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杰
摘 要:教育學教學實踐當中,從目前情況看,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使得教育學教學實踐中培養出來的學生不適應當前社會環境。為此基于當前的教育理論進行了針對性學習探討,并且結合教育學的相關內容,思考了關于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希望通過針對學習共同體的研究來優化教育學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教育學;優化
隨著高等教育院校在現階段擴招,高等教育領域出現了很大變化,其中最顯著的就是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該變化不僅是高校擴招的產物,也是教育理念、運行方式、發展道路下的產物。在該背景下高等院校已經蛻變成了一種指向不同職業培訓和社會角色分配的機構,已不再單純是傳授知識的地方,而是一種社會服務機構。由此引發了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教育學這門課程在教育領域有突出作用,是培養教育工作者的一門重要課程,以師范類院校來說,教育學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因而改革勢在必行。
一、關于教學模式上的問題分析
當前時代下,社會上的競爭,突出表現為人才的競爭。現代社會急需各類專門的應用型人才。高等院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而教育學則是要培養專門的教育工作者。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界的人才缺口大,而作為培育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學課程,因為課堂教學模式上存在問題,而沒有發揮出應有作用。
從當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很多畢業生就業存在問題,這與當前人才培養模式有一定關系,當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速度遠低于知識更新的速度,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當前時代要求。比較典型的問題在于,因為信息化建設的需要,而使多媒體教學成為常態化的教學方式,但多媒體教學因教育理念更新慢,而導致課堂教學中,教師只管講述課件上的內容,效果低。
因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不恰當,師生之間的交流局限在課堂上,課余時間,學生找不到老師,老師找不到學生是非常典型的問題。即便是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是存在問題的。從課堂教學上講,因學生主體性沒有發揮,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主導地位。師生間的互動教師占主導權,學生的主動性就會喪失,師生間的交流就會出現問題,進而導致教學效果不高。
從教學評價層面來看,因為教育學涉及很多理論性的內容,教學模式比較落后,評價方面同樣比較落后,典型的問題是考試中劃重點是常態。這種評價方式很難準確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因為在日常的學習中學生可以不用老實學習,在教師劃出重點后,花時間去死記硬背,就能夠及格,而學生也以考試及格為動力,學習上努力程度很低。
因此,改革勢在必行。對于教育學課堂教學而言,要突出教育學在培育適合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方面的作用,改進其課堂教學模式很關鍵。因此在下文當中研究學習共同體,并思考基于學習共同體來優化教育學課堂教學。
二、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理論研究
根據本文所定的主題,應先明確能夠依托哪些教育理論來指導學習共同體的建立并推動教學模式的優化。
學習行為是人類的天性,人類生來就是學習者,人認識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教育的目的實際上就是要把人類的這種自動自覺地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行為引向正確的方向。因此要突出一個關鍵性的教育理論,即建構主義認為理論。
基于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學習行為實際為學習者主動構建內部心理表征的一個過程,學習的過程實質是學生在互動交流、認識事物、與教材進行對話的過程當中,實現認知、質疑、再認知、再質疑的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該過程的本質在于先進行認知性學習,然后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再一次進行認知性學習,最后實現意義構建。從該角度出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與自己對話,與他人對話,會接收到不同的觀點和思想,由此可引導學習者進行反思性學習,從而再次實現知識的構建。
現代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是一個生態圈,教育要順應自然,自然的即是和諧的,當前學校、家庭社會對學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切,但是成才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因而教育必須要順應學習者自然成長的規律。自然物的生長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拔苗助長是飲鴆止渴,而順其自然才是自然物生長的規律,人才培養也一樣,人才的健康成長同樣需要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而實踐已經證明了傳統的教育方法已經失敗,是破壞人才自然健康成長的。
結合針對相關教育理論的討論,學習共同體實際上就是在教育生態圈當中形成的學習團體,在該團體中包括學習者、教師、專家教授、輔導員等。團體內部成員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在教育生態圈當中進行共同學習,分享學習資源,通過對話交流和溝通來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情感等,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一過程中,團體內部成員相互之間會產生影響,突出地表現為相互促進,對于學生而言,其會在相互促進的作用下,達成全面健康成長的目標。
因此建立學習共同體,必須要先更新教育理念,根據相關教育理論來改造教育學課堂教學,最終達到優化的目的。
三、教育學課堂教學中的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實踐
(一)基于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重構點
結合本文前兩個部分的分析可知,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對于改革教育學的課堂教學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而要在教育學課堂教學中打造出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可以參考如下基本思路。
