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 煦 閆成建 葛宏飛(阜陽市科學技術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創新驅動發展;越是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突出的領域,越需要推進科技創新。對欠發達地區來說,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如何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戰略支撐和核心地位作用,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加快發展是擺在欠發達地區面前的重大課題。作為欠發達地區的安徽省阜陽市,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實踐和探索。
阜陽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古稱汝陰、順昌、潁州,轄3區4縣1市,面積10118平方公里,人口1072萬人。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176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1589元,財政收入324.8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1830元和30113元,是安徽省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市之一。作為欠發達地區,阜陽在創新發展方面同樣面臨著繞不開的機制、環境、資金、人才、資源等困境,不敢創新、不能創新、不懂創新、不愿創新甚至創新“恐懼癥”普遍存在,創新能力不足,創新平臺薄弱,創新資源匱乏,創新指標落后,創新成為阜陽加快發展的最大短板。但野百合也有春天,近年來,阜陽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先行先試,以不甘于后的拼搏志氣和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推動阜陽創新驅動發展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取得了明顯成效。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增強,科技創新綜合評價指數連年提升,創新創業環境明顯改善,創新型城市建設邁上新臺階,探索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實現創新發展的有益之路。
阜陽市把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作為匯集各方資源、形成創新合力、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抓手,系統推進全方位、全體系、全領域創新。結合阜陽實際,確立了阜陽創新型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通過5年努力,建立比較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創新人才大量集聚,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效益大幅提升,創新指標力爭趕上安徽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標超越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在皖北地區率先進入安徽省創新型城市行列,研發投入、發明專利等各項科技創新指標爭取實現翻番,全省綜合創新能力評價位次大幅上升。圍繞創新型城市建設,阜陽提出了突出抓好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完善和落實創新政策等方面重點工作,在一些重點領域積極開展先行先試。2018年,阜陽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創新型城市建設啟動會議,市政府確定把創新型城市建設作為全市經濟工作重要抓手,制定了創新型城市建設方案,印發了工作任務清單、問題清單和責任清單,對研發投入等關鍵性指標和重點工作跟蹤調度,進一步集聚了創新型城市建設整體合力,全市“大科技”格局基本形成。創新型城市創建以來各項創新指標加速提升,界首市已經成為國家首批創新型縣(市),上榜國家科技創新“百強縣”。
缺乏優質創新資源是欠發達地區創新發展面臨的最突出問題。由于產業基礎、地理區位等因素,阜陽大院名校缺乏,國家級研發基地和創新平臺幾乎空白,科技孵化和科技金融服務機構少、專業化程度低。阜陽市堅持高位謀劃,廣聚科技創新資源。首先是達成思想統一,阜陽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上下全面加強與大院大所合作,制定方案、建立平臺、完善機制,發揮市縣主體及現有大院大所渠道作用,加強與國內外著名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國家重點科研院所和高校、知名跨國公司實驗室和國內行業龍頭企業科研機構、知名科學家及其科研團隊等開展科技創新和研發轉化合作,努力在扶持和引進大院大所及其分支機構、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進一步加快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要素資源。其次是發揮政策引智優勢,出臺更加優惠的支持政策,涵蓋與大院大所開展科技創新和研發轉化合作的全過程、全鏈條。如支持鼓勵大院大所在阜陽設立研發機構開展科技研發活動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大院大所在阜陽設立的研發機構爭創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基地,支持大院大所在阜陽設立研發機構引進高層次人才等。第三是積極主動走出去,阜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頭走訪高校院所,尋求合作。近兩年來,先后與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大院大所建立了廣泛和深入的合作關系。2018年成功舉辦安徽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對接會阜陽分會,復旦大學與阜陽共建電子信息創新研究中心、復旦科技城等23個項目現場簽約。阜陽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正式揭牌,新松機器人聯合研究院(阜陽)有限公司加快建設,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共建創新平臺,潁東區政府與浙江大學共建技術轉移工作站等有序推進,科技創新資源正加速向阜陽匯聚。
