜構造,其特點為隆起軸部幅度高、背斜發育面積大、傾角較緩,是大慶長垣二級構造帶南部發育的次級構造單元,西北部發育的高臺子構造一翼與其鄰接,東北部發育的太平屯構造一翼與其鄰接,構造向南部延展部分劃為敖包塔構造。使得地質條件變得復雜。研究區部分斷層下降盤附近,個別鉆探油井在深部可見水、油水同層。
1.3 技術難點及對策
(1)該項目要研究的沉積單元多,厚度薄,而相應的地震資料分辨率低,地震小層對比難;采用以層序地層學理論為指導、密集井網小層分層為基礎,精細標定為核心,地震反射同相軸為空間約束,進行小層連井地震對比;標準層確定后,再標定到砂組界面,再細分到小層,進行分級控制、一級級劃分準確對比;結合模型正演、利用層拉平放大比例解釋技術進行小層精細對比和定層,使井、震層位嚴格統一。(2)鉆探發現解釋小斷層井點低、對于該區發育的小斷層發現、落實困難;該項目通過應用地震等時切片技術、相干體切片技術及螞蟻體追蹤技術對葡萄花油層小斷層進行精細識別及對比解釋;(3)該區構造發育較平緩,井間微幅構造幅度不明顯,所以微幅構造難以識別及確定。在解決研究區微幅構造確定上本次創新應用了構造趨勢面分析法、三維切片技術聯合解釋技術方法,對微幅度構造的識別率得到了提高。并結合精度高的速度場建立技術和小網格成圖等技術方法,對微幅構造進行精細刻畫及解釋研究。(4)研究區單砂體厚度薄,砂體延展寬度窄,成條帶狀或零星展布,預測難度大。利用模型正演技術指導地震屬性優選,定性描述砂體分布,應用鉆井約束稀疏脈沖反演技術和地震特征參數的合理選擇的反演方法來定量預測該區砂體厚度,精細預測儲層厚度,井、震結合精細建模,建立儲層空間模型,刻畫儲層空間關系,結合生產動態資料分析儲層的聯通特征,提高儲層的預測精度,描述儲層的空間屬性特點。
2 葡北油田井-震結合精細構造解釋
2.1 地震地質層位標定
層位精細解釋,地震波形特征,振幅的大小,波形形態,頻率高低,除與目的層段的地層巖性及其組合方式有關外,還與研究層上下背景地層的巖性特征及其組合方式有關。不同的地層組合模式包括背景地層組合模式,具有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和規律,實際應用時可根據其相應的組合模式分析地震反射特征,以便更好地分析預測地質目標。
(1)標定層位解釋:按照層位標定確定的主要目的層反射波波組組特征,利用地震時間剖面,水平、層拉平切片,以確定的標準剖面解釋為基礎,通過層位自動識別追蹤技術和人工參與層位拾取相結合,解釋完成全區較易識別的4個反射波特征明顯層位解釋工作。通過地震—地質層位標定和連井剖面解釋工作確定標準剖面后,在剖面上有井投影的剖面進行精準層位標定解釋,然后建立16×16加密地震剖面測網解釋選定時間剖面。為提高層位解釋工作的精度,在地震反射波時間剖面解釋過程中,要嚴格按照反射波的波形特征進行工區地震資料時間剖面解釋,減少剖面解釋閉合較差。再次加密測網解釋網度,此次精細解釋最終采用的是1×1測網解釋,完成了層位的精細解釋工作。充分利用解釋系統靈活多樣的顯示功能和處理手段,進行層位的分析、對比及追蹤。
(2)小層層位解釋:研究區目的層地震剖面上時間平均厚度約為37ms左右,以兩個半同相軸波形特征,從合成記錄及連井剖面確定層位標定,從上往下,葡Ⅰ頂對應反射波第一個波峰,Ⅰ4頂對應反射波第一個波谷,葡Ⅰ8頂對應反射波第二個波峰、葡Ⅰ底對應反射波第二個波谷,剩余小層采用插值法對其它小層進行層位插值解釋,為后續工作準確提取砂巖厚度做好基礎工作。如圖1所示。
(3)沉積單元層位解釋:小層層位地震剖面解釋工作完成后,結合已解釋的合成記錄標定的4個地震剖面解釋層位,研究區用于構造解釋的12個反射層層位已解釋完畢。但要想從葡Ⅰ組內26個沉積單元上精細刻畫描述該區砂體縱橫向展布,這就需要解釋這26個沉積單元層位,了解其縱向厚度、橫向深度變化特征,通過將地震數據體反演方法生成反演數據體,然后通過沿層切片,從地質沉積上分析研究區砂體橫向變化、計算砂體厚度。
2.2 斷層精細解釋
在地震剖面解釋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斷層的識別和解釋,對于區內各目的層層位斷層解釋,充分利用解釋人員的經驗與新技術、方法相結合進行斷層識別,力求解釋精細準確。
