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星
摘要:高職院校規模日益擴大,院校間的競爭已呈白熾化。就業率關乎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學生就業能力與就業率具有相關性,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是解決就業難問題的切入點。分析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現狀,進而定義了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理論內涵及結構組成。從校企雙主體角度出發,分析了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升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相關策略,為相關高校就業研究人員提供思路參考。
關鍵詞: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校企雙主體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日益擴大,高職高專院校數量也急劇上升,教育部教育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底,我國的高職高專院校數量為1388所,在校學生1104萬。高職學生的就業問題影響著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高等教育從大眾化向普及化邁進,高職教育面臨白熱化競爭。教育部明確表示對于就業率連續較低的專業要縮減招生甚至終止招生,就業率即衡量著一所院校的辦學質量優劣,也關乎著高職院校的“生死存亡”。學生是高職院校的主體,是就業的載體。學生就業能力與就業率具有正相關性,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是解決就業難問題的立足點,重視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
一、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理論內涵及結構
大學生就業能力問題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Feintuch(1955)認為就業能力是求職者為了實現就業而具備的各種能力,與就業穩定性具有顯著相關性[1]。Mcquaid(2005)認為就業能力是一種包含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綜合能力,構造了基于社會學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模型[2]。Riebe等在Mcquaid的基礎上,認為就業能力由知識、技能、管理能力、學習能力和工作經歷等構成[3]。Jackson(2013)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由學科技能、工作技能、通用技能構成[4]。Yorke(2006)等認為就業能力是指學生自身為了順利就業而不斷獲取知識技能和個性特征的一種勝任力[5]。這一定義受到廣大學者的普遍認可。21世紀以來,大學生就業能力又有了新內涵,Oliver(2010)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學生能夠獲得、適應和提高的知識、技能和個人特質,從而創造有利于用人單位的有酬和無酬工作[6]。我國學者在國外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的構成:肖貽杰(2010)通過構建就業能力結構量表的方式,發現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由適應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職業能力、競聘能力和自主能力五個維度組成[7]。莊小將(2011)從社會經濟多元化視角出發,提出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由溝通能力、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基礎能力四個維度構成[8]。莊小將(2013)從企業需求視角下對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構成進行了分析,旨在獲取企業對高職學生各種崗位需求能力的要求,認為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由學習能力、職業能力、個人特質能力和專業能力四大模塊組成[9]。蘭茹(2014)認為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由內在素質、社交能力和處理工作能力三大維度組成[10]。在所述研究基礎上,結合我國高職學生的技術性、職業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認為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是一種在求職過程中順利獲取就業,表現為完成工作的勝任力和滿足社會發展的適應力,其結構組成包括實踐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職業規劃能力和應聘能力。
二、校企雙主體視角下的就業能力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視角
辦學定位不科學,就業能力培養思路不清晰。高職教育是一種根據社會職業需求和人才發展需求,傳遞職業生涯規劃,發展學生個性,挖掘學生潛能,服務一線經濟社會的教育類型,職業導向是引導高職學生服務一線職業[11]。高職教育想要培養動手能力強的高技能型人才,就必須在培養學生時即要重視理論教學,又要重視就業能力培養。在培養就業能力過程中,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不科學,就業能力培養思路不清晰。目前我國高職教育院校主體是中職院校升格、成人院校轉制和普通本(專)科院校的學院三大部分,這些主體都缺乏引領職業教育發展的“大職教觀”[12],簡單的將普通本科教育壓縮成高職教育,教學目標和培養計劃均有本科教育的痕跡,忽視了高職教育的職業屬性。高職院校辦學定位不科學,缺乏有效的人才市場反饋機制,不能及時掌握社會發展和人才市場的需求,缺乏系統完整的“產學研”機制,如人才培養計劃、專業設置及綜合能力鑒定等方面不能與企業共同合作。高職院校教學受本科教學模式的影響,重理論輕實踐,不重視教師技能培訓,使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與市場需求脫節,對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問題無暇關注,使其就業更加困難。
教育體系缺乏市場導向,就業能力培養偏離市場需求。高職院校對就業市場認識不足,高職教育體系與就業市場的發展方向不盡一致,其具體表現為:第一,專業布局陳舊,課程設置老套,缺乏職業特色。其專業結構不是沿用??平逃褪翘子帽究平逃?,不能體現職業教育的實踐性特點。第二,缺乏課程設置前瞻性,教材建設速度緩慢。學校對職業崗位的就業能力要求不明確,課程設置缺乏預見性,人才培養目標偏離市場需求,使得高職教材建設速度緩慢。選用教材的方式通常是壓縮本科教材、借用專科教材或自編教材,結果忽略了實踐操作能力培養,缺乏人才市場中所需的崗位技能培養,造成高職學生所學技能與市場的發展方向不一致。第三,課程講授方式單一,忽視就業能力的培養。課程的考核方式沿用傳統的筆試法,老師講授課程沿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更多注重課本知識的講授,忽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培養。