平臺是集聚創新資源、開展創新活動、推動技術進步、支撐產業發展的策源地。“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針對科技創新平臺層次不高、規模較小、輻射有限、承載力和服務功能較弱等問題,阜陽采取了一系列扎實有效的措施。一是堅持整體設計、分步推進。根據全市科技經濟社會和重點產業發展需求,結合阜陽市科技資源現狀,圍繞科技發展重點方向和產業技術創新,做好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滾動推進,成熟一個,建設一個。抓住國家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園區調整機遇,積極推動阜陽界首省級高新區升級國家級高新區。阜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建成并順利通過科技部驗收,啟動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工作,潁泉經開區創建省級高新區工作向前推進。臨泉獲批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先后獲批界首市國家火炬糧食機械特色產業基地、高分子材料循環利用特色產業基地和太和醫藥高端制劑特色產業基地。二是堅持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發揮市、縣(市)區兩級政府在公共科技資源供給中的聯動和主導作用,引導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機構、企業和民間組織等共同參與平臺建設,增加對創新平臺的投入,形成全社會參與平臺建設的合力。三是整合資源,互惠共享。整合政府公共平臺,加快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繼續引入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建設科創綜合平臺,積極搭建各類交流活動平臺。市創新創業促進中心升級、技術交易市場和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等正在加速推進。四是堅持體現特色,服務重點。緊扣全市新舊動能轉換和重點產業發展需求,加快建設具有阜陽特色的創新平臺,為優勢特色支柱產業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服務和支撐。目前,阜陽擁有省級以上各類研發平臺150家,市級以上企業創新平臺518家,其中院士工作站15家。擁有科技企業孵化器6家,眾創空間14家。
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決定著整個經濟的科技創新能力。阜陽市有近2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但有創新活動的企業不足四分之一。企業創新活動少,創新能力弱,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未充分顯現。為進一步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阜陽市分層次推進創新主體提質升級,培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一是充分發揮大企業創新領頭羊作用。大企業是集聚科技創新要素的天然載體,大企業更有能力集聚創新要素。根據阜陽市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引導和支持大企業在重點領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發揮行業龍頭企業的主導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撐作用,組織實施一批科技重大項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成果,突破產業發展瓶頸。二是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加速成長行動,制定滾動培育計劃,對科技成長型企業進行“一企一策”定向輔導和跟蹤服務,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培育,構建市、縣(市)區、孵化器多方聯動的培育服務體系。截至2018年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逆勢增長,高新技術企業已達224家,總量居全省第8位,形成了以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化工建材、新材料、機械電子等領域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三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成長。針對科技型初創企業面臨的創新能力不強、創業環境不優、融資渠道狹窄等問題,綜合施策,全方位、大力度支持科技型初創中小企業落地成長,鼓勵科技型初創企業規模進一步做大、實力進一步做強、結構進一步做優,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全市已組織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239家、市級科技“小巨人企業”72家。

欠發達地區由于產業基礎薄弱,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及制度政策限制,面臨更為突出的科技成果轉化問題。阜陽市從實際出發,從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出發,逐層打通關卡,著力突破實現技術攻關、產品制造、市場模式、產業發展“一條龍”轉化的瓶頸。一是強化高質量科技成果有效供給和引進。支持產學研合作,每年重點面向高校、科研院所,遴選并立項支持一批創新度高、市場前景好的科技成果,通過與企業聯合開展工程化研發,持續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成熟度。聚焦阜陽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組織實施省、市科技重大專項及重點研發計劃,把成果轉化作為項目立項和驗收的重要條件,著力提供一批可轉化的科技成果。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和技術轉移機構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技術經紀人等對國內外先進技術成果進行尋找捕捉,對尋找捕捉科技成果在阜陽轉化并產生效益的機構按有關規定給予獎勵。近年來,全市已累計組織實施近百項省、市科技重大專項,取得了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二是深入推進各類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培育和發展全市統一的科技大市場,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模式,定期開展科技成果路演展示對接交易活動。