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寧畬族自治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任淑珍
長期以來,景寧畬族自治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保護森林資源、促進林農增收、維護林業生態安全為宗旨,積極將“綠水青山”轉換成“金山銀山”,實現了森林資源的穩步增長,提升了富民能力,努力打造了生態建設的景寧樣板。今年9月,該局榮獲“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集體”稱號,屬麗水市唯一,全省僅三家單位獲獎。
通過實施“疫木清理無痕化”和“松材線蟲病注射液注干防治”相結合的防控措施,景寧畬族自治縣實現了松材線蟲病“有病不成災”的防控目標。2011年至今,景寧畬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連續8年獲得了全市松材線蟲病防控優秀單位。一是技術加持,科學防控。清理枯死松樹2330株,完成注干施藥3萬支,掛設誘捕器200只,完成2輪噴粉防治作業。二是聯合檢疫,常規監測。加強對村級測報員業務和防治技術的培訓,強化疫情的常年監測,開展“綠劍護林”聯合檢疫執法13次。三是全員動員,全面普查。今年3月15日至3月31日期間,開展了全面普查,共調查6606個小班,64913畝森林。

▲景寧畬族自治縣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
從2016年至今,景寧畬族自治縣連續實現5年清明節“零火災”。一是令行禁止,落到實處。規定3月25日至4月15日為全縣禁火期。麗水市委常委、縣委書記陳重親自調研;該縣多次召開全縣安全生產會議;副處級以上領導深入21個鄉鎮(街道)督查包干區內情況;縣與鄉、鄉與村、鄉與專職網格員(護林員)責任書簽訂率達100%,村與戶簽訂責任書4.27萬份,簽訂率96%。二是撒開天網,全面監管。采購2架無人機用于高山野外巡查,實現無人機檢測火源、語音預警;森林消防智能監測指揮系統對9處火災多發、頻發的區域進行實時監控;手機APP軟件火災告警,實時預警信息全覆蓋;監測預警信息聯動互通,全縣森林消防應急隊伍全天24小時待命。三是因地制宜,精施良策。投入1450萬元建成森林消防管網系統,實現森林防火重點地區“引水滅火”設施全覆蓋;以易物交換來改變傳統習慣,清明期間共發放鮮花3630枝、花籽1255袋、樹苗1220棵;采取以案說法、“鄉賢隊伍”、黨員宣講、“五個一”、“3·19”主題日等形式多渠道開展森林防火宣傳。清明期間共轉播森林防火視頻3000余次,微信轉播量500余條,發放宣傳單3662張,發送短信193761條,橫幅懸掛500余條。
林木采伐量發放限額連年下降,林木蓄積量年提高60.8萬立方米。一是依法行政,提升公信。全年辦結案件85宗,處理違法犯罪人員90人,救護國家保護動物31只;完善公益林的區劃落界,嚴格管理和規范發放公益林補償資金。二是機制保障,長效保護。發放林木采伐許可證85份,合格率100%,發放林木蓄積 11396.34立方米;辦理征占用林地13起,面積131.056公頃,征收森林植被恢復費41313090元。三是網格管理,專業管護。在全省率先開展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委托社會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開展公益林日常管護、林區防火等工作;建立縣公益林專業管護隊和鄉、村級護林員隊伍。截至目前,全縣共有網格員(護林員)332名。
高效管理促進了景寧森林資源的健康快速增長,取得了明顯的“森林生態效應”。2018年,景寧畬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被浙江省政府評為“全省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突出貢獻集體”。
一是綠化造林,美麗林相。近5年來,該縣完成綠化造林更新4.7萬畝,美麗林相1.78萬畝;建設“一村萬樹”示范村14個,市級綠化示范村67個;新植珍貴樹種69.11萬株;搶救性保護古樹名木454株,保護古樹群10個,建成古樹特色公園11個。二是建設生態,創設效益。該縣累計建成公益林優質林分119.95萬畝,公益林生態效益達87.91億元,公益林生物總量1274.7萬噸。縣城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4%,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位列全省89個縣(市、區)第二,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三是夯實基礎,全民動員。該縣累計建成了林區道路851公里,修復了115條受損林道,改善了林區交通基礎設施。攜手景寧中學舉辦了“關注候鳥遷徙、維護生命共同體”“愛鳥周”等以野生動植物保護為主題的宣傳活動。組織野生動物標本展覽、開展“生物館活動日”,發放野生動物宣傳資料2600余份,出動宣傳車4次、宣傳橫幅3條、展示畫板11塊、展示動物標本25件。

▲景寧畬族自治縣美麗林相建設
讓“綠水青山”轉為“金山銀山”,努力實現鄉村振興。一是發展經濟,打造精品。該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等“景寧600”產業,建設“一畝山萬元錢”基地5243畝,鞏固提高7307畝,建成示范基地10個,帶動農戶1500戶。創建市級生態精品農產品3種,成功創建市級森林小鎮1個。二是狠抓產業,富民增收。加大林旅的深度融合,建成森林旅游區4個,林區農家樂325家,林下經濟基地26個、1830畝;“一畝山萬元錢”輻射推廣4130畝,鞏固深化6380畝。三是管理資金,落戶到民。截至2018年底,全縣累計發放公益林補償資金4.37億元,其中損失性補償資金3.56億元,惠及689個村(組)集體經濟組織、3.3萬農戶以及2個國有林場,單戶公益林面積最大的村民可達43925元。
一是創新培育,用活市場。該縣建立了金丘、白鶴、大都三大香榧示范基地,完成了竹林改造提升5.13萬畝,建成了油茶良種推廣基地1.5萬余畝、技術推廣基地3000余畝,培育了一批油茶專業合作社;培育了新型林業經營主體9家;保持全縣公益林火災保險全覆蓋,投保政策性林木綜合保險8.18萬畝;組織申報市級生態精品農產品9種、示范企業1家。二是推動民生,盤活資源。加快林地流轉,完成林地流轉面積4820畝,規模林地流轉辦證面積1530畝。累計流轉林地6.7萬畝。實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實現“一窗受理”和“全域通辦”,2018年受理辦結行政審批1300余件。三是完善體系,激活資源。結合發展茶葉、毛竹等農業主導產業,鼓勵市場主體通過承包、租賃、轉讓、股份合作經營等形式,發展多種形式的林地適度規模經營。完善森林金融體系,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實現林權抵押貸款余額5.69億元,惠及農戶2185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