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柳沁 王羿
有儀式感的永仁直苴彝族婚禮。
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的婚俗獨具特色,它們都是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慢慢積淀而成的。彝族自古就有著獨特的婚俗禮儀,解放前彝族人遵循著封建等級制度,婚配講究門當戶對。那時彝族男女之間大多沒有戀愛自由,婚姻必須由父母包辦。
但隨著社會文明進程的不斷推進,彝族人提倡自由戀愛婚配觀念,結婚儀式復雜而富有現代感。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直苴地區(qū)彝族男女青年完婚過程十分隆重,一般經歷自由戀愛、定親、接親、迎親、認親等禮儀程序。
直苴彝族至今仍保存著的“串姑娘房”的習俗。姑娘成年后就搬到廂房的“姑娘房”居住,廂房在空間上與正房相對獨立。農閑時,小伙子們就會相約著到“姑娘房”串門,當地俗稱“串姑娘房”。
姑娘們在房里一邊紡線繡花,一邊圍著火塘和小伙子們交談,相互了解培養(yǎng)感情,氣氛溫馨。通過一段時間的深入交往,青年男女們慢慢地也就挑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就開始自己單獨的“串姑娘房”活動。
等姑娘和小伙子都認定彼此后,雙方就開始準備定親。定親在當地俗稱“吃定酒”。然后兩家人一起商定結婚辦喜事的日子,雙方開始籌辦結婚時用的東西,向親戚朋友發(fā)送請柬。
直苴彝族婚禮一般為期三天。在結婚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的親朋好友都要來到女方家打跳到天明,然后換上直苴彝族服裝。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女人艷麗的服飾,參加婚禮的女人們都穿著色彩鮮艷的傳統(tǒng)服飾,宛如簇簇盛開的山茶花。
這些服裝都是他們自織自繡的。女人們都穿著立領右衽繡花上衣,下穿直筒繡花闊腿褲,系上花圍腰,頭戴公雞帽,背著著棉布繡花挎包,戴上了銀耳環(huán),有的甚至還穿上了刺繡精美的羊皮褂。身著的服飾遠觀如“山花爛漫”,近看每朵花刺繡針對細膩,構圖合理,線線密匝,精美奪目。
等新娘被接至新郎家后,就開始“鬧喜”環(huán)節(jié):彝族大媽們給自己老公穿上女人的服裝,男扮女裝。為了逗笑觀眾,活躍現場的氣氛。直苴地區(qū)之前就有結婚蒙面或者抹花臉讓人看不出男女的習俗。
結婚典禮之后眾人開始跳舞,彝族人叫做“打跳”。這時,樂手們開始拉二胡,吹笛子和吹蘆笙了,先是男人圍成圈跳,然后女人慢慢加入,這和傳統(tǒng)選伙頭的打跳習俗有關。

>>新人們也會穿上現代禮服
而新娘家送親的親友,亦被新郎家的親友拉入打跳場,同跳同唱同歡。一般有三跺腳、兩跺腳等,走兩步,左腳踏步一下再右腳踏步一下,有時重音落在左腳,有時落在右腳,聲音穩(wěn)重而響亮。
空氣中都彌漫著松毛的清香,而美麗的彝族傳統(tǒng)服飾下擺的穗穗隨著打跳而晃動在陽光底下閃爍著微微的光澤。打跳儀式結束,地上的松毛因為打跳人群的走動白了一圈。
男方的宴席一般舉行午餐和晚餐兩場,新郎家早已殺好豬羊,由男人們做著待客的準備。到了第二天早上,新娘穿上新郎家贈送的新衣,早早的起床燒水給父母洗臉,在吃午飯時為新郎家各位長輩及同輩盛飯,以示新娘從此為自家人。
婚禮完成的第三天早上,新郎新娘要回女方家里回親午飯后,之后新郎母親領著新郎新娘到各戶親戚家串門認親。婚禮儀式才算結束了,新娘新郎正式成為了一家人。
每當直苴彝族舉辦婚禮時,老老少少都穿上直苴彝族服飾。從穿直苴彝族服飾的人數多少,我們可以看出熱鬧的程度,這個家族的親緣關系、人際關系、婚禮規(guī)模、家族實力,家族團結程度等。除了婚禮以外,在永仁縣舉行的重大活動中,人們也將直苴彝族服飾作為表演服裝。服飾渲染著整個活動的過程,服飾成為婚禮的載體,它承載著人們的喜悅與歡樂,是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