1.尊重差異,培育學生的自尊。教育要讓每個人確立自尊感,當學生為自己的行為感到自豪時,教育的作用才真正發揮出來。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教育學的教學中應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和個性化,尊重學生差異。當前教育改革中特別強調了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差異,促進全面發展。注意全面發展不是平均化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也不意味著就是“大鍋飯”。由此在教學中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學生,而是要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標準,力求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愉悅感。要圍繞學生的優勢,將學生所擁有的優勢不斷強化,這樣就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從這一角度出發,在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中要重視學生的特長,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在教育學課程的學習中,要發揮自己在知識結構上的優勢來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重視交流,重視共同體成員的不同觀點,要特別注意結合別人的觀點來進行反思性學習。
2.相互傾聽,積極地回應。傾聽是成功學習的前提,用心傾聽才能產生語言和情感上的共振,佐藤學指出聽是建立學習關系的關鍵。在佐藤學的課堂上學生講話是不舉手的,前一個學生講完,第二個學生會接過話題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并且回應前一個學生的觀點,話題在不斷地交流中輪轉。強調在聽的基礎上要進行積極的回。學習共同體還要突出說,把說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說出不懂、說出在情境當中想要說出的話,教師則開始聽,并且觀察學生的需要,傾聽學生的疑問,觀察學生之間的交流,最后再去認可學生之間的交流。
3.學習共同體成員的角色互換。在課堂這個生態圈中,每一個人都是學習者。團體中的任何一個成員也可以是教師。所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界限并不需要明確,但要注意教師角色必須要轉變,教師要做學習者。換個角度學生可以做教師。為了滿足這一要求,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構筑一個心理安全的、自由開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表達、提問,積極地去建造生成性課堂。
(二)基于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的教育學課堂教學實踐方案
基于上一節的分析在教育學課堂教學實踐中可基于同伴協作學習這個藍本來構筑出學習共同體。為了能夠科學構筑基于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的教育學課堂教學模式,在本節中結合教育學課程中的“教師角色的地位”一課來進行研究分析。
1.課程內容簡單分析
根據教材的內容來看,這一節課需要明確的是認識教師角色的地位,掌握教師角色地位的兩個方面,即社會地位和業內地位。實際因為這節課的內容理論性很強,課堂教學上典型的教法就是講授法,通過不斷講案例來突出教師角色的地位。這種狀況下,實際上與說教非常類似,實踐已經證明了這種方法在教學的有效性上存在負面影響,所以考慮采取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
基于這節課的重難點來看教師角色的地位,靠專業能力和業績來確立。教師個體執行角色是對角色地位的追求,而追求目標是可以改變的。同時教師角色地位最終要回歸到教學效果上來。上課教師要突出自己的角色地位,必須要保證教學的效果。
2.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
第一,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基于同伴協作學習這種模式,結合學校學生住宿方面的安排,讓一個寢室(同個專業的學生)的學生組成學習協作小組。
第二,教學理念與過程。注重教學中的生成性,明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圍繞這樣的目標,在教學當中基于充分讓學的理念,靈活地運用探究式教學方式或者是啟發式教學方式以及多元化的評價方法來實現教學目標。
讓學生個體先學,想學,學生有學習動力。教師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此時教師如同一個劇組中的導演,而學生則是演員,教師巧妙引導學生,讓學生自主體驗。用生成性的話題(或者開放性的話題)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分享故事,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引導出來,并適時點撥啟發,課堂氛圍和諧靈動,學生要動起來,不管是師生、生生,都要進行和諧輕松的交流。
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自由性和開放性,可以把知識的講授前置到課堂之前,即基于MOOC來構建翻轉課堂模式,把握教師角色的地位,將這節課的重難點整合到教學視頻當中,讓學生先學。基于學習協作小組在課前就基于教學視頻進行交流討論。
第三,課堂上重點關注交流溝通。結合上一節內容看,將教學內容前置到課堂教學之前,課堂上就可以重點進行合作交流,同事彌補課下學生自學時可能存在的漏洞。為了更好地進行合作交流,將課堂的時間劃分成三個階段來實施。
首先,導入環節就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狀態。情境導入的方法靈活,可以用講案例的方式來引導,也可以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對喜歡的教師的評價。這個過程實際是為了引向教學主題,即教師角色的地位。還可采用多媒體方法,播放高水平教師的教學錄像,來引導學生。若用了MOOC,可以在前置的教學中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小組構建一套關于本節課的教學方案,然后在導入環節當中直接進行展示。這也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導入方法。注意采取這種方式應更突出學生的作用,圍繞學生展出的成果,讓學生自主評價,并且要羅列出問題。
其次,研討環節,這個環節重點是根據導入環節當中形成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教師也是學習者,要參與到學生的交流之中,平等地與學生進行互動,在相互促進下完成教學目標。
最后,評價環節。關鍵要突出學生主體性,采取多元化評價方法讓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也進行總結性的評價,實現知識的升華。
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實的教育學課堂教學急需進行改革創新,課堂上因為教育學課程理論多,教學多采用講授法,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好,為此本文提出了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并且結合實際的教學來探尋了這種模式的實踐,可能存在不足,但希望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袁麗.“學校學習共同體”理念在亞洲的發展及實踐經驗[J].比較教育研究,2016,38(1):78-83.
[2] 王曉芳.什么樣的“共同體”可以稱作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對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理論的審視與反思[J].教師教育研究,2014,26(4):16-22.
[3] 王錄梅.師范生學習共同體的自組織特征及其生成[J].當代教育科學,2017(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