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謨發 張碧 羅小麗 鄧鵬

摘要: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穩步推進,我國傳統制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新型數字化工廠的建設,企業生產模式發生了改變,導致了新興職業崗位的出現和職業崗位內涵的變化。文章從智能制造背景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素質結構出發,簡要闡述了現有人才培養的不足,結合學校的實踐,探索了適合智能制造領域高職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的一些舉措,并在人才培養方案與實訓室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
關鍵詞:智能制造;崗位能力;復合型人才培養
一、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背景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繼德國提出“工業4.0”后提出的中國版“工業4.0”,它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為基本方針,以“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為主線 [1]。
智能制造是應對國際巨大挑戰的必然選擇,也是國內經濟實現轉型發展的主要載體。并且智能制造是加快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發展的一個系統工程,將推進產品生產過程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等綜合集成發展水平,實現產品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的智能化。
隨著我國持續推進“兩化”建設,智能制造行業的蓬勃發展,帶來的是人才需求大規模缺口。人才成為了“中國制造”由大轉強的瓶頸,中國制造的創新能力不強,人才不強,導致中國制造大而不強。根據2017年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聯合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對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預測來看,智能制造行業,未來幾年的復合型應用人才缺口將達萬萬級別。
二、智能制造對應用型人才技術技能分析
智能制造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與之匹配?在智能智造時代的到來,很多工作崗位出現了“機器換人”,那么,高職生未來的出路在哪[2]? 高職生需要哪些能力才能適應智能制造的崗位需求,為此,筆者對長沙智能制造基地(智能制造研究院)、上海電氣、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汽車生產基地、長沙比亞迪公司等具備工業4.0 生產模式的企業進行了調研。
通過調研分析,智能制造領域人才大體可以分為三大塊:智能制造系統設計類人才、智能制造系統裝調類人才、智能制造系統高級應用類人才,而這三類人才在技術技能方面又有許多交叉的點,從圖1中可以看出,智能制造引領的產業發展,對于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對于傳統機電一體化,自動化等專業培養的目標,不但崗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對不同類型人才的技術技能要求更加全面。因此,智能制造時代需要一批懂得操控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系統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三、智能制造領域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智能制造涉及專業面更廣、技術難度更大、風險更高,人才培養也面臨新挑戰。一是結構性過剩與短缺并存,傳統機電操作維修類的人才相對過剩,而先進制造技術領域領軍及應用型人才和大國工匠不足[3];二是專業之間沒有聯動,人才培養方案調整不到位;三是專業與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教育內容與實際崗位需求相脫節;四是校企融合深度不夠,實踐教學條件與環節薄弱;五是教師整體水平有待提高,教學方法有待創新。
面對現有的一些問題,要符合新形勢下對人才的需求,不僅要從人才培養模式下功夫,主體應采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交替、訂單培養”的辦學模式,高職學院更要從專業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實訓室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建設等幾個途徑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能夠對接2025智能制造下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對中國制造升級輸出與之匹配的人才需求。
(一)基于企業生產模式特點變化培養復合型人才
通過調研企業訪談,智能制造企業其生產特點由傳統生產模式向高度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生產方向轉型。
企業數字化在轉型發展中,主要是促進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等過程當中的全面應用,推進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實現生產過程智能化,因此,現有工業中很多都是跨界的交叉融合。人才培養需要從系統級考慮,不但要懂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的編程、操作與維護,PLC編程控制等,更要懂站級、系統級等軟件,才能完成智能制造系統的集成。因此,人才培養主體方案是要軟硬結合,培養有系統集成思維的復合型應用人才[4]。
(二)深化校企合作,聯合出版教材與打造數字化教學工廠
