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果楚

近日,安徽省科技廳調研組赴江蘇省科技廳、浙江省科技廳、安徽創新館等單位專題調研了技術市場工作,并就依托安徽創新館推進安徽科技大市場建設提出了意見建議。
2016年,在時任江蘇省省委書記李強的指示要求下,啟動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省政府隨即成立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平臺理事會,分管副省長擔任理事長、省直主要部門負責人擔任理事,理事會辦公室設在省科技廳,強力推動此項工作。
浙江省組建浙江省伍一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運營浙江省科技大市場,堅持公益性和市場化相結合,運營成本主要由財政資金和交易傭金保障。江蘇省組建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有限公司負責運營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堅持純公益性定位(第四方平臺)、市場化運作的模式,運營成本全部來自財政資金。
江蘇省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公開招標的方式,從北京引進有十多年實踐經驗的中國技術交易所的賈燕琛,擔任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有限公司總經理,全權負責公司市場化運作,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打開了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的工作局面。
浙江省政府每年對通過網上技術市場交易并實現產業化和通過競價(拍賣)的產業化項目,省財政分別給予補助;對網上技術市場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成效突出的市、縣(市、區)給予獎勵性的工作補助;對通過網上技術市場促進技術交易業績突出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給予獎勵。
兩省技術市場建設均取得明顯成效。目前,浙江省網上技術市場已形成了由1個省級中心、11個市級市場、94個縣(市、區)分市場和29個專業市場組成的體系架構;擇優引進50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入駐,形成了一站式的創新服務鏈。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線上平臺注冊用戶12萬人,平臺訪問量達73萬人次,注冊技術經理人329名;線下服務中心對協議轉讓的科技成果公示金額4325萬元。
2018年9月14日,安徽省網上技術市場正式上線試運行,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等創新主體提供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務、交流”于一體的技術轉移轉化全流程服務。
江淮知識產權對接交易平臺旨在建設一個按市場機制運行,線上線下結合,具有集知識產權與科技成果發布、展示、交易,大數據檢索與分析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
從2014年起,安徽省就出臺促進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若干舉措,明確對省內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在皖轉化科技成果,按技術交易到賬額的10%給予補助,單項成果(單個企業)補助最高可達100萬元。
安徽省探索建設技術市場工作多年,但不像江蘇、浙江有一個高位推動技術市場的工作機制:省領導親自掛帥,各相關部門全面參與,科技部門全力推動,定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安徽省技術市場建設需要金融監管、財政、人力資源等相關部門和合肥市、蕪湖市等相關地方協同推進,僅靠科技部門推進難以取得實質成效。
目前,安徽省承擔技術市場具體工作的是省科技廳直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偏少,市場導向作用難以發揮。雖已建成安徽省網上技術市場,但經營主體由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確定,積極性、主動性難以充分發揮,缺乏長期性和穩定性;線下也缺少一個拍賣、掛牌等交易的工作機制和場所。
根據國家和省里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有關要求,安徽省現有的2個技術類交易場所必須整合為1個交易場所。這涉及相關單位的實際利益,整合起來有一定困難。
目前,安徽省促進技術轉移若干政策的實施,對發揮推動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作用有限。江蘇、浙江明確在其相關科技公共服務平臺上交易技術合同才給予補助,既促進了全社會技術交易額的提升,也促進了相關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的發展,更好地推動了技術交易市場的建設。
安徽省科技大市場,廣義上是全省技術交易場所和活動的統稱,狹義上是安徽創新館具有的科技成果展示、路演、對接、交易等功能集聚平臺。安徽省科技大市場的核心功能是連接協同科技成果供給、需求和服務三方功能,扮演“第四方”角色,聚焦全省產業和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尋找捕捉國內外最新重大科技成果,定期組織重大科技成果的路演,常態化、分領域、精準性地開展“產學研用金”對接活動,推動建成省市縣聯動的科技大市場工作體系,形成全流程線上線下互動的交易服務系統,促進更多的科技成果得以交易和轉化。目前,這一核心功能在安徽創新館是最大的缺失。