就業指導方面重視不足,忽視就業指導對就業能力的價值引領。高職院校對就業指導工作重視程度不夠,高職學生對于職業規劃認識不清。主要表現為:第一,就業指導工作的專業性欠缺,更多只是完成上級指派任務,達不到理想的指導效果。高校通常安排一些教輔人員或行政人員作為指導老師,缺乏對就業市場的認識。第二,就業指導機制不健全,就業導向針對性欠缺。高職院校的就業機制尚未完善,學生與企業接觸機會較少,缺乏整個教育階段系統的就業指導課程,雖大三學生有機會接觸一些就業指導課,但課程內容偏向于面試技巧,缺少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等到臨近畢業的時候,學生才意識到就業問題,使學生產生恐懼心理,思想迷茫,逃避就業。第三,就業服務宣傳不到位,忽視就業指導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就業指導工作的相關服務有待改善,很多學生不清楚國家就業優惠政策及幫扶措施,不能合理利用社會資源來實現就業。職業規劃缺乏系統性和可持續性,職業規劃課程僅簡單介紹成功人士的事例,缺乏對學生就業觀和擇業觀的引導教育,忽視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實訓基地建設落后,就業能力培養與行業發展脫節。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關鍵場所,實訓設備的完善與否是考量高職院校能否開展教學的主要條件之一。很多學校實訓基地設備相對落后,故障率高,老化現象嚴重。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接觸的設備存在安全隱患,且使用環境與企業相差較大,這就造成學校所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不適合企業,就業能力培養與行業發展方向相脫節。
(二)企業視角
1.追求最大利益,忽視與學校共同開展就業能力培養方面的工作。企業和學校的社會意識都具有計劃經濟的烙印,往往各司其職,互不干擾。企業是盈利的經濟組織,盈利是企業的歸宿。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不能得到實惠的利潤,這就造成企業對校企合作的態度不夠積極和主動,學校與企業的交流程度不高,忽視學生就業能力培養。
2.缺乏實習制度約束,實習內容單一,削弱學生求職積極性。學生在企業的頂崗實習過程中,難免會影響到企業的正常運行,或多或少存在不便。為了防止學生過多泄露企業機密,通常企業安排學生從事單一性的重復性工作,技術含量較低,使學生缺少工作的興趣,削弱了求職的積極性,實習也就毫無意義了。
3.對實習生顧慮重重,不愿投入精力和經費。企業對實習生顧慮重重,主要原因為擔心會出現“管理難,回報低,負擔重”的問題,企業更愿意接受能直接上崗的學生,也考慮到安全問題和企業機密問題,企業不愿投入大量精力和經費去培養在校學生。
4.缺乏崗位技能要求標準,勞動力市場對就業技能需求模糊。企業缺乏崗位技能要求的標準,對崗位所需就業技能模糊不清,往往存在“招什么人用什么人”的心態,使得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就業能力認識不清,不能及時調整教學實訓計劃,造成勞動力市場對學生就業技能需求模糊,學校所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企業所需的崗位能力不匹配。
三、校企雙主體視角下的就業能力培養策略
(一)學校視角
1.合理的辦學定位是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前提。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應緊跟市場導向,堅持培養一線崗位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只有充分掌握市場的發展方向,才能合理地把握辦學定位,才能培養出滿足崗位需求的適應性人才。高職教育應結合地區經濟特點和行業發展的趨勢,走出一條具有自身辦學特色的道路。高職院校不要一味跟隨本科的辦學模式,要以市場為導向,注重專業的實用性,培養出適合企業崗位需求的高質量人才。產學研結合是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校企合作的程度越緊密,所培養的學生與人才定位越契合。高職院校應依托企業,尋找出崗位所需的技能需求,再將這些技能需求和教學相結合,科學的設置教學計劃,突破傳統本科教學的考核方式,設置符合高職特點的職業考評機制,積極鼓勵引導企業參與課程體系的建設。學校可以利用人力資源優勢,積極引進企業的項目;選派骨干教師到企業進行定崗培訓,增強教師的業務素質和動手能力;加強校企合作交流程度,吸納企業精英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的教學;以能力為本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
2.科學的教育體系是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根本保證。高職教育不僅將學生“推向市場”,還要幫學生“適應市場”[13]。這就要求高職教育能夠接受住市場的檢驗,并變成市場經濟的一部分。高職院校應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崗位分析,根據畢業生的反饋結果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根據市場需求量的多少及時調整招生規模。高職院校應不斷完善教育體系以適應市場的發展,可有針對性地開設人際關系、組織策劃、創新創業類等輔助性課程,重視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其具體策略可分為以下幾方面。第一,建立完善教育體系,重視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協調發展,如適合社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第二,鼓勵教師和企業精英共同編寫高職的專業教材,定向委托短缺的定向實訓類教材,選派教師接受基層崗位技能的培訓,不斷豐富他們的專業技能,以達到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第三,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多元多樣的教學方式。以就業為本位,以能力為導向的標準進行教學。從傳統的板書教學到現代的信息化教學轉變,從傳統教室到智慧教室轉變,從單功能實訓場地到多功能綜合全真實訓場地轉變。
