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丹桂
摘 要:學法懂法是目前國家為促進發展提出的重點工作,尤其是高職院校,經濟法已逐漸成為一門實用性的基礎課程,經管類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經濟法,法律和經濟知識相結合,幫助學生迅速獲取一項實用技能。經濟法是法律教學的重要分支,為加強其與經濟學的融合,高職院校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不足。鑒于此,本文針對法律教學改革展開討論,重點分析存在問題及相關對策。
關鍵詞:高職;法律;經濟法;改革對策
前言
從經濟管理角度看,經濟法是基礎類課程,從法學角度看,經濟法屬于核心課程,可見經濟法在法律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在新課改的不斷推動下,高職的經濟法教學目標逐漸完善,不僅要求學生全面掌握理論知識,還要求其運用法律法規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培養兼具法律和經管思想的復合型人才。本文從法律學視角,對經濟法教學詳細論述,并總結相應的改革優化策略。
一、經濟法教學改革意義探析
(一)迎合市場發展
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完善,市場經濟制度逐漸完善,逐漸向法治經濟方向發展。市場運行迫切需要懂法的人才,高職院校為迎合市場需求,另辟蹊徑強化經濟法教學,實行多項改革策略,為社會輸送大量法律人才,對維持市場穩定運行做出貢獻。
(二)達成高職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不同于高等本科類院校,其若想打出自身品牌,從技能培養入手比較有優勢。近年來,高職法律教學改革確實是如此做的,不僅讓學生快速掌握經濟法要點,還通過案例分析、企業實習等途徑,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踐平臺,學生經營、管理能力不斷提升,從高職畢業的學生基本都收獲相關技能。
(三)讓學生學到實際技能
法學講究的是嚴謹求實,因此市場經濟對法學人才的要求較高。只有真正有實力的學生,才能在法學領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很多高職院校實行雙證制度,即學生在完成基礎學業的同時,需要獲得相應的技能資格證,持有雙證才能畢業,技能證書也成為學生求職的敲門磚[1]。
二、改革教學現狀分析
(一)基礎薄弱
經濟法的學習是建立在充分了解法律體系基礎上的,但目前很多高職學校并未打好學生的法律基礎,經濟法開課時間較晚,一般到大二,或者大三才進行經濟法系統教學。在大一時,學生法律基礎僅限于思修等基礎課,學生缺乏對法律體系的全面認知,很多法律重點老師只是一筆帶過。在薄弱基礎下,學生后期學習經濟法時相當吃力。
(二)缺乏專業教材
目前,教育部發行的經濟法教材并不統一,教材針對性不夠,主要存在教材章節較多,最多會達到二十多章,學校規定的經濟法課時有限,教材很多內容在講課時都被刪減等問題。課本基本上都是解釋現行法律,并沒有對法律條款進行學理分析。課本更新速度慢,往往學生在學習這一版本時,市場經濟法律已經有所變動。
(三)教學方法單調
教和學是兩個密不可分的體系,但據相關調查發現,經濟法課堂經常是老師一個人講解,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再加上前期基礎未打好,就算讓學生與老師溝通,也不知道提問什么,久而久之學生出現厭學情緒[2]。在新課改后,高職教學方法有所改進,但還未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
三、優化教學改革的相關策略
(一)調整課程內容,夯實學生基礎
經濟法教學應該從學生入學就開始滲透,低年級學生學習簡單法律,隨著年級的升高不斷加深教學難度。經濟法在不同專業中的側重點不同,學校應該對專業加以區分,將學習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對于金融專業,重點講解金融法和證券法,會計專業將會計法作為教學重點,法學涉及多項法律,對于經濟法中的相關條款基本都要學習。無論是哪個專業,只要涉及經濟法都必須充分重視,在調整內容的基礎上,可將教學過程分成以下幾個環節:
