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目前,高職語文教育已由傳統的單向、線性模式轉變為復合、多維模式,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運用教育生態學的生態完整性、生態位、生態平衡、生態進化與循環理論,對我國高職語文教育研究進行干預,分析生態系統中各種因素的網格交叉,有利于解決當前高職語文教育面臨的生態危機,引導其走上良性軌道。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育;教育生態
自20世紀90年代教育生態學傳入中國以來,我國教育領域出現了一個蓬勃發展的現象,很多學者在許多教育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總的來說,教育生態學是依據生態學的原理,特別是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協同進化等原理與機制,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進而掌握教育發展的規律,揭示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概括地說,“教育生態學是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的、社會的、規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的學科。”[1]
作為我國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語文教育可以通過運用教育生態學進行跨學科研究,全面考察高職語文教育生態系統的運行狀況,幫助各種生態因素的定位和重置。特別是在當今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復雜形勢下,高職語文教育已經從傳統的一維、線性模式轉變為復合多維模式,教育模式逐漸跳出了權威傳授和被動接受的長期格局。教育生態學的介入研究有利于從全面、聯動、開放和可持續的角度更好地完成高職語文教育的研究,完善高職院校語言教育體系,不斷引導其走上良性運行的軌道。
一、借位與介入:高職語文教育的教育生態機制
(一)生態完整性:高職語文教育的定位與選擇
教育生態學將教育視為一個由時間和空間構成的自然的、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開放的和實踐的生態系統。其解釋框架是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系統分析的方法,將教育視為一個由各級結構單元和多維生態環境中各種生態因素組成的網絡。各單位、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復雜的結構,在功能上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一整體既包括師、生、課堂、內容、方法, 也包括整個育人的環境設施和文化氛圍,是把親和、融洽的精神貫注在每一個有機的因素和環節之中,最終形成統一的教育‘生態鏈‘生態區和‘生態整體。”[2]高職語文教育不僅是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而且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它具有獨特的教育屬性和使命,完整的內部結構和社會功能。其體系由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載體、教育主體和教育對象組成,構成一個相對封閉的整體,各要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高職語文教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處于高職教育生態系統和宏觀社會生態環境中,受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的多重環境制約。“它產生了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關系,服從于多線輸入輸出和反饋校正的內在機制。課堂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也不例外,系統只有開放,才能吐故納新,增強內在生態力。”[3]因此,從生態完整性的角度出發,高職語文教育不僅要充分發揮生態因素在系統中的作用,還要注意系統外生態因素的滲透和影響。以其為中心,形成生態鏈和生態圈的銜接,實現高職語文教育的順利運行和效益最大化。
(二)生態位: 高職語文教育的角色歸位
生態位是指種群在生態系統中所占的時空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的功能關系和作用。它是生物體在漫長的物種進化過程中所占據的多維超體積,能夠在特定的時空和資源條件下維持其生存和繁殖。生態位理論是以生態系統中個體有機體的發展為基礎的,它注重生態系統中生物本體的個體生長和進化,強調生物進化過程與生態位相適應的群體性,突出生物個體價值。
生態位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意味著以學生為基礎的相關生態因素各司其職,在促進學生成長和價值實現方面發揮各生態因素的最大優勢和潛力。為實現這一目標,高職語文教育還應遵循教育生態位理論的一般規律。一般來說,高職語文教育主要包括教育的主體、對象、環體和介體,其在語文教育生態系統中都占有一定的生態位。它們各司其職,互相支持,每個本體又分為不同的生態因素和要素。同時,生態系統中的每個生態位都是相對固定的。在一定時空限制或發展的前提下,會有遷移或相互轉化,但整體發展趨勢應是各角色的回歸,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高職語文教育體系中各角色的生態位分布不均衡,既有主次,又順應歷史的變化和時代的潮流。例如,在當今的高職語文教育中,既需要教育,又需要指導,強調高職生的生態主體地位,應重視學生的個性成長和多樣化需求。教育主體、介體和環體要圍繞學生的生態位,創造適合其成長的生態環境。
