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玉蘭
廣州市番禺區何賢紀念醫院五官科,廣東廣州 511400
鼻竇炎為臨床常見慢性疾病,以持續性鼻塞、流膿涕、嗅覺障礙、頭痛等為臨床表現,病情可遷延反復,病情遷延后使患者呼吸道癥狀加重,可引發顱內感染、失明等并發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鼻竇炎通過手術治療即可有效控制病情,但多數患者因缺乏對疾病、手術治療、護理保健等相關知識,對手術效果存疑,且極易忽視術后的堅持用藥與定期復診,不利于疾病治療與預后[2]。故提高患者鼻竇炎相關疾病認知水平,幫助患者積極、正確地配合治療與護理,有利于患者治療的順利進行,促進患者康復[3]。對此,本文選擇以認知行為對鼻竇炎緩和進行護理干預,觀察其對患者自我效能與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7 年5 月~2018 年8 月收治的96 例擬行鼻內鏡手術治療的鼻竇炎患者。納入標準:以慢性鼻竇炎診斷標準[4]為依據確診者;具有手術指征;于我院擬行鼻內鏡手術治療者;認知能力正常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全身系統慢性疾病者;精神疾病者;認知功能障礙者;存在語言障礙,無法進行正常溝通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按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患者以1 ∶1 比例分為常規組與干預組,其性別(男/女)為[(25/23)和(26/22),χ2=0.042,P=0.838],年齡為[18 ~49(36.18±8.32)歲和18 ~52(38.24±8.43)歲,t=1.205,P=0.231],病 程 為[4 ~26(14.24±4.86)個 月 和5 ~27(14.19±4.53)個月,t=0.052,P=0.958],鼻竇炎分型(Ⅰ型/Ⅱ型/Ⅲ型)為[(19/22/7)和(18/24/6),χ2=0.191,P=0.909],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本研究項目報醫院倫理委員會研究同意后展開研究。
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在此基礎上,干預組實施認知行為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健康信息干預:手術治療前,護理人員以一對多的形式通過PPT、圖片、視頻等表現形式向患者介紹鼻竇炎的基礎疾病知識、治療方式與預期效果等內容,并側重強調患者術后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主要癥狀與應對措施,同時通過一對一形式指導患者如何沖洗鼻腔并解答患者的疑問;(2)心理干預:護理期間加強護患間的溝通交流,構建和諧護患關系,鼓勵患者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與疑慮,護理人員耐心傾聽并為患者進行解答,針對患者術前焦慮與恐懼、術后疼痛等情緒狀態進行心理干預,同時聯合家屬展開護理工作,指導家屬對患者進行鼓勵,增加患者的家庭支持與社會支持,樹立患者治療信心;(3)并發癥認知干預:患者術后,護理人員密切觀察其鼻腔情況,以便及時發現患者出現的術后并發癥,進行對應處理;術后出血時,指導患者及時吐出咽腔內分泌物,撫慰患者負面情緒,及時向醫生反饋患者活動性出血情況;術后觀察患者呼吸狀況,囑咐患者避免將血液或嘔吐物吸入氣管,有效預防術后窒息;同時,護理人員在術后有效沖洗患者鼻腔,定時換藥,避免出現鼻腔黏連;術后還需觀察患者眼部情況,若患者出現結膜水腫。眼瞼青紫等情況及時向醫生反饋;此外,告知患者術后通過多次少量飲水降低口腔黏膜干燥與疼痛,通過冰敷緩解術后疼痛;(4)飲食認知干預與出院認知干預:護理人員為患者推薦術前至出院后的飲食計劃,指導患者治療期間從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再根據病情轉為半流質食物乃至正常食物,出院后仍需避免禁食含有辣椒的刺激性食物、酸味水果與蔬菜等,避免增加口腔內唾液量;同時囑咐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指導患者進行鼻竇清洗、清洗鼻腔囊泡等保持鼻腔衛生,囑咐患者定期回院復診。
(1)疾病認知:采用我院自制疾病認知調查問卷評估患者鼻竇炎認知水平,問卷包括基礎知識、飲食知識、治療方法、日常習慣四個方面,各方面總分均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疾病認知水平越高;(2)自我管理能力:隨訪2 個月,記錄護理后患者在堅持鼻竇沖洗、遵醫用藥、清洗鼻腔囊泡、定期復查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3)自我效能:隨訪2個月,以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5]評估患者自我效能,分數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好;(4)并發癥:記錄患者護理期間并發癥情況。