完善安徽創新館核心功能,要明確安徽科技大市場的總體目標和具體任務??傮w目標是,參照江蘇做法,構建一個線上線下服務的第四方平臺,集聚一批國內外知名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匯聚一批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最新科技成果,以“互聯網+科技服務”為基礎,鏈接科技創新供給側與需求側,形成有形與無形、線上與線下的互聯、互動與互補的技術轉移與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切實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
具體任務是,一是構建“第四方平臺”,堅持基礎性、公益性定位,將科技成果供給方(高校院所)、需求方(科技型企業)和服務方(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等)三方實現有機連接,形成良好協同。二是將安徽科技大市場線下服務場所設在安徽創新館,實現掛牌公示、拍賣洽談、服務集聚、展示交流、學習培訓等一站式科技服務;同時升級安徽省網上技術市場相關功能,探索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精準匹配用戶需求,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實現線上交易。三是組建全省科技大市場縱向服務體系,整合建設覆蓋全省省市縣的3級技術市場線上線下服務體系。


從安徽省技術市場工作實際出發,學習借鑒江蘇、浙江等省先進做法和經驗,提出依托安徽創新館建設安徽省科技大市場的若干建議。
建議參照江蘇省做法,成立安徽省科技大市場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協調審議涉及安徽省科技大市場建設的相關重大事項。建議分管省長為組長,省紀委、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經信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市場監管局、合肥市政府、蕪湖市政府、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相關單位參與,推動落實科技大市場建設的相關工作。辦公室設在省科技廳,負責領導小組日常工作。
建議參照江蘇省做法,由省政府批準成立安徽省科技大市場有限公司,全面承擔安徽省科技大市場的宏觀統籌和集中場所的運營管理,力爭盡快打開工作局面,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成立運營主體。采取?。ò不帐。┦校ê戏适校┕步?、以省為主的方式,省財政出資2000萬元,或者由安徽省和合肥市共同按7∶3比例出資,在安徽創新館注冊成立國有全資公司——安徽省科技大市場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由省科技廳相關單位代為出資,省科技廳作為主管部門,創新館免費提供辦公場所。
二是賦予技術產權交易功能。落實國家和省關于交易場所有關要求,整合安徽聯合技術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和安徽高新技術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技術產權交易功能,將技術產權交易功能賦予新成立的公司。
三是提供運行經費。省財政每年安排預算1000萬元,作為公司運營成本。
四是市場化配備團隊。公司采用總經理負責制,總經理及管理團隊在全國范圍內公開招募。董事長、監事長由省科技廳委派,負責協調、監督公司運作。
五是創新運行模式。公司采用純公益化定位,市場化運作模式,不向市場主體收取任何費用,省里根據公司實際運行情況進行考核評估。
一是修訂技術交易成交補助政策,對通過安徽省網上技術市場交易或通過競價(拍賣)的重大產業化項目按成果交易實際支付總額的一定比例實施補助。
二是每年對網上技術市場建設成效突出的市縣區補助獎勵性工作經費。對通過網上技術市場,促進技術交易業績突出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和技術經理人給予獎勵。
三是鼓勵科技成果在市場掛牌交易。明確通過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掛牌交易、拍賣科技成果,或協議定價成交并在本單位和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公示擬交易價格的,單位領導和部門盡職免責。
在以往“科技路路通”“創新驛站”等服務體系的基礎上,整合重建覆蓋省市縣的3級技術市場線上線下服務體系。以安徽省網上技術市場為總節點,建立市縣分平臺,打通信息共享渠道,開展線上服務;以安徽省科技大市場為總節點,建立“省—市縣—園區”聯動的分中心、工作站體系,結合地方發展布局建立特色行業技術交易中心。鼓勵各市縣區技術市場運營主體從事業單位向企業轉變、從政府主導向市場導向轉變。
加強規范化管理和標準化培訓,著手建立打造安徽省技術經理人隊伍。與人社部門協商,探索建立技術經理人資格認證和技術經理人事務所制度,鼓勵技術經理人掛靠事務所開展工作,便于保障技術經理人權益并享受政策扶持。對在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在冊登記的技術經理人,在技術服務過程中,對符合條件的簽約項目享受約定的合同服務傭金,同時享受政府獎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