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益豪
摘 要: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已成為現階段教師所必備的基本教學手段,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改變了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信息技術集文字、音樂、圖片、視頻等資料為一體,適應了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提升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隨著新課改的發展,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的結合,有效轉變了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開始從整合數字圖文資源轉向開拓交互式思維。基于交互式的電子白板的運用提升了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和開放性及靈活性,教學環境的改變,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思考運用信息技術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達到激發學生思維的目的。
一、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情境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校教學不應是知識的簡單移植和灌輸,而應該是學生與教師及環境三者交互作用的一個過程。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參與課堂探索、主動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在以往的教學中,一些抽象晦澀的知識單純靠教師口授、用教具演示、在黑板上畫圖等方式傳授,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很容易感到乏味枯燥、很難理解。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運用,將抽象的課堂教學內容通過豐富多樣的聲音、動畫等形式,生動形象而又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在教學中將靜的“講”轉變為動的“演”,多媒體的“動”得到了充分發揮,知識變得易懂通俗,有助于教師對于知識點的講解,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啟迪、潛能的開發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信息時代,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優化教學情境中,吸引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改善了教學環境,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輕松,讓學生的學習充實愉快[1]。
二、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
信息技術帶給課堂教學的不僅是豐富多彩的動畫效果與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課堂的信息化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幫助,學生需要查找資料的時候,可以直接利用互聯網幫助他們尋找資料,學生在無法觸及想象的邊際時,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順利突破學習認知中的重難點,使學生的學習更有依托[2]。例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以詩人李白的“蜀道難”為教學案例:‘西當太白有鳥道……百步九折縈巖巒。文章通篇想象奇特、氣勢磅礴,描寫出了蜀道的陰森深邃、崢嶸崔嵬,讓人深切地感受到蕩氣回腸。運用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式,因為學生對于蜀道沒有太多的認知,很容易會曲解詩意,誤讀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掌握不好當堂課學習的重難點。而借助信息技術的交互白板,語文教師可以將文章的時代背景、作者身世、蜀道圖片、作者情感、相關詩句等等教學資源實現整合處理,學生可以在閱讀完成后進行連線拖動,促使學生更加清楚地明白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了解到作品所要傳達的思想價值,不僅幫助學生解決掌握了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及表達力。
三、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效果
學生的接受能力決定了課堂的容量,信息技術帶給了學生更多的感官上的刺激,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進度,將信息技術有效運用于課堂教學中,不僅最大限度凸顯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還切實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中控和學生學習終端,來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增強師生相互間的交流。教師在中控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在終端給予答案,學生答題完畢時,交互白板上學生的指示燈會全部亮起,這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答案隨機展示出來,讓學生們共同交流探討,如此,每位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完成了學習任務。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豐富了教學方法,推動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拓寬了師生間的交流渠道,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利用信息化的學習終端參與學習,提升了自身的信息化水平,為終身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信息技術增強小組合作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轉變原有的“一講到底”的觀念,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學生在小組合作發言中,發表自己的看法,體現了其主動思考動腦,在交流溝通中深化了對問題的剖析。例如:在英語課堂的教學中,利用對話表演的形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借助交互白板以“I am your new neighbor”作為題目,將學生科學分組,明確分工,讓小組成員自己創設情境進行對話交流,將新鄰居見面進行交流的內容用英語表達出來,不僅讓學生提前熟悉了教材內容,還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可以讓各小組在講臺上進行對話表演,增強了畫面感,鍛煉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與膽量,確保了全班學生的全程參與。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思想,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過程中不斷反思總結,提升信息化教學水平,真正做到關注學情、班情,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保證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萍.淺析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J].明日,2019(16):20.
[2] 柏沈燕.推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J].教育周刊,2018(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