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銀濤 李 爽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兒童醫院泌尿外科,湖北武漢 430014
高位隱睪在臨床泌尿外科屬于常見病和多發病,其是指睪丸生長發育異常,由腰部腹膜降低到陰囊,位于腹股溝管以上[1]。以往臨床上在對小兒高位隱睪進行治療時,開放手術睪丸下降固定術屬于常用術式,其雖可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但會對機體造成較大的手術創傷,痛苦大,且影響機體康復[2]。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通過應用腹腔鏡輔助手術對小兒高位隱睪開展治療,不但可在手術過程中對睪丸所處的位置以及具備的性質進行查看,從而使患兒的疾病得到確診,為后續治療提供有效指導,同時也不需要在患兒機體腹股溝處增加切口,從而可防止對機體腹股溝結構造成破壞,因此在小兒高位隱睪手術治療中,腹腔鏡的應用率越來越高[3]。也有少量研究報道稱,小兒高位隱睪手術治療中腹腔鏡的應用可對手術起到促進作用,其比傳統手術具備更高的安全性,對機體造成的創傷小,術后并發癥發生少,尤其是手術治療前若患兒的睪丸位置無法得到確定,則腹腔鏡手術可發揮更為明顯的作用[4]。為分析小兒高位隱睪治療中腹腔鏡睪丸下降固定術的應用價值,本次研究就選取高位隱睪患兒87例,探討腹腔鏡睪丸下降固定術在小兒高位隱睪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2 月~2017 年12 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兒童醫院泌尿外科收治的高位隱睪患兒87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開腹組(n=38)和腹腔鏡組(n=49)。開腹組年齡3 ~10 歲,平均(6.1±2.6)歲,病程1 ~5 年,平均(2.2±0.5)年,22 例患者為單側隱睪,16 例患者為雙側隱睪;腹腔鏡組年齡3 ~10 歲,平均(6.3±2.8)歲,病程1 ~5 年,平均(2.0±0.7)年,30 例患者為單側隱睪,19 例患者為雙側隱睪。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WHO 制定的高位隱睪相關診斷標準,且經臨床彩超檢查確診[5];具備手術治療適應證;患兒家長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回縮性睪丸患兒;機體存在嚴重器質性疾病的患兒;先天性疾病患兒;存在腹部手術史的患兒;凝血功能異常患兒;睪丸嚴重畸形患兒。
開腹組采用傳統手術入路實施隱睪下降固定術治療,治療方法:確定切口位置為患兒機體腹股溝處,長度為2 ~3cm,對腹股溝周邊組織進行剝離,確定隱睪所處位置,明確精索血管、輸精管關系,實施疝囊結扎;對精索血管和周邊組織進行剝離,切斷睪丸引帶,將其牽拉至陰囊處,同時剝離精索血管,將睪丸降至陰囊內。由切口處至陰囊做隧道,將陰囊底部皮膚切開,對皮下組織、內膜進行剝離,采用彎鉗牽引輸尿管和睪丸至陰囊內;對陰囊頸部進行縫合,同時對睪丸韌帶和肉膜進行固定縫合。
腹腔鏡組接受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治療方法:首先為患者開展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保持頭低腳高位,在其機體臍下緣處開一切口,長度為0.5cm 左右,采用Tcocar 進行放置,對人工氣腹進行建立,維持氣壓為8 ~10mm Hg。主操作孔的位置位于機體患側麥氏點和腋前線交叉處,輔助操作孔位置位于另一側麥氏點和腋前線交叉處,分別采用Tcocar 進行放置。采用電凝鉤離斷睪丸引帶,在與精索血管和輸精管距離為1cm 的位置開展電凝鉤游離操作,充分松解精索,在患側陰囊開一切口,游離皮膚和肉膜至大約1.5cm 腔隙,形成囊袋,牽引睪丸、精索和輸精管至囊袋內,并開展固定縫合。
