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盈
摘 要:協同理論發展迅速,協同效應理論沿著美國管理學大師安索夫的模式和德國物理學家哈肯的模式共通發展,國內學者在企業文化協同、企業并購協同、供應鏈協同、戰略聯盟協同、技術創新協同和企業技術創新協同等方面進行綜述。對此進行總結,以期為協同理論的發展提供路徑。
關鍵詞:戰略管理;協同理論;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C6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1-0011-01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協同效應理論沿著兩條線索共同發展,一個是美國管理學大師安索夫的模式,另一個是德國物理學家哈肯的模式。
一、安索夫協同理論及其演化
伊戈爾·安索夫是戰略管理的鼻祖,他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對戰略管理的創新研究上,并成為了這一學科的一代宗師。安索夫在1960年和1965年分別出版了《戰略管理》和《公司戰略》,認為企業的戰略核心是:明確自公司的位置,界定公司的目標,確定清晰的目標實現路徑。同時指出,經驗戰略的內容包括四個要素:協同作用、競爭優勢、增長向量和產品市場范圍。
隨著研究的深入,企業戰略的外部性研究得以補充。1987年,日本戰略專家伊丹廣之就從企業的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共同出發,對安索夫的協同理論進行了更進一步的補充和細化。伊丹廣之提出,協同效應包括互補效應和協同效用兩個方面,也即公司的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的互補和協同。內部因素包括自身的資源、人才、制度,組織構架等,外部環境包括客戶、競爭者和技術等。
羅伯特·巴澤爾認為,企業的各個部分既有其獨立性,也有其聯系性,那么協同戰略就是通過發揮各自獨立性的基礎上的相互聯系支撐所形成的企業整體能力的一種戰略。羅伯特·巴澤爾把協同戰略的價值效應加以細化和具體,價值效應分別表現為企業內部和外部資源的優化、營銷能力的提升、研究開發的擴散效應和企業品牌價值。
綜合以上的研究成果,協同理論開始從企業內部逐漸擴展到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戰略層面上,內涵更加豐富,角度更加開闊。隨著社會化的大生產以及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企業之間的競爭與摩擦、分工與寫作,為協同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案例,也推動著協同理論更加完善。
二、國內學者協同理論的發展
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包括企業文化協同、企業并購協同、供應鏈協同、戰略聯盟協同、技術創新協同和企業技術創新協同等方面。
熊志剛(2004)研究了戰略聯盟的組織形式,從企業合作的關系管理入手,分析了企業文化對戰略聯盟的積極影響。張媛(2008)闡述了企業領導的風格對協同的影響,但缺乏對機制的論證。靖建新(2009)研究了領導風格和企業文化協同的相關性,指出二者之間的協同對企業的穩定性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劉燕武(2003)對企業并并購效應的機制研究提出了新思路,從一般意義上證明了“關鍵聯系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各種錯綜復雜的聯系之中”這一結論,進而得出“關鍵聯系也普遍存在于企業并購過程中”這一推論,從而為從關鍵聯系角度有效地研究企業并購協同效應形成機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王曉麗(2010)研究分析了影響企業并購的因素,包括企業的規模、企業文化和管理手段等等。
張敏(2003)研究了供應鏈的效益激勵作用,缺乏對企業構建的相關分析。凌鴻(2006)分析了制度、組織結構、外部環境和技術對供應鏈的協同影響,并著重分析了供應商和客戶的關系。陳甲華(2005)在價值鏈理論的基礎之上,建立了分析和評價戰略聯盟協同效應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張浩(2012)分析了協同效應的邊界條件,從文化內涵、組織結構和制度系統來構建協同效應的模型以及操作方法。李藝(2006)研究分析了戰略聯盟的內部環境和外生因素,尤其是保障機制、動力機會和運行機制的相互影響。
技術創新是協同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孟琦(2009)分析了技術創新過程的協同和技術創新行為的相互影響,并研究其在組織結構和流程的意義和價值。王琛(2007)分析了技術協同機制的四因素,包括自主學習能(下轉24頁)(上接11頁)力、表達、選擇能力和搜尋成本。張晶(2012)概述了企業戰略聯盟的的發展過程,闡述了戰略聯盟的技術模式分析。樓高翔(2006)提出了區域技術創新協同,包含了對企業內部環境、外部因素的綜合分析。
三、協同理論總結
結合國內外的研究文獻,將協同理論的特征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協同理論定位于技術創新領域和開拓于資源互補效應。Gupta(1987)通過對研發部門和營銷部門的產品創新的關聯性研究,指出兩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會推動企業的發展,并且這與自身的企業文化、激勵制度密切相關。Song和Pany(1993)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把無形的誠信品質加入到協同理論當中,有了誠信的品質基礎,也就相應地減少了二者交互的摩擦成本,更好地發動協同作用。Lundvll(1992)將協同效應從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上升到國家戰略創新戰略上。
第二,協同理論定位于人的知識和思想的差異性所帶來的協同作用。Peter和Senge(1990)指出,人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團隊中的人員在遇到問題時,可以相互討論,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解決問題,最終能夠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Ronald Ashkenas(1998)指出,團隊成員的協同作用,需要五個具體的條件,分別是相同的愿景和目標、專業的多樣性、企業運行的流程、工作方式和激勵機制。
第三,協同理論從組織的整體性到跨職能的協同作用做了深入研究。Ansoff提出了從銷售、投資、運營和管理的鏈條協同作用,此研究并繼續擴展到部門之間的協同、戰略目標和組織結構的協同、技術、制度和文化的協同。Dundon(2002)加入了思維的因素,認為擁有創新思維、戰略思維和變革思維,在協同作用下會激發員工的熱情,有助于實現公司的戰略目標。Song(1996)研究了跨職能部門的協同作用,主要影響因素是信息共享的流暢性、企業資源、生產和營銷水平。
第四,協同理論還定位于組織和組織間的協同功能研究上。協同理論從組織內的各因素的研究隨后擴展到了整體性的研究。組織和組織的關系涉及方面很多,制度起著重要作用,Lundvall(1992)指出,組織的制度層級和制度變遷對協同作用有著深刻的影響。Gooldand Campbell(2000)上升到戰略地位,從戰略的競爭和合作中,研究了技術聯盟的重要性,闡述了技術的協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