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文婷
摘要:新時期職業教育全面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廣州城建職業學院通過建設特色專業學院—“房地產管理特色學院”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專業共建、責任共擔、過程共管、人才共評、基地共建、師資互聘、文化互通”的“五共二互”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為經管類專業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提出了較好的破解之道。
關鍵詞:高職;經管類特色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模式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強化校企協同育人,確定了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旋律。新時期全面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突出校企協同育人,明確學校和企業辦學的雙主體地位,發揮企業辦學主體作用,推進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是在人才培養層面落實產教融合的有效途徑。各高職院校也都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給予了極大的重視,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校企協同育人,但是由于缺少支持產教融合的頂層設計與運行機制,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還是存在著企業參與動力不足、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從而出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實踐教學條件薄弱等諸多問題。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經管類專業為尋找開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破解之道,思考工科類高職院校的經管類專業如何對接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區域支柱產業進行校企深度合作,依托產業行業和學校辦學特色打造專業品牌和亮點,在經濟與管理學院進行大膽嘗試,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形成了“五共二互”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一、高職經管類特色專業“五共二互” 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主要內容
為了開啟校企協同育人的新局面,廣州城建職業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從2010年開始,依托已有的校企合作企業,校企聯合開辦了 “華必信會計班”“郵政客服班”“景光物流訂單班”等一系列的特色訂單班,采取“工學交替”“學訓結合”等形式,開展“校企雙主體育人、雙導師教學、雙證畢業”的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2014年,按照學校創新強校“1177工程”建設7個特色專業學院的布局,在總結訂單培養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將專業建設基礎較好的營銷專業群定位在服務房地產行業方向,與房地產營銷行業的龍頭企業易居(中國)和新浪樂居,共建“房地產管理特色學院”,為廣東乃至全國的房地產行業培養營銷和管理精英。“房地產管理特色學院”通過開辦獨具特色的青苗特訓營、“金種子”特訓營和優才儲備計劃(TPP)特訓營,建立易居營銷儲備干部培訓基地、“雙師工作室”“駐企工作站”,試行現代學徒制,逐步凝練形成了“專業共建、責任共擔、過程共管、人才共評、基地共建、師資互聘、文化互通”的“五共二互”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并成功獲得廣東省協同育人平臺—“房地產管理協同育人平臺”的認定。“五共二互”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以校企共贏為準則,探索踐行“五共”育人模式
1.專業共建。人才的培養和需求是校企雙方合作的契合點,因此,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與企業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由校企雙方共同建設專業,從而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通過雙方共同參與專業設置、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建課程、共編工學結合教材等,校企共育企業需要的專業人才,從而破解“學生就業難”和“企業用工荒”難題。
2.責任共擔。產教融合、實習實踐把師生推向了企業一線,在體驗真實的職場氛圍的同時,也有可能存在安全隱患,這就要求合作雙方形成責任共擔機制,保障學生安全,維護學生利益,只有建立了責任共擔機制才能確保校企合作的穩步推進。因此,校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建立章程、簽訂協議,明確界定雙方的責任,明確規定風險共擔,以確保健康的合作關系和安全的合作利益。
3.過程共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把學校與企業捆綁在一起,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即從招生、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和實施、學習評價和考核到學生頂崗實習等,都由校企雙方共同進行管理。管理過程中,明確校方和企業方管理的職責和權限,推行“雙導師制”,雙方各司其職。
4.人才共評。針對高技能人才培養需求和工學結合實施要求,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環節中將行業企業標準融入到教學質量標準中。學校應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主線,組織制定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各類實踐教學標準、畢業設計(論文)等等,形成基于工學結合的系統化的教學質量標準,用于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同時,改變以學校和校內教師為評價主體的傳統模式,讓企業和企業兼職教師參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中來。由經驗豐富的企業管理專家或優秀技術人員擔任校外基地兼職督導,及時反映校外實踐教學的運行狀態,實現人才評價工作由校內向校外的全過程延伸,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將高職人才培養的校內、校外實踐環節和質量管理有效地合為一體,形成與之相配套的運行標準與管理制度。