智能制造的時代對于高職教育來講,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既要符合國家戰略需求,也必須緊跟當地產業發展。學校自身培養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要牢固樹立,由于智能制造需要復合型應用人才,只有打好基礎,才能談創新。因此,在培養過程中,站在智能制造專業群的角度來劃分專業基礎課,專業平臺課,專業核心課程?;A課與專業平臺課中更加講清楚課程的前后關系,在理論與實踐中,實行多次考核制度,一個一個環節過關。為核心課程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才能知識遷移,完成創新的培養。
在智能制造時代下,高職學校的技術技能培養都得從企業實際的崗位能力出發,校企應高度參及重視聯合出版教材。核心課程的知識學習,也應當緊跟時代發展,產業與企業的發展,所以核心課程教材的編寫,應當有企業的高度參與,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定主體核心授課內容,學校再把他轉化為學生容易接受的模式。
學校與企業在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的道路上,調研中,也深知企業面臨招適應新崗位的人才難,招到人才后,培養與留人也是一個嚴重的考驗,在這種形式下,現在企業的參與度也高了,在這種契合度下,學校主動作為,跟ABB、華航、施奈德、新松、吉利汽車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數字化教學工廠,共建虛擬仿真實訓室,機器人工作站,半物理數字雙胞控制調試平臺等實訓室。為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提供了好的校內實訓基地,學生還能在合作企業實習,工學交替得到了很好的實施。
(三)明確專業定位,重構課程教學體系,對標智能制造核心技能需求
在智能制造時代,機器人的應用范圍不斷拓展,很多崗位出現了機器換人,但很多新的技術崗位也隨即出現。隨著機器與人類更加密切的合作關系,技術技能型人才在專業技術知識和基本崗位能力方面需要通過復合培養達到精深的程度,才能適應新崗位的要求。因此,必須明確專業定位,重構課程教學體系[5]。
以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為例,調研企業與學校后,對標國家教學標準,專業定位為面向自動化與智能制造、3C電子產業、汽車、新能源等行業,具備自動化設備及工業機器人的安裝、調試、維護與維修的能力,智能控制系統的仿真設計、工藝實施、調試、維護與集成規劃的管理能力。對應核心課程為可編程控制技術,傳感器與智能檢測技術,變頻驅動技術,工業機器人工程應用虛擬仿真,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工業機器人集成與維保,智能生產線數字化設計與仿真,工控網絡與組態技術。通過理實一體的培養,能夠對接智能制造中智能控制的核心崗位需求,達到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的目標。
(四)引進與培養并用,打造一支復合型教師隊伍
要培養面向智能制造的復合型應用人才,關鍵是教師隊伍的建設。首先,可以長期聘請智能制造企業的專家、高校的知名學者為智能制造領域專業帶頭人,對本校的智能制造專業建設和轉型布局提供方向性的把握。
其次,校內教師自身要提高學習積極性,主動學習,面對時代的變革,拓寬知識面,練就復合型本領。學校出臺政策,激勵骨干教師成長,通過選派教學科研骨干到歐美、東南亞等國(境)外科研院所進修訪學,同時選派教學科研骨干到華為、格力電器、三一、ABB、西門子等知名合作企業學習。通過以上學習和培訓的方式,切實提升教師的國際化視野,完善智能制造知識的儲備量。改善專業師資隊伍結構與素質,提升專業骨干教師的專業建設、教學教改、科研服務的能力,為復合型人才培養保駕護航。
(五)創建融創新與工匠精神于育人全過程的校園文化
智能制造要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創新是靈魂。并且,創新是工匠精神的動力。因此,有必要把創新與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過程。創建體現創新與工匠精神培養的校園文化。
首先,搭建平臺,成立創新創業學院,創建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好市級與省級眾創空間。其次,加強創新創業課程建設,在學生實踐教學、實訓室建設中融入創新創業目標,編寫《創新創業典型案例集》,形成課程教學、實踐訓練、企業孵化遞進式創新創業教育鏈條體系。開展創新創意創業活動,積極參與各級創新創業大賽,加快成果轉化,培育優秀項目入駐基地[6]。
通過在學生課堂、實踐教學環節、頂崗實習環節引進工匠精神培育;開展企業工匠與名師講壇宣揚工匠精神;豐富課外活動與社團藝術節拓展工匠精神;積極參與創新創業類大賽、技能大賽等賽項踐行工匠精神。
四、結語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實施“智能制造”不斷推進我國制造業智能升級,高職院校特色專業建設應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充分考慮生產設備智能化升級與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如何適應智能制造的發展潮流,同時從教學理念、培養方向、服務面向以及校企合作、雙師型隊伍建設、創新與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過程等方面給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議,使培養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能夠適應智能制造的新要求。希望對高職院校在新形勢下的人才發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王利改.高職人才培養與“中國制造2025”環境下人才需求特點的融合分析[J].河北職業教育,2018,2(3):38-41.
[2] 付紅,徐田柏.智能制造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8,33(3):95-98.
[3] 李冬明.鑄造工匠精神以智能制造引領行業發展[J].現代經濟信息,2018,(9):365-366.
[4] 范斌瑜,應釧釧.智能制造背景下復合型人才的要求與培養[J].職業,2017,(30):22-24.
[5] 李芳麗.淺談智能制造對高職電氣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與對策[J].職業教育(中旬刊),2018,17(8):11-14.
[6] 王志偉.智能制造對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5(1):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