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霖
摘 要:本文簡要介紹了圖書館公開課的概念,并著重闡述如何制作符合讀者大眾期盼的圖書館公開課,承載公開課發布的平臺應具有哪些功能。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MOOC;圖書館公開課
“互聯網+”時代來臨,閱讀方式從紙質圖書發展到電子書、網絡等方式進行的可斷斷續續的“碎片化式閱讀”。2018年,第15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3.0%,手機等移動設備和互聯網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媒介的主體。
2013年,MOOC在經由國內高校引導合作的情況下,由國外傳入國內,迅速發展成為我國國民在互聯網時代的重要的新型學習方式之一。它不僅轉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也為提倡數字化的圖書館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圖書館如何順應時代的趨勢,采用MOOC的模式,制作獨屬于圖書館且高質量的圖書館公開課,是我們圖書館工作者今后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向。
一、圖書館公開課的概念
圖書館公開課起源于國外的MOOC,其全稱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是將所有教育與學習的過程全部在互聯網上實施。其核心是開放資源,從最早的多媒體課件發展到網絡課程,再到后來的視頻授課,最后完善成了MOOC。MOOC的發展受限于平臺,平臺作為其載體,支撐著學習者的在線學習,平臺的建設質量直接影到響MOOC的構建與發展。
公開課是MOOC引入國內的產物,而圖書館公開課則是圖書館結合自身情況下采用MOOC模式創辦的新型公開課。圖書館公開課無疑是符合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也是多媒體式碎片化閱讀的一次革新。
二、圖書館公開課的制作
圖書館公開課分為原創型公開課和改造型公開課。兩種模式的圖書館公開課在制作過程中有些差異,但成品基本大同小異。圖書館公開課的制作需要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如編導、攝像師、剪輯師等。圖書館公開課的制作需要一個專業的技術團隊,無論是對外招聘專業技術人員,或是內部館員的進修培訓學習,只有相對穩定專業的技術團隊,才有能力制作出引人入勝,符合讀者大眾期盼的圖書館公開課。
(一)原創型公開課
原創型公開課是指由圖書館獨立制作完成的公開課。想要完整的制作原創型公開課,離不開一個重要的角色——編導。編導,是廣播電視行業的一個專有名詞。從工作性質上理解為,編寫、編排、編劇、指導、領導、導演等。編導需要篩選有價值的題材對其進行策劃、采訪、制定拍攝計劃、組織拍攝、指導編輯制作,最后對成品進行把關檢查并發行的系統性創作活動。圖書館公開課的編導,也是該項目的具體負責人。
原創型公開課的選題與策劃。由于圖書館的職責與特殊性,因此在題材的選擇上尤為重要。主要基于幾點:第一,要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第二,題材要積極向上,弘揚正能量;第三,要考慮大眾認可的價值觀;第四,受限于圖書館的經濟基礎與技術條件;第五,要考慮公開課的定位、對象和基調。編導確定題材后,要對其進行策劃,確定公開課主題、表現形式和結構,從而制定拍攝計劃。
原創型公開課的拍攝準備工作與錄制。確定公開課題材后,編導就可以與講師進行溝通,確定是單場課程或是連續的題材型系列后,定下題材內容和主講稿,確保該稿件內容的準確性、客觀性。接著,編導需要籌建攝制組,對拍攝現場進行環境勘察,若是戶外取景,還需考慮天氣問題與錄音的收聲。準備需要用到的設備器材,然后召集觀眾演員,按拍攝計劃對各部分工作進行分工。準備工作完成后開始拍攝錄制。拍攝是獲取影像和聲音材料的最重要環節,高質量的影像和聲音能使后期視頻制作輕松省力。編導在此期間要對拍攝現場各方面工作進行協調統籌,調度各方面人員,指揮攝像師拍攝,并處理突發的臨時狀況。
