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直蘋 周 瑜
重慶市江津區中醫院肺病二科,重慶 402260
肺癌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我國發病率較高,且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其發病率逐漸增加。肺癌患者多數在確診時已發展為晚期,臨床多采取放化療進行治療,但療效往往欠佳。近年來靶向藥物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肺癌的治療,研究指出[1],化療聯合靶向藥物治療,能有效提高肺癌患者的治療療效。本研究中通過對2015 年5 月~2018 年11 月我院接收的肺癌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采取化療聯合吉非替尼小分子靶向治療肺癌的療效,內容如下。
選取2015 年5 月~2018 年11 月我院接收的50 例肺癌患者,納入標準:(1)經細胞學或病理學確診;(2)對患者的病理標本或血液進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檢測,檢出EGFR 突變;(3)非哺乳期間或妊娠期;(4)原發腫瘤區域淋巴結遠處轉移(TNM)分期在Ⅲa ~Ⅳ期;(5)首次治療;(6)合并手術治療相關禁忌證;(7)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大手術史或合并外傷史;(2)血常規異常;(3)合并化療相關禁忌證;(4)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病變;(5)小細胞肺癌或繼發性肺癌。將入選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25,采取常規化療)與觀察組(n=25,采取化療聯合吉非替尼治療)。觀察組中,女12例,男13 例,年齡35 ~79 歲,平均(53.6±2.1)歲,病程1 ~7 年,平均(2.3±0.3)年,病灶直徑2.1 ~5.4cm,平均(3.5±0.4)cm,TNM 分期:Ⅳ期13 例,Ⅲb 期7 例,Ⅲa 期5 例;病理類型:腺癌9 例,鱗癌8 例,大細胞癌8 例;對照組中,女10 例,男15例,年齡36 ~80 歲,平均(53.8±1.9)歲,病程1 ~8年,平均(2.4±0.2)年,病灶直徑2.2 ~5.5cm,平均(3.6±0.3)cm,TNM 分期:Ⅳ期10 例,Ⅲb 期8 例,Ⅲa 期7 例;病理類型:腺癌10 例,鱗癌9 例,大細胞癌6 例。兩組肺癌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理類型等資料上,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25,n(%))

表2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對照組予以常規化療,于各個周期的第1,8 天以1250mg/m2吉西他濱(H20030104,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靜注,于第2、3、4 天聯合30mg/m2順鉑(H20103216,南京制藥廠有限公司)靜滴,1 個周期為21d,連續治療4 個周期。觀察組在常規化療基礎上聯合吉非替尼小分子靶向治療,口服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吉非替尼(國藥準字J20140471),0.25g/次,每天一次,連續治療4 個周期。
(1)療效評價[2]:完全緩解(CR):病灶完全消失,并且1 個月內未復發;部分緩解(PR):病灶最長直徑縮小30%以上;進展(PD):病灶最長直徑增大>20%;穩定(SD):病灶變化介于進展與部分緩解之間。(2)觀察兩組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3)于治療前后收集患者靜脈血,測定細胞角蛋白19 片段(CYERA21-1)、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及癌胚抗原(CEA)水平,測定方法為化學發光法。
觀察組疾病緩解率較對照組明顯要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血清腫瘤標志物均較對照組明顯要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觀察組在化療和靶向治療期間有食欲下降、白細胞減少、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發生,而對照組在化療期間也有上述不良反應的發生,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經過相應的處理,上述癥狀均有效緩解,對治療未造成明顯影響。
肺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中最為常見的為非小細胞肺癌[3]。對于肺癌患者,由于早期缺乏特異性癥狀,導致臨床上70%~80%患者在發現時已為晚期,失去手術治療的機會。對于此類患者,臨床多采取鉑類為基礎聯合紫杉醇、吉西他濱等第三代細胞毒藥物治療,治療后,中位生存期一般為8 ~10 個月,治療有效率20%~40%,1 年生存率35%~45%[4-6]。
近年來,腫瘤臨床治療也逐漸使用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其是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作為靶點,使藥物直接作用于靶點處,達到殺滅腫瘤細胞的作用,對免疫細胞無干擾,可長期使用,且針對性相對較強,療效較好。吉非替尼是一種典型的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現有的研究顯示[7-8],NSCLC 患者中50%~80%存在EGFR 表達或過表達,其與表皮生長因子結合后被激活形成二聚體,使內源性酪氨酸激酶活化,對細胞的生長、分化等發揮調節作用,其過度表達可促使腫瘤細胞生長、轉移[9-10]。吉非替尼可作用于EGFR 酪氨酸激酶,阻斷EGFR信號傳導系統,阻止腫瘤細胞的生長、轉移,從而起到抗腫瘤作用,具有靶向性和非細胞毒性,不會抑制機體免疫系統。一項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研究結果顯示[11],每日口服250mg 吉非替尼,疾病控制率為42.2%~54.4%,有效率達18.4%~27.5%,癥狀改善率為40.3%~43.3%。還有學者將150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均采取多西他賽聯合順鉑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吉非替尼,結果顯示,治療組病情改善率較普通化療組明顯要高(P <0.05),具有統計學意義[12]。本研究中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疾病緩解率為68.0%,與文獻報道的70.5%基本一致[13],且較對照組明顯要高(P <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同時,兩組患者各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均有降低,而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化療聯合吉非替尼小分子靶向治療,能夠起到協同抗腫瘤的作用,從而提高療效。不良反應方面,藥物相關性不良反應常見的有食欲下降、白細胞減少、腹瀉、皮疹、轉氨酶升高等,多數為輕度或中度,很少有嚴重不良反應的報道[14-15]。本研究中結果顯示,治療期間,兩組均有部分患者出現食欲下降、白細胞降低、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 >0.05),經對癥處理后癥狀均有效緩解,對治療未造成影響。
綜上所述,對肺癌患者采取化療聯合吉非替尼治療,能有效提高療效,不良反應少,值得于臨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