觀察兩組兩組臨床療效、恢復情況和并發癥發生情況。療效判定:經過治療后,臨床表現全部消失,且未出現明顯并發癥,則為顯效;經過治療后,臨床表現得到改善,且未出現明顯并發癥,則為有效;經過治療后,臨床表現無改善,則為無效[6]。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疼痛時間和住院時間。兩組均隨訪12 個月,觀察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類型包括切口感染、睪丸回縮、睪丸萎縮。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 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腹腔鏡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疼痛時間和住院時間短于開腹組,術中出血量少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腹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小兒高位隱睪在小兒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有資料報道稱,近年來小兒高位隱睪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升高趨勢,其屬于生殖系統畸形病變[7]。高位隱睪所處的位置在機體腹腔內腎下級至腹股溝內環口上方,如果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有很大機率使患兒發生睪丸扭轉或疝氣,病情嚴重甚至可能引發不育癥的出現,具有極大的危害[8]。臨床實踐發現,年齡不超過2 歲時為最佳治療時間,由于不具備對隱睪癥的重視,因此大部分患兒的最佳治療時間均被延誤,從而導致其身心健康受到影響,因此臨床醫護人員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使高位隱睪得到盡早的診治,改善患兒疾病預后[9]。
目前臨床上在對高位隱睪進行治療時,開放手術以及腹腔鏡手術均為常用術式,但開放睪丸下降固定術雖可取得確切的治療效果,但其會對患兒機體造成嚴重的手術創傷,并且可能損傷睪丸周圍組織,從而使手術治療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10]。隨著微創理念的發展,腹腔鏡的手術切口較小,同時可發揮2 ~3 倍放大作用,因此借助腹腔鏡,手術醫師可對高位隱睪患兒自身機體的精索、睪丸、輸精管和兩側內環口進行觀察,從而對下一步具體手術治療方法進行確定。除此之外,腹腔鏡的應用可對手術視野進行放大和跟蹤,從而使手術操作意識能夠實施切開、游離、縫合以及打結等操作,不但可使手術時間得以縮短,同時也能夠使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得以提高[11]。且腹腔鏡手術治療后,留下的手術瘢痕也較小,因此不會對患兒機體美觀造成明顯影響,這也是其受到醫患青睞的一個原因。
有學者通過研究報道稱,在對高位隱睪進行治療時,腹腔鏡睪丸下降固定術能夠取得和開腹手術相似的治療效果[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差異無明顯差異,提示腹腔鏡睪丸下降固定術在小兒高位隱睪臨床治療中的效果確切,和傳統手術入路實施隱睪下降固定術無明顯差異,這也與前人的研究報道相符[13]。有學者通過研究報道稱,腹腔鏡睪丸下降固定術對患兒機體造成的創傷小,因此可縮短患兒的機體疼痛感,促進患兒機體康復[1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疼痛時間和住院時間短于開腹組,術中出血量少于開腹組,提示相較于傳統手術入路實施隱睪下降固定術,腹腔鏡睪丸下降固定術的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同時術后機體疼痛時間和恢復時間更短。這也與前人的研究報道相符[15]。分析其原由,可能是由于腹腔鏡睪丸下降術屬于微創手術,因此手術切口較小,操作簡單,可使手術操作時間、術后恢復時間縮短,同時可使術中出血量減少。有資料報道稱,腹腔鏡隱睪固定術的開展可使患者手術治療后并發癥的發生得以減少,本次研究結果也與其報道相一致。分析其原由,一方面是由于腹腔鏡手術的開展可獲取清晰的手術視野,從而為患者開展準確迅速的治療,防止損傷睪丸周圍組織,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另一方面是因為腹腔鏡手術切口小,因此可避免切口較大導致術后感染高發,從而使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
綜上所述,腹腔鏡睪丸下降固定術治療小兒高危隱睪的療效確切,有利于術后恢復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