5.基地共建。實訓室和實習實訓基地是培養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然而實訓室的建設需要資金的保障,因此,很多的高職院校就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室和實習實訓基地。一方面通過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室,尤其是生產性實訓室,即“校中廠”,為學生提供校內真實的實訓條件,確保校內實訓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通過在企業建立學生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參與實習實訓,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而且可以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廠中校”,讓學生在真實的職場環境中快速提升動手實踐能力和職業適應性,大大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和教學質量。
(二)以優勢互補為動力,精準實施“二互”協同模式
1.師資互聘。即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教學和技能訓練教師,引進企業大師進校創建“大師工作室”或“雙師工作室”。同時,在企業建立教師“駐企工作站”,每學期學校會安排沒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參與企業應用技術研究和掛職頂崗;寒暑假,學校會安排專任教師深入企業進行實踐,開展產學研活動。專業班級教學建立“雙導師制”,學校的老師和企業的師傅共同開展專業教學,從而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師資互聘”將實踐教學、師資提升和四技服務融為一體,確保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相對穩定、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
2.文化互通。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只有更深層次地交流溝通、更深度地融合滲透,才能讓學生更多地擁有該類企業需要的職業素養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該類企業的崗位需求。通過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認同企業文化,潛移默化地培養職業素養,為高職生順利就業、創業奠定基礎。“文化互通”的主要做法:一是以專業的文化建設為基礎,促進專業文化對接吸納企業文化中最優秀的核心內容,通過對這些核心內容進行提煉、加工、升華,形成本專業的專業理念;二是以校內實訓文化建設為重點,突顯企業文化的職業化,堅持用能力本位的企業文化來建設實訓基地,縮小學生實踐環境與將來工作環境的差別,最大程度地仿照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來進行設計;三是結合專業實習開展企業文化教育;四是以校企合辦技能競賽等活動為載體,提升大學生的職業技能。學校通過“文化互通”打造職場化特色校園文化,營造全真或者仿真的職場文化氛圍,合作企業也可以通過學習和借鑒校園的奮斗精神和人文情懷,提升員工的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
(三)以產教融合為目標,合力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
廣東房地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結合學校的建筑類專業明顯的品牌優勢,經濟與管理學院將營銷專業群定位于服務房地產業,與房地產營銷行業的龍頭企業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創新校企合作機制,共建“房地產管理特色學院”。基于“學校+職教集團+大型企業”的合作方式,從校企共同利益點出發,構建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現代學徒制模式,建立校企相融的現代學徒制教學文化,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即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專業課程體系、課程教學設計,打造雙導師教學團隊,校企探索踐行雙身份管理、雙場所教學、雙主體育人、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三雙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確立校企“雙導師制”,以人才定制為導向,把企業工作任務作為實訓項目,將學習過程融入工作過程,實現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職,畢業即上崗的無縫對接。特色專業學院是建立在學校二級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之下,歸屬經濟與管理學院管理,校企雙方各選派一名主要領導為特色專業學院院長,負責特色專業學院的總體規劃,由學校方院長負責學院的運行。通過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院中院”,實施校企“雙院長”制度,整合雙方資源,發揮雙方優勢,打造了具有城建特色的校企協同育人平臺。
二、經管類特色專業學院校企協同育人模式解決的問題
(一)以“五共”為抓手,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
通過與核心合作企業共建“訂單班”和“特色學院”,卓有成效地推行形式多樣的教學改革:開展“理實一體”課堂教學,實施“工學交替”“學訓結合”,建立“校中廠”和“廠中校”等,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學校的人才培養結合起來,校企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將協同育人貫穿于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全過程。
(二)以“二互”為基礎,營造企業真情實景
通過校企“師資互聘”建設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相對穩定、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解決了“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的問題;通過校企“文化互通”,讓學生多渠道、多層面接觸企業,使他們更容易在真實的企業實踐情境中,感悟優秀的企業文化,培養了學生競爭、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精益求精等優秀的文化價值理念。
(三)以融合為目標,探索現代學徒制試點
