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俏添 洪瑞彩 楊艷婷 龐澄清 許開成
1.廣東省陽江市人民醫院藥學部,廣東陽江 529566;2.廣東省陽江市人民醫院康復科,廣東陽江 529566
前列腺癌為常見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統惡性腫瘤,是造成歐美國家男性死亡的重要原因[1]。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人口增加及生活飲食習慣改變,前列腺癌患病率也呈逐年增加趨勢,嚴重降低男性的生存質量及生命健康[2]。前列腺癌在55 歲以前發病率較低,>55 歲則逐年升高,發病高峰年齡為70 ~80 歲,而有家族史的前列腺癌患者其發病年齡更早,≤55 歲患者占比約43%,因此有前列腺癌高危因素或有家族史的老年男性應引起注意[3]。放療聯合激素治療是提高前列腺癌患者預后的較好選擇,其療效優于單純放療,但目前關于此療法中激素應用療程的長短尚不明確[4-5]。本文探究了放療聯合不同療程雄激素阻斷劑比卡魯胺治療前列腺癌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5 年1 月~2016 年12 月在我院治療的82 例前列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為男性,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82 例患者分為兩組,A 組41 例,年齡46 ~80 歲,平均(64.8±6.8)歲,病理分級:國際泌尿病理協會Gleason 評分系統(Gleason 評分)≤6 分(17 例),=7 分(19 例),≥8 分(5 例);B 組41 例,年齡45 ~79 歲,平均(65.0±6.6)歲,病理分級:Gleason 評分≤6 分(17 例),=7 分(20 例),≥8 分(4 例)。經統計學檢驗分析,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批準,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局部晚期前列腺癌,均拒絕手術或不適宜行切除術治療,患者無嚴重心、肝、肺、腎疾病。排除標準:復發性前列腺癌有放療及激素治療禁忌證、臨床資料不全、不能配合研究觀察等患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放療治療,方法為:患者仰臥,以熱塑體膜固定,其后采用CT 掃描進行模擬定位,觀察腫瘤位置、大小、淋巴結情況等,綜合評定患者病情并擬定放療方案,調強放療每次輻射劑量為2.2Gy,6d/周,放療總劑量為79.2Gy。基于此,A 組患者聯合短療程比卡魯胺治療:比卡魯胺(AstraZeneca GmbH,國藥準字H20150050)50mg口服,每日1 次,且每4 周復查前列腺CT,根據患者情況調整劑量,療程為4 個月。B 組患者聯合長療程比卡魯胺治療:比卡魯胺50mg 口服,每日1 次,且每4 周復查前列腺CT,根據患者情況調整劑量,療程為8 個月。
(1)臨床癥狀:前列腺疼痛、排尿梗阻及骨轉移的情況;(2)近期療效:根據實體瘤療效標準評定療效[6],分為完全緩解(CR,病灶消失,維持時間≥4 周)、部分緩解(PR,病灶最大直徑減小≥50%,且維持時間≥4 周,且期間無新病灶出現)、穩定(SD,病灶最大直徑減小<50%,無新病灶出現)及惡化(PD,新病灶出現),統計有效率;(3)不良反應:包括失眠、性功能障礙、骨質疏松、潮熱及肝毒性反應;(4)生存情況:隨訪觀察2 年,統計總生存率=(隨訪滿n 年尚存活的病例數/開始隨訪的病例數)×100%、無病生存率=(從隨機化開始至第一次腫瘤復發/轉移或由于任何原因導致受試者死亡的例數)/開始隨訪的例數×100%、臨床進展率=(指從隨機分組開始到第一次腫瘤客觀進展的例數)/開始隨訪的病例數)×100%及病死率。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 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n (%)]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B 組的有效率(70.73%)稍高于B 組(63.41%),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
經治療,兩組的前列腺疼痛、排尿梗阻及骨轉移的臨床癥狀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發生情況比較[n(%)]
治療期間,B 組的失眠、性功能障礙、潮熱發生率明顯高于A 組(P <0.05),但骨質疏松、肝毒性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隨訪觀察,無失訪病例,在無病生存率方面,兩組差異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而B組總生存率明顯高于A 組,臨床進展率、前列腺癌病死率明顯低于A 組(P <0.05),見表4。
前列腺癌在我國的發病率為11/10 萬,現代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前列腺癌患病率每年約增長12%[7]。手術為前列腺癌的常規治療手段,效果較好,但因本病患者年齡通常較大,各項身體機能不全,又合并其他慢性病,故無法行手術治療,同時,較多患者會因雄激素水平阻斷不全而發生術后復發[8]。目前,放療在前列腺癌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前列腺鄰近直腸、膀胱等組織器官,采用放療照射能累及以上組織器官,導致膀胱穿孔、直腸潰瘍出血等嚴重并發癥,而調強放療因輻射劑量小及強度能調節的優勢,促使靶區輻射劑量分布均勻,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放療副作用[9-10]。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表4 兩組生存情況比較[n(%)]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雄激素受體突變在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發病中起到關鍵作用,而內分泌治療作為一種手段,在臨床廣泛應用[11-12]。比卡魯胺為常見的雄激素阻斷劑,能與雄激素受體發生競爭性拮抗,使雄激素對前列腺細胞生長調節作用喪失,并能誘導癌細胞凋亡,使前列腺生長受到抑制;同時,比卡魯胺血漿消除半衰期長,而且其服用方便、安全,患者耐受性高[13]。但比卡魯胺會引發惡心、嘔吐,乏力、腹瀉、瘙癢、面色潮紅、乳房觸痛、轉氨酶升高等不良反應,臨床應用時應注意觀察與處理。放療聯合比卡魯胺治療能改善前列腺癌患者預后,延長其生存時間,改善其生存質量[14],但當前關于此療法中比卡魯胺應用療程的長短尚無統一定論,臨床研究尚少。
周支瑞等[15]學者的循證學研究發現,前列腺癌患者采用放療+短期激素治療和放療+長期激素治療無病生存率無明顯差異,但其余指標都傾向于放療+長期激素治療,提示前列腺癌患者有可能更加受益于放療+長期激素治療。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除總有效率,前列腺疼痛、排尿梗阻及骨轉移癥狀,骨質疏松、肝毒性反應發生率以及無病生存率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外,B 組總生存率、臨床進展率、前列腺癌病死率明顯優于A 組,但B 組失眠、性功能障礙、潮熱發生率明顯增加,提示放療聯合長療程比卡魯胺治療前列腺癌有益于提高患者生存期限,降低病死率,但仍存在安全性隱患。
盡管如此,放療聯合短/長療程比卡魯胺治療前列腺癌哪種更為有效仍不十分明確。當前,關于此項臨床研究較少,且數據均來源于歐美、澳洲,我國應用此種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加大臨床試驗加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