一是轉變課堂主體,老師少說話,學生多閱讀。課前學生需要觀看老師發布的教學視頻,結合課本內容,初步構建知識體系,然后羅列自身疑惑,在課上與老師討論。如“物權變動”“經濟合同”等條款內容,學生不將明白及時與老師溝通。
二是設置模擬訓練模塊,老師確定一個專題,讓學生圍繞主題進行辯論,如“投資商企業法”,讓學生討論出資方式、合作期限等內容,或者對某企業現有規定進行分析,結合市場經濟現狀,討論其投資制度是否符合市場經濟運行原則,企業能否獲利等問題,將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利用所學法律知識,對專題內容進行辨析,增強學生辯論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區分各項條款中的細小差別,實現夯實學生基礎的教學目標。
(二)選擇適用性較強的教材
適合專業學生學習的教材,其章節設置應該合理、內容難度適中,法律制度有較強啟發性。這類教材才能激發學生興趣,進而提升教學效果。學校出于教材內容豐富的角度考慮,一般會選用權威教材,但此類教材理論富有深度,內容較多且價格偏高,用于教學不一定有效果,因此選擇教材時要根據專業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教材。若是會計專業,學校制定的目標是將學生向注冊會計師方向發展,在教材可選用注冊會計師協會編撰的書籍,如最新版《經濟法》,學生在教材中能學到很多實用性知識,此教材專門針對易混淆點進行辨析,并列舉學生經濟法考試中,常出現的答題誤區,針對性較強,適合高職學生使用[3]。
此外,學校如果認為現有教材不能填補教學漏洞,可在學校內部組裝專業團隊,針對學生經濟法學習短板,編寫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教材。本校編寫教材可適當對內容加以細化,對重點知識進行批注解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
(三)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
1.案例教學
純粹的理論知識就像空中樓閣,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加上案例對應相關知識點教學,其效果馬上就會變得不同。例如:在介紹公司經濟鏈條時,可將某上市公司作為案例,上至董事,下至各部門管理者,梳理出公司職位圖譜,并對應法律條款,在相關職位后綴加崗位職能,如財務部是掌管公司財政大權的部門,但其審批財務申請必須在部門監管下完成。讓學生明確知道每一級別管理者的職責,還可在講解中穿插相關視頻、圖片等資料,對有爭議條款進行實例解讀,精準解答學生疑惑,改善課堂枯燥現狀。
2.互動教學
經濟法涵蓋內容較多,股票、政權法等都包含在經濟法范圍內,老師可巧妙設問,與學生自然互動。如在股票分類問題上,讓學生列舉典型的股票類型,并解釋其含義,如非流通股、流通股等類型,由定義引出“股權分置改革”,課堂互動在提問中自然形成,區別傳統課堂尬聊,老師問一句學生回答一句,互動的真正內涵完全被抹掉。學生自發進行討論,敢于對老師提出的觀點進行反駁,真正將教學相長內涵詮釋出來。
3.討論教學
例如:將“銀廣廈事件 ”作為討論材料,讓學生對中小股東權益進行討論,并提出相應的權益保護措施。學生自由組合,在課堂、課外都能進行討論,應包括合同管理、財務監督等多方面討論內容,形成一套完整的討論體系,在課堂上不同小組針對此事件進行探討,重點放在不同觀點辨析上,老師控制好討論時間和內容,避免學生偏題。老師充當總結者,對學生論點進行綜合分析。
四、結束語
經濟法作為高職學校的重點教學項目,近年來,各地區學校在法律教學上的投入并不少,如更新教材、提升教師水平等,法學類學生的學習態度明顯改觀,很多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法律課堂不再如原來一樣嚴肅,在各種教學手段的幫助下,高職逐漸向自身的教學目標靠攏。
參考文獻
[1] 殷哲浩.高職院校法律課程教學改革思路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8(9):64-67,71.
[2] 杜婉婉,陳睿,宋玉婷,等.淺談高職院校實踐性法律教學[J].法制博覽,2019(10):274,276.
[3] 唐新華.案例教學法在高職院校法律教學中的運用[J].廣西教育(高等教育),2018(5):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