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糧食是國之大計,民之大事,既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也是工業和畜牧業的重要生產原料,同時關系著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戰略物資。由于糧食的特殊性,當今各國把糧食問題擺在首要位置,它不僅關系到人民溫飽和社會穩定,更關系到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國際關系、地位。本文重點分析貿易壁壘對糧食安全問題的影響及中國應采取的策略。
關鍵詞:糧食安全;貿易壁壘;對策及建議
中圖分類號:F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7-0000-00
1 世界糧食供求和中國糧食的現狀分析
聯合國糧農組織對糧食安全的定位是: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糧食。自1981年開始,每年的10月16日確定為世界糧食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編制的《2018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近年來世界饑餓人數長期下降后近年有所增加。全世界近1/9的人口,約8.21億人口處于糧食短缺。《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預測,全世界食物不足發生率長達十年的下降已經結束,并可能發生逆轉。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沖突地區局勢持續動蕩,世界許多區域發生惡劣氣候事件,經濟下滑,影響了和平環境的形成,加劇了糧食不安全形勢。世界糧農組織最新估計數據顯示,全世界人口中食物不足的比例,已連續兩年增長,2017年達到10.9%。亞洲是全世界糧食不足人口最多的區域,東南亞由于氣候條件的影響,西亞由于武裝沖突的影響,糧食供給和價格受到影響。非洲仍是糧食不足發生率最高的地區,受影響人口接近總人口的21%,撒哈拉以南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人口面臨長期糧食匱乏。南美糧食不足發生率較低,但情況也在惡化,由2014年的4.7%增長到2017年的5%。縱觀上述變化,全球糧食安全問題面臨新的形勢與挑戰,引發各國家和地區的關注。
中國做為傳統的農業大國和新興的經濟體,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的21%,雖然中國是世界第一產糧大國,但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糧食進口國和消費國。每年進口價值數百億美元的糧食,如:2017年中國進口糧食總量為1.1億噸,自給率整體為百分之八十五左右。因此,保障中國糧食安全采取的戰略應在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自給的同時,適度依靠進口,應對糧食缺口。只有兩者統籌兼顧,才能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本文將從貿易壁壘角度分析其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影響。
2 糧食貿易壁壘的定義和產生的原因
2.1 貿易壁壘的定義
貿易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中,影響和制約商品自由流通的各種手段和措施。包括以關稅為手段的關稅壁壘和以關稅外的措施為手段的非關稅壁壘。關稅壁壘是以高額關稅作為限制商品進口的一種措施;非關稅壁壘是指除關稅以外的各種限制商品進口的措施。非關稅壁壘有兩大種類:即:直接的非關稅壁壘和間接的非關稅壁壘。直接的非關稅壁壘由海關直接對進口商品的數量、品種加以限制,其主要措施有:進口限額制、進口許可證制、“自動”出口限額制、出口許可證制等。間接的非關稅壁壘是對進口商品制訂嚴格的海關手續或通過外匯管制,間接地限制商品的進口,其主要措施有:實行外匯管制,對進口貨征收國內稅,制定購買國貨和限制外國貨的條例,復雜的海關手續,繁瑣的衛生安全質量標準以及包裝裝潢標準等。貿易壁壘目的在于保護本國市場和產業,改善國際收支狀況,或者是作為對其他國家設置貿易壁壘的報復。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隨著關稅的降低,中國糧食產品面臨的關稅壁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小,但非關稅壁壘日益突顯,尤其是以糧食產品的生產技術標準、環保要求、農藥留存等貿易限制,制約中國在國際糧食市場的貿易份額。
2.2 產生原因
(1)西方發達國家對本國利益的保護。發達國家依靠其在法規制度和技術標準上的優勢,對其他國家制定苛刻的認證制度和技術標準,保護其糧食大國的優勢地位,操作國際糧食市場,控制國際糧食價格,占據在國際糧食市場上絕對的主導地位和話語權。
(2)中國糧食產業結構單一,糧食產品多以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能力不足,農產品深加工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導致在國際糧食市場上缺乏競爭優勢。
(3)中國缺乏有效的農產品技術標準體系、安全質量標準體系和安全監管體系。農產品技術體系標準偏低,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限量等質量安全指標少,監管職責落實不到位,這些因素均導致中國糧食的標準體系不能與國際接軌和對標。
3 糧食貿易壁壘對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影響