提升科技企業孵化器能力和水平,出臺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支持政策和實施細則,鼓勵多元建設眾創空間和科技型企業孵化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運行有效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目前,全市擁有科技企業孵化器6家,眾創空間14家,在孵企業147家。同時擁有國家級“星創天地”9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站12家。鼓勵大院大所在皖建立成果轉化平臺,舉辦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三是重點推進科技服務業發展。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市級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高規格配置機構和專業人員,全力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研究出臺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績效評價辦法,開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績效評價工作,形成一批專業化、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務法人實體。四是提供金融支持。推進建立科技融資擔保公司,為成果轉化企業提供融資擔保。建立規模2億元的阜陽市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重點支持在阜陽轉化的各類先進科技成果、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項目。規模1億元的國元種子投資基金、5億元的安元風險投資基金等投資基金建立運行。實施普惠制的科技創新券制度,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目前已累計發放科技創新券3500萬元,兌現近800萬元,有近70家中小企業受益。支持初創型科技企業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已對31項中小型企業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給予資金支持。
后發地區在制度創新上的追趕難度較大,進入創新領域更是有無形的“坎”。阜陽市針對創新能力不夠強、創新主體不活躍、創新機制不健全、創新人才不適應的問題,首先從理念革新開始,多次赴蘇浙滬及重慶等地考察科技創新發展,進一步強化創新導向、增強創新意識,推動阜陽發展從封閉保守中解放出來,從消極畏難中解放出來,進一步尋標對標、學習先進、解放思想、補齊短板,營造全社會重創新的濃厚氛圍,形成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風尚。二是完善科技創新政策支撐體系。主動作為,先行先試,著力破除制約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層次障礙,全方位激發創新活力。目前全市創新驅動頂層設計基本完成,科技創新在全市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提升到新高度,黨委政府支持、社會民眾關心、廣大企業關注的工作格局業已形成。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政策支撐體系。阜陽市從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入手,于2014和2018年分別印發科技創新工作總體指導意見,建立了市級支持科技創新創業專項資金,進一步擴大科技創新政策支持范圍,與省科技創新政策基本實現全面對接。出臺加快技術和產業、平臺和企業、金融和資本、制度和政策四個支撐體系實施意見,大膽先行先試,實施普惠制的研發準備金和科技創新券制度。建立了科技創新專項資金,保底1億元,上不封頂。近年來,全市財政科技政策兌現資金保持連續增長,2017、2018兩個年度均超過1億元。三是不斷強化人才支撐。阜陽雖然人力資源豐富,卻是人口凈流出大市,每年全市高校畢業生大約三分之一選擇到滬蘇浙就業,常年有300萬人口在外打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成為區域間競爭的重要砝碼之一。因此,阜陽市重視地方人才資源利用,著力用好本地人才,積極建設“技工大市”,每年評比表彰獎勵一批產業科技創新人才。積極做好人才引進工作,組織實施產業領軍人才匯聚行動、海外引智專項行動、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行動、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培育行動,加快推動各類創新人才集聚,為產業升級、技術創新提供智力支持。鼓勵以技術入股、項目合作等方式,多渠道引進“兩院”院士、外國專家等海內外高端智力。積極推行“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引進模式,鼓勵高層次人才帶項目、帶技術來阜陽市創新創業。每年審核選擇一批攜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在阜陽創辦公司或與市內企業共同設立公司,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的科技團隊給予政策、資金支持,全市累計培養引進近30家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安徽一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阜陽昂科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吉祥三寶高科紡織有限公司等6家團隊獲批安徽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獲得省專項扶持資金3900萬元。抓好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在校企合作上,推動市內各職業院校堅持市場導向辦學,主動對接創新發展需求,建立依據產業需求的靶向人才培養體制。出臺一系列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搭建更加完善的平臺載體,讓“雙創”人才創業有機會、發展有空間、干事有舞臺。
當前,阜陽創新發展已經形成了較好的基礎,正進入發展的新階段。科技創新主要指標增幅保持全省前列,科技創新綜合能力評價指數不斷提升,科技項目和資金爭取總量連續三年居安徽省前列。隨著商阜杭和鄭阜高鐵開通,更打通了阜陽直達長三角和中原城市群的快速通道,阜陽的后發優勢、人口優勢、交通優勢和政策優勢更加凸顯,隨著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快速推進,阜陽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融入長三角、崛起大皖北”的戰略方向和定位,阜陽又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