3.加強就業指導工作是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關鍵環節。就業指導工作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人力資本價值。高職院校應針對高職學生,加強就業指導,增加就業競爭力。第一,就業指導教師應盡量配備具有就業理論知識的專業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重視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教育,能夠對學生提供專業的針對性輔導。第二,完備就業指導內容,建立健全就業指導機制,開設全階段就業指導課程,從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到擇業觀,進行全面指導。改變傳統就業市場的盲目性,從學生入校開始,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第三,增強就業服務的宣傳工作,聘請行業精英、企業專家和知名校友來校開展教學,幫助學生端正就業觀,掌握就業形勢。學校還應廣泛宣傳就業政策,如采用公共黑板報、校園網、微信公眾號等方式來進行宣傳。針對不同年級的屬性特點,開設心理健康、就業指導、簡歷制作、職業規劃類的選修課,幫助學生明確自身定位,做好就業的必要準備。高職院校可建立專門的畢業生就業信息網,開發就業能力測評APP,提供相關就業培訓課程,拓展學生的就業渠道,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4.先進且足夠的實訓設備是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堅實基礎。建設先進且足夠的校內實訓基地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高職院??梢圆捎眯F蠊步ê推髽I進校園的方式建設實訓基地,以崗位需求為基準,以互惠共贏為原則,建立集教學、生產、開發和培訓等多功能的先進實訓基地。設置校企“雙師制”指導計劃,幫助學生即掌握了相關的理論知識,又迅速熟悉了業務流程,培養了學生的相關專業技能,增強了適應行業發展和崗位需求的能力。
(二)企業視角
1.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是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企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做好正常的經營活動外,還需承擔一些必要的社會責任。如主動與學校交流,安排特定人員來解決溝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重視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增強就業規劃引導。校企雙方共同設身處地的考慮工作環境及就業能力的基本要求,幫助學生清晰明確自身定位,規劃未來的職業前景。
2.制定完善的實習制度是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基本保障。摒棄傳統的實習制度,結合實際情況和崗位特點建立科學的實習制度。根據政府的導向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合理安排和調動學生的實習崗位,可實行”輪崗制”“特崗制”和“師徒制”,提升學生就業的積極性。
3.細節化管理是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手段。采取多種精細化的管理方式來保證實習工作的有序進行,如制定實習計劃標準,學習崗前安全教育知識、簽署企業機密協議書等。如向學校選派業務精英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的強化教育,增強學生的企業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
4.科學的崗位技能要求標準是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目標。結合行業發展特點和自身特色,剖析出崗位技能要求標準是至關重要的。企業應主動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中,明確的表述出崗位技能要求。企業可選派骨干代表到學校和教師進行對接,使教師隊伍的技能水平能夠跟進市場的發展,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企業可通過“訂單培養”“工學結合”“產學研結合”等多種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實現學校培養學生的技能與市場所需技能相一致,達到就業目的。
參考文獻:
[1] Feintuch.A.Improving the employability and attitudes of difficult to place persons[J].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General and Applied,1955,69(7): 1-20.
[2] RW Mcquaid, C Lindsay. 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J]. Urban Studies, 2005,42(2):197-219.
[3] Riebe L, Jackson D. The use of rubrics in benchmarking and assessing employability skill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014, 38(3): 319-344.
[4] Jackson D. Business graduate employability-where are we going wrong?[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3, 32(5): 776-790.
[5] Yorke M, Knight P.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M]. York: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2006.
[6] Oliver B, Hunt L, Jones S, et al.The Graduate Employability Indicators: capturing broader stakeholder perspectives on the achievement and importance of employability attributes[J].Proceedings of Australian Quality Forum, 2010: 89-95.
[7] 肖貽杰.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及高職教育對就業能力影響的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0,31(13):70-74.
[8] 莊小將.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結構維度構建與培養策略[J].繼續教育研究,2011,(7):93-95.
[9] 莊小將,吳波虹.企業需求視角下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結構實證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3,34(25):33-36.
[10] 蘭茹.職業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及其特性分析[J].職教論壇,2014,(20):32-35.
[11] 李進.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與第一線人才可持續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0,(12):8-11.
[12] 鐘艷華.社會轉型期的就業危機與職業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09,29(1):68-71+79.
[13] 張寶玉,朱曉菊.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策略研究[J].河北職業教育,2017,1(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