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東 王石
膽管癌是膽道系統常見惡性腫瘤,其中約60%~70%為肝門部膽管癌[1],此類患者基礎肝功能差,手術危險性高[2]。術前膽管引流是改善圍術期肝功能的可靠方案[3],常采用經皮經肝膽管造影引流術(PTCD)或經內鏡鼻膽管引流術(ENBD)進行引流,但何種方案更具優勢,目前研究結論并不完全一致,如日本研究[4]顯示ENBD更具優勢,而國內報道[5]顯示PTCD具備更高的引流成功率。基于此,本研究擬對比兩者用于肝門部膽管癌術前減黃的價值,報告如下。
納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接受肝門部膽管癌根治術的120例患者。納入標準:①手術病理確診為肝門部膽管癌;②前期行膽管引流術后擇期行根治性手術者;③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影像學提示腫瘤遠處轉移;②術前行經皮脾靜脈栓塞等其他處理。
膽管引流術指征[6]:血總膽紅素>200 μmol/L;黃疸持續時間>2 周;伴膽道感染;凝血障礙;一般狀況較差。
根據術前膽管引流方案,將患者劃分為ENBD組(57例)和PTCD組(63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ENBD: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后,在造影導管引導下插入導絲,退出導管后,經導絲置入鼻膽管至引流位置,出口端暫從口腔引出。另選導管,經鼻腔插入至口腔,在其引導下將鼻膽管從鼻腔引出并固定。
PTCD:B超引導,局麻后經皮經肝穿刺,放置8 F膽道外引流管。引流部位首選預留肝葉單側引流;對手術方式不確定或單側引流不充分者,行雙側引流,本研究PTCD組3例行雙側引流。
肝門部膽管癌手術:均應達到根治性切除,即距腫瘤5 mm處切斷膽管殘端,且病理證實為切緣陰性。
肝功能指標:分別于膽管引流術前1 d(減黃前)、膽管癌手術前1 d(減黃后)、膽管癌手術后3 d(根治術后)時,檢測患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白蛋白(Alb)水平。
膽管癌根治術效果:觀察兩組術中效果、并發癥、術后住院時間。其中并發癥包括膽系感染、膽瘺、肝衰竭、腹腔出血、肺部感染、圍術期死亡等。

兩組患者R0切除率、切除范圍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表2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注:*其他包括肝方葉+尾狀葉切除(PTCD組5例、ENBD組4例),左三肝+尾狀葉切除(PTCD組1例),擴大右半肝+尾狀葉切除(PTCD組1例)
ENBD組膽管持續引流(16.26±5.31) d,PTCD組持續引流(14.32±6.28) d,兩組引流時間無明顯差異(t=1.817,P=0.072)。
總體對比,患者TBil變化的時間效應、分組效應及時間分組交互效應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時點=91.245,P<0.001;F組別=12.585,P=0.001;F時點×組別=3.869,P=0.023);DBil變化的時間效應、時間分組交互效應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時點=173.608,P<0.001;F時點×組別=6.345,P=0.002),分組效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組別=0.001,P=0.980);ALT變化的時間效應、分組效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時點=27.393,P<0.001;F組別=8.167,P=0.005),時間分組交互效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時點×組別=1.952,P=0.145);AST變化的時間效應、分組效應及時間分組交互效應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時點=80.104,P<0.001;F組別=6.639,P=0.012;F時點×組別=8.916,P<0.001);Alb變化的時間效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時點=8.584,P<0.001),分組效應及時間分組效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組別=1.655,P=0.202;F時點×組別=1.819,P=0.165)。
固定時點對比:引流前,兩組患者TBil、DBil、ALT、AST、Alb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根治術前,ENBD組TBil、DBil、ALT、AST均明顯高于PTCD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Alb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根治術后,兩組TBil、DBil、ALT、AST、Alb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組內對比:兩組患者減黃后,TBil、DBil、ALT、AST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根治術后,兩組TBil進一步下降,低于減黃前及減黃后,PTCD組DBil明顯升高,但仍低于減黃前,兩組ALT、AST均明顯升高(P<0.05)。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ENBD組膽系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PTCD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3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變化情況(±s)
注:與減黃前對比,*P<0.05;與減黃后對比,#P<0.05

表4 兩組患者根治性手術效果

表5 兩組患者圍術期并發癥情況對比(%)
注:*采用連續性校正χ2;#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檢驗
肝門部膽管癌根治術多需要聯合肝臟切除,可能造成肝衰竭等并發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而患者往往合并梗阻性黃疸,基礎肝功能已有明顯損傷,不予有效干預,可增加根治性手術風險。膽管引流術能夠有效降低膽紅素水平、改善圍術期肝功能,從而增加根治性手術安全性[7]。
PTCD、ENBD均適用于肝門部膽管癌患者,本研究兩組患者經引流手術后,TBil、DBil、ALT、AST均明顯下降,說明兩種方案均有助于降低膽紅素水平,改善圍術期肝功能。但何種方案更具優先性,目前尚無一致結論。國外META分析[8-9]認為應該優先選擇PTCD術式,并認為其能夠獲得更好的引流效果,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上述結果的主要機制在于PTCD引流管短粗,方便置管,且便于及時調整,引流更充分,對于左右肝管不連通者,還能夠置入多根引流管,以獲得更可靠的引流效果。本研究進一步顯示,ENBD能夠減少膽系感染風險,與部分既往報道一致[10],這可能是因為本研究密切關注ENBD組膽系感染問題,ENBD術中涉及乳頭切開、造影劑的反復及過量應用、胰管的機械性損傷等操作,而PTCD術中不需要切開乳頭,因此ENBD組潛在的膽系感染風險較高,其膽系感染問題更受關注,這使得實際觀察結果中ENBD組膽系感染發生率更低。
本研究對比兩種引流方案后患者根治術效果,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效果無明顯差異,說明只要能夠有效減黃,兩種引流方案對手術安全性的影響并無明顯差異,均是安全可靠的。兩組患者根治性手術后肝功能酶學指標均明顯升高,則是因為手術需要切除部分肝組織,勢必影響肝功能。
綜上,肝門部膽管癌根治術前進行ENBD或PTCD均能夠有效減黃,其中后者減黃效果更可靠,但接受ENBD后膽系感染風險較低。兩種方案均有一定的應用價值,需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