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曼 林潮芹 陳友妮 黃鳳楷
廣東省潮州市中心醫院,廣東潮州 521000
靜脈留置針(VDN)是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一種輸液方式,可以減少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操作簡單,能夠保證緊急輸液、輸血及搶救的需要,同時減少患者反復穿刺帶來的疼痛以及皮膚和血管的損傷,靜脈留置針已逐漸取代一次性輸液針,被醫務人員和患者接受[1]。靜脈留置針被認為是最常用的一種給藥途徑,特別是對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可以經由靜脈通道快速給藥,為贏得更多的搶救時間提供了可能。在使用靜脈留置針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如輸液外滲、靜脈留置針脫落、回血堵塞、穿刺部位紅腫感染以及靜脈炎等[2-4],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輸液效果,而且會造成不必要的醫患糾紛。為了預防上述狀況的發生,對于靜脈留置針的護理干預就顯得尤其重要[5]。本研究主要觀察護理干預在靜脈留置針中的應用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 取2016 年8 月~2018 年5 月 我 科 收 治的需要靜脈留置針的患者110 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55 例,男26 例,女29 例,年齡3 ~70 歲,平均(43.5±10.8)歲,輸液量500 ~1500mL/d,平均輸液量(912.5±24.6)mL/d;輸液時間2 ~8h/d,平均輸液時間(6.3±0.7)h/d,其中急性闌尾炎10 例,上消化道出血12 例,乳腺癌術后化療7 例,混合痔并出血7 例,直腸癌術后化療8 例,腹部外傷5 例,嵌頓疝6 例;對照組55 例,男27 例,女28 例,年齡3 ~70 歲,平均(43.5±10.8)歲,輸液量500 ~1600mL/d,平均輸液量(970.5±28.8)mL/d;輸液時間2 ~9h/d,平均輸液時間(6.9±0.6)h/d,其中急性闌尾炎11 例,上消化道出血10 例,乳腺癌術后化療8 例,混合痔并出血6 例,直腸癌術后化療7 例,腹部外傷7 例,嵌頓疝6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輸液量、輸液時間和疾病類型均無統計學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的靜脈輸液護理,觀察組采取多種措施進行護理干預。
護理干預包括以下幾個內容,(1)健康宣教:輸液前護士影響患者解釋說明使用靜脈留置針的必要性,叮囑患者靜脈留置針置留期間不要對穿刺部位揉搓,并保持局部干燥清潔。(2)穿刺血管的選擇:應選擇粗大、彈性好、回流暢通和血流集中的血管進行注射,通常選擇手背血管進行注射,避開關節處血管,選擇好血管后應對其進行消毒。(3)留置針的護理:穿刺結束后用無菌的透明敷貼固定置留針,有的患者皮膚敏感,可能會對透明敷貼過敏,護士要密切關注,發現有過敏現象要及時處理,更換低敏性的敷貼。透明敷貼出現卷邊,潮濕應及時更換,每次更換時應對穿刺部位進行消毒,避免感染的發生,同時要觀察穿刺口是否有紅腫、滲血以及輸液外滲等現象。(4)封管的護理:患者輸液結束后應正壓封管,一般使用裝有生理鹽水的注射器進行沖封管,采用脈沖式沖管,留置針內應充滿液體,減少血液回流,延長留置時間。(5)肝素帽的護理:每次靜脈輸液前應注意肝素帽的消毒。(6)輸液順序的護理:應嚴格遵從醫囑的輸液順序進行輸液,一般應先滴入高滲及對血管刺激性大的藥物,后滴入等滲及刺激性小的藥物,輸液過程中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體征,若出現異常,應及時處理。
主要從靜脈置留針置留的時間,拔針原因和患者滿意度三個方面進行評價。
拔針原因主要從輸液外滲、堵管、針頭脫出和靜脈炎這四個方面進行分析,非計劃拔針率=(輸液外滲+堵管+針頭脫出+靜脈炎)例數/總例數×100%,數值越高,護理效果越差[3]。
患者滿意情況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3 個級別,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數值越高,說明滿意度越高,護理效果越好[4]。
本研究中所得數據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平均年齡、平均輸液時間、靜脈置留針置留時間的等計量資料采用 t 檢驗,拔針原因、護理滿意度等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當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靜脈置留針平均置留時間為(5.8±1.1)d,對照組靜脈置留針平均置留時間為(3.1±1.2)d,觀察組靜脈留置針的置留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靜脈置留針置留時間比較
由表2 可知,觀察組因為輸液外滲、堵管、針頭脫出和靜脈炎等原因拔針的患者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觀察組和對照組非計劃拔針率分別為12.72%和36.36%,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由表3 可知,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2.7% 和78.2%,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相對較高,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靜脈留置針(VDN)是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一種輸液方式,可以減少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操作簡單,能夠保證緊急輸液、輸血及搶救的需要,同時減少患者反復穿刺帶來的疼痛以及皮膚和血管的損傷,靜脈留置針已逐漸取代一次性輸液針,被醫務人員和患者接受。靜脈留置針參考保留時間72~ 96h(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2014-05-01開始實施),72 ~ 96h 后應重新更換留置針及注射部位[6-8]。在使用靜脈留置針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輸液外滲、靜脈留置針脫落、回血堵塞、穿刺部位紅腫感染以及靜脈炎等,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輸液效果,而且會造成不必要的醫患糾紛。為預防上述狀況的發生,對于靜脈留置針的護理干預就顯得尤其重要。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拔針原因的比較[n(%)]

表3 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進步,患者對于護理和服務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在靜脈留置針的應用過程中,不同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因此需要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護理方案[9-11]。本文總結了關于靜脈留置針護理干預的幾個要點,具體如下:健康宣教,為更好地讓患者了解使用靜脈留置針的必要性,增加患者使用靜脈置留針的配合度[12];穿刺血管的選擇,提高穿刺成功率,減少患者痛苦;留置針和封管的護理,這兩點非常重要,如果這兩個環節沒有做好很容易引發各種并發癥,例如留置針護理不當會損害血管內膜,當患者對血管損傷的修復能力下降,免疫力低下時很容易誘發靜脈炎[13];針座的護理,因為患者的免疫力較正常人略低,對針座進行消毒護理是為了減少感染的發生;輸液順序的護理,應嚴格遵從醫囑的輸液順序進行輸液[14-15]。
本文主要觀察護理干預在靜脈留置針中的應用及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靜脈留置針的置留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觀察組因為輸液外滲、堵管、針頭脫出和靜脈炎等原因拔針的患者數明顯少于對照組;觀察組對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上述結果,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可見針對靜脈留置針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能明顯提高其護理滿意度,降低其非計劃拔針發生率,具有較好的臨床護理效果。
為了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要求護理人員熟練的掌握穿刺的技巧,根據患者血管的實際情況掌握好進針的角度,同時做好穿刺部位的觀察及護理,保證穿刺的成功率。靜脈留置針具有損傷小、刺激小、減少痛苦等優勢,在靜脈留置針使用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并發癥,護理人員應做好護理管理工作,使患者積極的配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幾率,保證留置針的使用,在提高治療水平的同時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在靜脈留置針中具有較好的效果,可以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