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關系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要樹立科學的糧食安全觀,確保糧食安全問題的戰略地位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統籌處理好糧食自給率和對外依存度的關系,充分認識到糧食貿易壁壘對中國糧食安全產生的影響力。糧食貿易壁壘對中國糧食安全主要有以下三點影響:
(1)歐美、日本等國家通過在食品安全、農藥殘留、動植物檢疫等方面設置復雜苛刻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制約和削弱中國糧食的出口貿易,影響中國糧食的國際競爭力,高貿易壁壘成為制約中國糧食出口的最大障礙之一。
(2)由于歐美等國家在技術、質量、衛生、包裝等方面設置嚴格的標準體系,中國糧食產品要達到其標準,需要增加大量成本投入,使得農產品價格提升,競爭力下降,減少貿易機會。
(3)由于中國客觀上很難實現所有農產品完全自給自足,當前老百姓對于食用油、精加工食品等的需求仍然很大程度需要進口,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對中國糧食安全有一定的影響。
4 中國面對貿易壁壘對糧食安全影響的應對策略
隨著全球國際化進程的深入,國家間的貿易依存度越來越高,因此如何應對貿易壁壘產生的影響,是各個國家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從發展趨勢來看,國際和國內糧食市場的關聯程度越來越密切,生產、貿易等領域的合作交流不斷深化,中國需要統籌兼顧國內外糧食市場間的均衡,主要立足國內市場、適度依靠進出口解決缺口。既要保持國內糧食市場的穩定,保護國內糧農的利益,也要合理利用貿易政策,解決國內糧食市場的短板。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糧食標準和貿易規則制定,努力建立自由、平等的糧食貿易體系,打破發達國家對糧食的壟斷和貿易壁壘,增強中國參與糧食的定價權和在國際糧食市場上的話語權,穩定世界糧食市場,保證中國糧食安全。
(1)保持國內糧食市場的穩定,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高質量發展。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解決好近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持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農產品貿易新格局,推動建立農業支持保護新機制,積極推動完善頂層設計,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當前中國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和高標準,國際化程度也越來越高,我們必須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改進短板。必須確保糧食安全的底線不動搖,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行糧食生產方式轉變、作物種植結構調整、庫存設施和收儲方式改進,推動糧食產業升級,增強國際競爭力。
2019年中國農業展望大會發布了《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9—2028)》,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農業供給體系的保障能力和質量效率進一步提升。低質低效區水稻、小麥種植面積適當調減,非優勢產區玉米結構調整成果得以鞏固。長江流域油菜生產將實現較快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生產增長,畜牧業和漁業生產穩中有增,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繼續增加。中國開始調整糧食產業布局并見到一定成效。
(2)改善內外部貿易環境,促進開拓農產品貿易新空間,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努力打造農業貿易促進新平臺。
確保糧食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好國際市場,合理把握好糧食進口的“度”,推動相關產業融入國際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糧食標準和貿易規則制定,增強我國糧食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建成糧食貿易的新平臺。
(3)加強農業科研投入和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技術轉型升級,建立自己的技術體系和質量標準,與國際標準對標,提升國際競爭力,突破貿易壁壘的封鎖。
加大農業資金和技術投入,特別是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通過雜交水稻技術增加產量,農業科技的發展極大增強了中國糧食的安全性。農業耕作技術對糧食產量的增長和質量的提升產生了深遠影響。比如:溫棚、地膜、無土栽培、滴灌等技術的推廣,不僅改善和增加了農業用地,而且增加了糧食產量和品種。
升級糧食深加工工藝,開發引領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拓展糧食加工領域,推動糧食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斷加強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的研發和推廣,在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存等環節與國際技術標準體系對標,促進農業生產力提升,增加比較優勢,擴大糧食出口。
收稿日期:2019-07-26
作者簡介:王夢蕾,女,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