(1)地震時間剖面剖面斷層解釋。地震時間剖面上斷層特征表現為反射波組的錯斷、突變,地震反射波同相軸的反射波層位扭曲、分叉、合并等地震層位異常特征,通過這些特征進行地震時間剖面斷層解釋。
(2)用地震反射波瞬時相位屬性解釋斷點粘合問題。對于在地震剖面上斷點反射波模糊不清,但地震反射波層位連續性表現很好,從時間剖面上看不出有斷層的跡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地質地層錯斷但地震反射波同相軸連續較好。對于這種情況可結合鉆井分層標定結果及斷層組合的區域走向特征分析判斷,應有斷層發育,這時就要借助于瞬時相位時間剖面。通過提取反射波的瞬時相位地震屬性,即相位屬性剖面可以比較直觀地進行斷點粘合斷層解釋,其地震屬性原理為不同的巖性組合有不同的反射相位角,利用這一特性,提取該地震反射波地震屬性,反映不清的剖面信息可在瞬時相位屬性剖面上顯現異常,從而準確解釋斷層及斷點位置。
(3)解釋主斷層時要充分利用水平切片和順層切片技術。在水平時間或順層地震時間剖面切片上,由于斷層的地層產狀、傾角、巖性這些斷層特征就會在水平切片和順層切片上表現為延伸方向、振幅、頻率、連續性等的異常變化,用此方法來驗證解釋斷層的可靠性。
(4)利用相干數據體地震屬性,用于了解斷層展布。相干數據體是三維地震數據體相干性的估計值,斷層附近的地震道通常表現為與相鄰道具有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從而會出現局部的地震道與道之間的相干特征的差異。因此,在解釋之前通過預覽相干體地震數據體切片可以粗略了解工區內斷層展布規律,該屬性也可驗證解釋斷層及解釋斷層走向的可靠性。
(5)斷裂展布法解釋區域構造形態。在landmark工作站解釋系統上解釋時,給每一條斷層進行命名及設定顏色進行區分,然后對每條斷層進行閉合。斷裂展布法的使用,使得地震反射波時間剖面上識別斷點位置更準確,斷層組合更加合理。
2.3 微幅度構造解釋
研究區本身就是一個較平緩的穹窿背斜,該區位于葡北三斷塊北部,為葡萄花油田北部第二臺階。區內背向斜起伏不大,背向斜幅度一般較小,在地震時間剖面上時間差也較小,構造范圍不大,普遍小于0.05km2,發現和落實較困難。
本次微幅度構造解釋主要應用了構造趨勢面分析法,結合三維等時切片構造識別等解釋技術,有效地發現了多處構造幅度大于2m的微幅構造。其流程為構造趨勢面分析—剩余構造幅度分析—時間切片構造驗證—小網格、等值線距做圖。
3 結語
(1)合適的保幅提頻處理,對小層精細解釋、儲層預測很有意義,提高分辨率處理是永恒的追求目標。(2)井震構造精細描述可以更準確的識別斷距>5m的小斷層,構造幅度>5m的微幅度構造。(3)井—震聯合連續變量建模技術,利用地震預測的井間的地震信息,建立精細的構造、地質模型,消除了單一利用井資料內插而產生的假構造;儲層反演體的聯合應用建模,進一步提高了儲層地質模型的空間預測精度,更真實地再現儲層屬性(儲層特征)的空間分布特征。
參考文獻
[1]高瑞琪,蔡希源.松遼盆地油氣田形成條件與分布規律[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2]郭棟,韓文功.高分辨率地震資料綜合解釋技術及應用[J].勘探地球物理進展,2007(04):290-296.
[3]裘慰庭.地震勘探采集技術論文集[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3.
[4]曹彤,郭少斌.精細地震構造解釋在油田開發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3(04):1893-1899.
[5]蘇勁,張水昌,楊海軍,李本亮,朱光有,陳建平.地震資料解釋與盆地模擬在油氣成藏研究中的聯合運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01):72-78+164+171.
收稿日期:2019-07-30
作者簡介:趙會勝(1972—),男,陜西寶雞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地震資料的解釋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