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華
摘 要:司法職業院校的法律職業教育有其存在的特殊性。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學歷低、就業面窄、沒有資格參加司法資格考試等問題凸顯。面對這些困境,國家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給予了很多政策利好,本文將從改革課程目標及課程設置、創建實訓基地、創新學習模式等方面,探討如何在政策指導下抓住機遇,完善法律職業教育。
關鍵詞:職教20條;法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法律技能證書
2019年初,職業教育迎來重磅政策: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從7個方面提出職教改革的20條舉措,提供了“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路線圖”。無疑“職教20條”是高職院校的重大利好消息。
一、司法院校法律職業教育的現狀與困境
司法院校法律專業的存在是具有其特殊性的。司法院校學生就業的方向大部分是執法類,所以人才培養基本都要求具備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法律課程的開設是廣泛而必要的。除此以外還有專門的法律專業,這些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大部分是與法律相關的職業,在沒有司法職業資格考試的初期,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法律行業的職業人要求相應提高,相應的職業考試也提高了門檻,法律職業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首先,學歷低。不可否認,學歷是就業時的敲門磚。自從本科擴大招生規模后,專科學歷在社會中淪為“次等教育”。畢業生在就業的時候沒有任何學歷優勢。
其次,法律相關行業的門檻提高,就業面變窄。在傳統的就業觀念中,法律類專業的就業崗位群僅限于公、檢、法及律師事務所等幾類單位,但由于目前國家提高了這些行業的進入門檻,使得高職高專法律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這些單位的可能性非常低。
二、基于“職教20條”的對策探究
第一,做好社會定位,以就業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優勢。回歸教育本質,對應市場需求,培養到崗即上任的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依據“職教20條”的政策規定,職業院校法律職業教育的定位是中間層次,下有中職教育,上有本科法律職業教育,所以就業方向應當同本科法律職業教育相區別。法律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崗位應當是法律輔助類、法律調解類以及需要法律教育背景的相關行業,具體可以從勞動關系協調員及相關單位從業人員、法院書記員及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生產經營型企業中的文秘部門、人事部門、市場營銷部門以及各類中介及代理機構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第二,做好課程定位,改革課程模式,突出技能,劃分專業方向。實現從理論到技能再到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法律輔助類、調解類的相關職業,說到底都是和服務相關的職業,服務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服務的專業性。建議在校學習的最后半學期,實現具體專業分科制度。所分專業以就業為基礎。例如:可以從調解類專業、企業類專業、中介類專業、公檢法、律師輔助類專業等幾個方面開設,明確就業方向,有針對性地開設課程。
第三,創立法律操作人員相應技能證書,解決學歷短板。“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借鑒國際職業教育培訓普遍做法,制訂工作方案和具體管理辦法,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等。院校內實施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是職業技能水平的憑證,反映職業活動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綜合能力。我們國家現在有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但這個考試是以本科學歷為起點,高職法律教育也應該創立相應的職業技能證書,這種職業技能證書可以成為一種技能背景,成為一種類似于“英語等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的工具性資格。
第四,加大校企合作,以企業為主導,逐漸建立校內實訓基地。改革實踐實訓課程,加大實踐實訓課程的比例,提高實踐課程標準。要建立與學生就業相關企業、部門的合作,將學生放到有針對性的崗位上,直接面對問題,直接解決問題。以實操為主,以觀摩為輔。學生與實踐教師的配備比例不低于1比2,實踐教師可以從行業中直接聘任,建立“師徒制”的模式。逐漸建立校內實訓基地,窗口式有償服務,直接面對社會,實踐教師與學生配備比例不低于1比1。窗口服務項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文書的撰寫、家庭事務咨詢調解、土地糾紛咨詢調解、企業事務咨詢、法律中介服務等,針對具體問題制定學習方案,鼓勵團隊合作。做好實訓基地與企業的銜接,既能實現人才培養,又能創造經濟效益。
第五,創新學習模式,針對實踐,開創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主要針對實踐課程,建立從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實踐過程中,實踐教師應對真實案例進行總結分類,制作工作手冊。制作開放式活頁教輔資料,學生和實踐教師共同參與制作,為之后實踐教學提供素材和解決依據。
“紙上談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以上的建議是否能夠實現法學職業教育的改變,還要看實踐的最后結果。要把握好高職教學在職業教育深化改革中的地位,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機遇,贏得先機,贏得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良全.高職法律專業就業崗位群定位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