原創型公開課的視頻制作和上線發布。視頻制作期間,編導的工作為:對文字稿進行最終審查、修改;向剪輯師闡述公開課的主題思想和要求,指導剪輯工作;把握視頻的整體節奏、畫面風格和聲音的清晰度。剪輯師在理解編導的總體構思的基礎上,以分鏡頭為依據,通過將畫面與聲音剪切組合,加入制作的片頭與片尾,并適當使用特效、轉場、字幕等技術手段使得公開課結構嚴謹,從而深化公開課主題,提高影片的藝術感染力。通俗來說,剪輯師通過剪輯技術操作使之成為一場完整的公開課,通過后期技術操作彌補前期攝像中的不足并對其進行藝術包裝,完成了這兩步驟后才是成片。成片后由編導和相關部門進行審核,審核后按照提交的規范格式上線發布。
(二)改造型公開課
改造型公開課是指基于圖書館館藏中原有的講座資源改編而成的圖書館公開課。講座已經成為公共圖書館核心業務之一,且各館基本都有創辦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講座,這些資源都是制作改造型公開課的優秀素材。
改造型公開課的選題與策劃。雖然公共圖書館的講座資源豐富,但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適合用于制作圖書館公開課,因此需要編導進行選題篩查,并明確以下兩點:明確是制作單一公開課或者是同一系列的公開課;明確選定講座或者沙龍的內容真實性與客觀性,是否符合時代的主流。選定講座素材后,編導就可以開展策劃工作。以講座為例,編導在熟悉講座內容,理解講座老師想要呈現給讀者的內容后,對該講座行文字稿錄入,歸納講座中心思想以及圍繞該思想所表述的幾個部分的內容。最后對該內容進行重新排序并優化,去除無用部分以及非必要的內容。一場講座的時長一般為120分鐘,因此編導需要將講座內容壓縮到符合公開課要求的20分鐘左右的科學時長,如必要的講座內容太多,可分為上、中、下集。
改造型公開課的視頻制作與元數據錄入。剪輯師按照編導的意圖,參照文字稿對講座資源進行剪切、截取片段并重新整合、加入延生的閱讀資料,制作中間動畫、添加字幕、制作片頭與片尾。視頻制作完成后,進行元數據錄入。圖書館公開課元數據采用CNMARC元數據格式,用于對課程名稱、內容、主題、屬性等進行描述,以通用性、統一性、實用性及系統性為原則。
改造型公開課的審核與發布。成片由編導和相關部門進行審核,要求視頻畫面清晰、播放流暢、音頻保真。能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滿足社會公眾文化需求且符合《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無政治性、原則性和知識性錯誤。審核后按照提交的規范格式上線發布。
三、圖書館公開課平臺的功能建設
圖書館公開課的平臺主要承擔公開課的發布功能,能有效擴大圖書館社會教育的覆蓋范圍,提高圖書館履行社會教育職能的效率;另一方面,整合了傳統的圖書館業務培訓、在線講座資源,是統一、開放、專業的視頻資源教學門戶。成熟的圖書館公開課平臺應該具備以下特點:
1.頁面美觀大氣,層次分明。制作多級頁面,涵蓋主要概括、專題課程、課程簡介等。
2.強化導航與搜索的作用。導航結構突出重點,包含關鍵詞,便于訪問者理解。搜索功能簡單易用,支持各種功能搜索。
3.模塊獨立穩定。可適當分為幾大模塊,例如:視頻模塊、用戶模塊、討論模塊等。模塊功能穩定,相互間獨立又有聯系。
4.用戶功能完善。支持讀者證或社保卡注冊登陸;支持主流社交平臺完成用戶認證登錄,包括微博、QQ與微信等;支持手機號碼注冊。個人中心可填寫詳細資料,支持視頻收藏、互動交流、學習管理等。
5.兼容與共享。公開課視頻能支持各種終端設備、移動設備的播放,并與其他公共圖書館自有版權的公開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綜上所述,公共圖書館應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到公開課型開放式在線教育模式的創建,不斷實踐,積累經驗,從而應用現代智能技術手段來實現業務轉型升級,更好的適應互聯網時代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發布[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8,27(3):38.
[2] 習近平.習近平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N].人民日報,2015-0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