(三)生態平衡: 高職語文教育的運行追求
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和修復的能力。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基本處于平穩狀態時,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但當自我調節不足以補償外界的各種干擾和破壞時,生態系統就會失衡或不穩定。此外,這一過程將呈現波動狀態,主要表現為結構損傷或功能衰退。教育生態平衡主要表現在各主體在教育結構中的適當比例、教育與環境的更好契合、教育的綜合內容、各參與因素的更好協調等方面,表現為教育與環境的積極關系,教育功能的投入與產出,教育與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宏觀生態要素的協調發展。
高職語文教育的生態運行也是以平衡為目標。結構平衡主要表現在教育主體的順利銜接和政府秩序的順利保障,語文教育內容的合理設計,語文教育和體制內的各種環境的和諧狀態等方面;功能平衡主要表現在語文教育可以在今天的經濟全球化、意識形態多元化和信息國際化的背景下,其投入與產出是一致的,即語文教育的內容被內化為學生的思想觀念,表現為學生的實際行動,培養學生成為具有正確價值取向的人,符合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要求。
(四)生態進化與良性循環: 高職語文教育的持續動力
生態進化和良性循環是物種向更高層次進化的基本規律,是物種提升和保持高質量基因傳遞的動力來源。教育生態學的進化和良性循環的理想狀態是信息流、物質流和能量流的周期性上升。它不僅是系統內部的進化和良性循環,而且是系統與環境(如經濟、政治、文化和管理)之間的進化和良性循環。進化和良性循環的方式是螺旋式和波浪式的發展,在選擇進化和循環的起點時,不是從原始到原始,而是從第二個節點到下一個循環的原始點。
在高職語文教育生態發展中,還應以這種生態進化和良性循環為持續發展的動力,合理地引入語文教育過程中的相關信息流、物質流和能量流,確保信息流的持續發展,這些能量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現實相吻合。在進化和循環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語文教育體制的改革和調整,還要協調外部生態因素的影響和干預,防止進化和循環的中斷、跳躍和倒退。
二、裂縫與缺陷:高職語文教育的教育生態危機
(一)高職語文教育生態整體性的縫隙
在生態環境或生態系統中,至少有兩個基本關系,一個是垂直演替關系,另一個是生態關系的橫向約束,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因素的破壞或斷裂都會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危機。同時,在每一個基本關系中都存在著協調無序、整體效應和局部功能、互補效應和對沖現象。各種因素之間的協調統一關系并非都以相互支持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是以局部約束和沖突的形式表現出來。
高職語文教育本身并不是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唯一變量,它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主要體現在其包裹在復雜多樣的社會生態環境中,它與社會領域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共生共處,命運相通。特別是在當今信息交流迅速、社會轉型深入、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下,外來生態環境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影響幾乎是無所不在的。從整體上看,當前高職語文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后知后覺的情況,它仍然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中獨立、系統地運作,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灌輸,系統內還沒有有效的協調和資源整合機制。語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內容與社會發展的過程并不對稱,它與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虛擬環境不匹配,難以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語文教育與環境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差距和斷裂。
(二)高職語文教育生態位的主客體錯位