在“五共二互”校企協同育人的基礎上,校企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創新合作機制,共建“房地產管理特色學院”,試點現代學徒制,踐行“三雙一體化”,確立校企“雙導師制”,把企業工作任務作為實訓項目,將學習過程融入工作過程,實現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職、畢業即上崗的“無縫對接”。
三、經管類特色專業學院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創新點
(一)理論的創新
凝練形成的“五共二互”校企協同育人這一成果完善和補充了校企協同育人理論研究的不足,對推進高職院校協同育人提供了理論依據,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二)實踐的創新
1.構建了“五共”育人模式,實現了校企“雙主體”育人。“專業共建、責任共擔、過程共管、人才共評、基地共建”解決了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中的諸多實際問題,實現了“雙主體”育人,提升了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依托“五共”育人模式的實踐,經濟與管理學院獲得了國家級骨干專業1個、國家級生產性實訓中心1個,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二類品牌專業1個、省公共實訓中心1個、省高職教育實訓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3個等多項成果。
2.推行了“二互”協同模式,實現了校企“雙發展”。建立“雙師工作室”“教師駐企工作站”,融實踐教學、師資提升和四技服務于一體,安排沒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到企業掛職頂崗,專任教師暑期深入企業進行實踐開展產學研活動。這激發了協同育人企業主動參與職業教育,院校積極參與服務企業需求,實現了校企的“雙發展”。依托“二互”協同模式,經濟與管理學院獲得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廣東省協同育人平臺1個,成為全省高校40個平臺中唯一的一個民辦高校。
3.推進了校企深度融合,實現了學生“雙身份”培養。通過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了“房地產管理特色學院”,開展了“現代學徒制”試點,實現了學生和員工的“雙身份”,使市場營銷專業成為省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房地產管理特色學院的探索與實踐,為工科類學校的經管類專業如何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區域經濟進行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
四、高職經管類特色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應用效果
“五共二互”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根據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以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為切入點,以開放式校企融合理念為指導,通過校企的“共”“互”“融”,依托校企雙向發力,整合形成了利益共同體,解決了高職經管類專業校企協同育人中存在的企業參與動力不足、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脫節、“雙師型”教師缺乏、實踐教學條件薄弱等難題。通過5年多的探索與實踐,“五共二互”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符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顯著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將經管類專業建設與學校建筑類院校的特色和行業背景相結合,發揮優勢、突出重點、打造品牌,推進了經管類專業的特色發展,提升了辦學實力與競爭力。
(一)專業發展優勢突出,內涵建設成果顯著
“五共二互”協同育人模式的應用使得經管類專業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獲得國家級骨干專業1個、國家級生產性實訓中心1個,第一批省高等職業教育二類品牌專業1個,省高職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省高職教育實訓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3個,省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1個,廣東省協同育人平臺1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以及110萬元省爭先創優專項資金;建立教師駐企工作站16個,出版工學結合教材15本,校企共建課程8門,開展橫向課題研究10個,為企業開展社會服務項目10多項,累計到賬總金額100多萬元。圍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校企合作和教學改革,課題組成員近年來主持省級以上課題17項,市級課題2項,校級課題14項,發表相關論文 34 篇,出臺改革方案11個。
(二)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學生就業優勢凸顯
近幾年來,經管類專業學生在各級各類技能競賽中多次獲省賽一、二、三等獎,畢業生獲取“雙證書”的比例高達95%以上,受到了合作企業和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2013年以來經管類專業就業率高達99%以上,畢業生專業對口率達90%以上,且呈現逐年提高趨勢,平均薪酬也逐年提高,且幅度不斷增大。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2014-6-22.
[2] 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Z].2014-8-25.
[3]? 譚智,許文全.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J].教育教學論壇,2013,48(43):116-117.
[4]? 沈雕.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24(10):34-35.
[5]? 張瑞霞.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途徑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6(22):90-91.
[6]? 吳建新.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18,36(32):164-166.
[7]? 秦蓮童,沈國良.基于產教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河北職業教育,2018,6(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