干預后,兩組基礎知識、飲食知識、治療方法與日常習慣的認知評分均顯著提高(P <0.05),且干預組提高幅度更大(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疾病認知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疾病認知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 <0.05

表2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n(%)]
表3 兩組GESE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GESE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 <0.05
images/BZ_249_258_765_2285_883.png

表4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n(%)]
隨訪2 個月,干預組在堅持鼻竇沖洗、遵醫用藥、清除鼻腔囊泡、定期復查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顯著高于常規組(P <0.05)。見表2。
隨訪2 個月后,兩組GESE 量表癥狀管理、共性管理及總分均顯著提高(P <0.05),且干預組升高幅度更大(P <0.05)。見表3。
護理期間,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 <0.05)。見表4。
臨床通過手術治療能夠徹底清除鼻竇炎患者鼻腔病灶,恢復鼻腔功能,但術后仍需堅持進行沖洗鼻竇、清除鼻腔囊泡等護理保持鼻腔衛生,降低復發率,改善患者預后[6-8]。而多數患者因缺乏對疾病與治療的相關了解,自我保健意識不足,遵醫行為較差,術后未能及時調整其飲食、護理相關生活習慣,易導致疾病反復發作,降低治療效果[9-11]。故通過相關干預提升患者疾病認知水平,進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與自我效能是改善預后的關鍵。本研究將認知行為干預應用于鼻竇炎手術患者,發現可明顯提高患者認知水平,有利于患者自我能力的提升,進而提高自我效能而降低并發癥。
認知行為干預是通過增加患者對基礎疾病知識、自身病情、治療、康復與護理等方面的了解,對患者錯誤的認知觀念、思維、信念及日常生活習慣等進行有效糾正,幫助患者以正確的認知、積極的心態與健康合理的生活習慣面對疾病治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改善預后[12-14]。本研究對干預組患者實施認知行為干預,以常規護理的健康宣教為基礎,通過一對多、一對一的形式向患者全面而詳細的介紹疾病信息、治療方式、護理康復重點等信息,重新為患者構建對鼻竇炎的正確認知,解決患者對疾病的疑問,使患者能夠明確治療與護理的配合重點,增加患者依從性;同時護理期間加強護患之間的溝通交流,針對患者術前與術后的負性心理進行專業干預,傾聽其內心的真實想法與疑慮,予以解決,并與家屬進行聯合護理,給予患者家庭支持與社會支持,樹立患者治療信心;此外,強調并發癥的認知行為干預,從患者術后常見出血、窒息、眼瞼青紫、結膜水腫等并發癥著手,向患者講解上述相關并發癥主要癥狀表現與預防、應對措施,而護理人員在術后也針對上述并發癥對患者鼻腔情況、呼吸狀況進行嚴密觀察,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最后,認知行為干預涉及對患者飲食及出院認知干預,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合理飲食以配合治療,減少食物對鼻腔的刺激,同時向患者強調自我健康保健,出院后保持清洗鼻竇、清除鼻腔囊泡等良好鼻腔衛生習慣,定期復診。故干預組經認知行為干預后,各項疾病認知評分顯著提高,各項自我管理能力指標例數明顯高于常規組,GESE 量表各項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而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證實了認知行為干預對患者疾病認知水平、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的提高具有明顯積極作用,還可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王秀梅[15]對鼻竇炎手術患者實施認知護理干預,同樣發現此護理干預能夠減少術后并發癥,還指出該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滿意度,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鼻竇炎患者通過認知行為干預能夠提高其疾病認知水平,促進患者進行自我管理,增加患者自我效能,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