生態系統運行的連續性和完整性要求各物種在整個生態鏈中占據相應的生態位置,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職語文教育生態系統中,教育的主體和客體都有相應的生態位,主體和客體在生態位中的作用隨時代的變化而動態調整。正如美國路易安那州立大學課程理論專家小威廉姆E·多爾指出的:“作為平等的首席, 教師的作用沒有被拋棄, 而是得以重新建構, 從外在于學生情境轉化為與這一情境共存。”[4]然而,在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在生態位上基本占據主導地位,忽視或不重視教育對象的生態位,自上而下的生態進化缺乏自下而上的生態系統和心理反應。
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主體與客體的界限過于嚴格;另一方面,學生被簡單地視為語文教育的對象,忽視其主體性與獨立人格,沒有提升到主體的生態地位,導致錯位;另一方面,在語文教育的生態運行鏈中,主體性占主導地位,權威運作模式導致了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在橫向層面上的脫節。在教育平臺、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對學生現實利益、價值觀、行為模式和信息來源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由于行政干預、傳統觀念、知識結構的影響,教育主體的反應和干預相對滯后。由于上下級之間缺乏充分的縱向溝通,學生語文教育體系的生態功能和組織形式不充分。同時,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在選擇生態位的過程中,更注重學生的群體性和統一性,而忽視學生作為一個生態體的作用,導致教育目標中注重理論產出而不是人文關懷,教育理念中注重社會價值而不是個人觀念,教育模式中注重規范灌輸而非人格塑造。“這種教學行為反映了當前語文教學系統中知識要素在膨脹,人文精神在流失。”[5]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語文教育主體與客體的錯位。
(三)高職語文教育生態平衡的偏離
高職語文教育生態平衡的維護需要各種資源的協調與配合,特別是在結構與功能上,但現實情況是教育的結構與功能不平衡。
高職院校語文教育結構不平衡的主要表現是語文教育投入不足,經費使用不合理。例如,一些學校由于負債而大大減少了對語文教育的投資,一些學校在資金使用上缺乏宏觀和長期的規劃,使得資金的使用更加隨意;高職院校對語文教育的認識和實施與部分學校,特別是有技術專長的學校等其他教育形式的不平衡,造成學時或教師不足;語文教育學科和課程結構不平衡,缺乏語文教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實踐課的統一設計。此外,受教育數量和規模擴大的影響,我國多層次、多規格的教育質量呈下降趨勢,表現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功利主義傾向與語文教育人文精神發展的矛盾。功能失衡表現為意愿效應與語文教育實際產出的失衡。語文教育生態系統中,基礎設施物質流、資金能量流、教育內容信息流匯聚的能量尚未達到預期效果。
(四)高職語文教育生態演變與循環的游離
高職語文教育是以人為主體的人工生態系統。它應該具有動態的可預測性和自控性,它的演化和循環是動態調節與階段穩定性相結合的系統。動態調節是一種正常狀態,反饋控制是保證階段穩定的一種手段。然而,在高等職業教育的演進和循環過程中,反饋控制和動態調整往往滯后。
這種滯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方面,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和學生群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相關的政策、制度、機制等存在反饋滯后,沒有及時跟進;另一方面,高職語文教育的內容、方法、載體和媒介在空間上是滯后的,有些現象更新得太慢或跟不上時代。在新興的網絡教育中,對載體微博、微信、論壇、移動報紙等缺乏足夠的干預和反饋研究。另一方面,高職語文教育的反饋強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過度反饋會導致教育生態的波動或振蕩,反饋不夠則教育的生態偏差難以完全消除,在現實中,語文教育往往反映出反饋不足的主要現象。例如,高職院校語文教育評價僅僅依靠上級的監督,缺乏系統內的定期評價、反饋和調整。這些都導致了我國高職教育在演進和循環過程中“門檻”的下降,導致了可持續發展進程的中斷。
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審視高等職業教育是一個新的視角,高職教育系統是一個生態系統,生態運行的理想狀態是協調、平衡、和諧、可持續。然而,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來看,當高職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時,在運行中存在著潛在的或隱性的生態危機和生態碎片。這就要求不斷深入研究和思考,采取各種措施,加強科學、合理、健康的生態機制體系建設,真正實現高職教育發展的平衡與協調,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32.
[2]? 楊矗,張進峰.略論“生態和諧”教育理念[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4).
[3]? 趙晶.大學英語生態化教學初探[J].當代教育科學,2009,(19).
[4]? [美]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81-82.
[5]? 吳鵬.高職語文教學要注重人文教育[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