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天培
摘 要:技術是有很強外溢性的產品,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企業技術創新需要承擔很高的失敗和資金不足風險,所以需要財稅的支持。財稅支持有降低創新活動成本、分擔創新風險、促進成果轉化、培養和引進人才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同時對于工藝型技術創新和產品型技術創新有著不同的支持思路。
關鍵詞:企業;技術創新;財稅政策
中圖分類號:F812.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1-0052-01
一、引言
沒有人否認,中國企業的成長與中國三十年的人口紅利和資源拉動的成長方式有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提高,人口結構不斷變化,我們的企業只能面對嚴峻的事實:中國企業過去的成長模式已經終結,企業不可能再擁有比過去還低的人力成本,也不可能更容易地獲得資源,全球化的競爭將影響到每一個企業、每一個行業,創新將是企業生存的基本手段。
二、財稅政策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機理分析
1.降低創新活動的成本。財稅政策降低技術創新成本目標是使技術創新對企業有足夠的吸引力。各國的政策手段略有不同,歐盟和美國分擔的形式有所不同,歐盟主要用財政補貼的形式,美國主要用減免稅的形式。我國目前主要用稅收優惠和財政補助的形式,2008—2011年,高新技術企業累計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2 259億元;2011年全國有1.8萬家企業享受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共減免稅收208億元;同年,財政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和中小企業技術改造資金分別為15億元和30億元,用于重點支持4 000家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2012年獲得財稅支持的科技創新的中小企業則達到了7 000家[1]。
2.分擔創新活動的風險。創新的主要作法是償試,結果多是不確定性的。國外有關機構統計,即便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美國,消費類工業新產品設計,研制的成功率為50%,新產品工業化試生產的成功率為45%,新產品市場消費的成功率為70%,最后綜合起來的成功率也僅為16%左右[2],認為當技術創新項目利潤達到投資3—7倍時才有吸引力。通過財稅政策分擔技術創新風險本質是讓創新的高成本由不創新企業分擔,以解除創新企業的憂慮。如太陽能、風電能、生物柴油等新能源技術創新的高成本,由傳統石化類能源的使用者來共同承擔。具體就是通過財政補貼、財政貼息、財政風險基金等形式分擔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
3.促進創新成果的轉化。財稅政策可以有效地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政府通過引導、支持和鼓勵產、學、研的聯合,扶持技術服務和中介組織的發展,促進創新成果在生產領域中的推廣和應用。英國政府在2012年之前資助了9所新的以大學為基礎的創新型制造業中心,并資助了1項新的制造業獎學金計劃,以在企業和研究基地之間建立起聯系。德國政府資助弗朗霍夫協會等合同研究機構,建立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的創新系統,有效地解決了技術創新的資金、市場、人才與技術問題。我國則能以“863”“973”“2011”等計劃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向市場轉化。
4.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財稅政策通過向本地科技教育方向的投資傾斜,支持理論研究和實用研究項目,可以產生更多的新成果和新知識供社會使用。可給企業創新活動提時滯性收益;可積累社會人力資本,通過教育和培訓等機制向社會擴散。同時,通過高薪、高福利,改善創新環境等措施,吸引各類人才來本地創業。如遼寧省2013—2017年五年科技發展規劃中明確規定,新引進或培養出1名院士,省政府對引進或培養單位給予1億元的獎勵;對引進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的單位,給予500萬元的獎勵;引進的高層次人才,聘任專業技術職稱不占單位職數限額,同時給予住房、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優惠待遇。
三、財稅政策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模式分析
假設企業技術創新按是否形成新產品可分為工藝技術創新和產品技術創新兩類。工藝技術創新是指對原有產品的設計理念、生產方式、工藝流程等進行改進,以降低投入或提高產出。產品型技術創新是研究開發出一種新(下轉66頁)(上接52頁)的產品。
1.工藝型技術創新。假設某工藝型技術創新分為研發和應用兩個階段。則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技術創新研發和應用分屬不同利益主體,則涉及政府、技術研發、技術應用三方主體;另一種是技術研發和應用同屬一個利益主體,則只涉及政府和創新企業兩方主體。理論上說,政府應根據技術創新的外部收益總量決策支持水平。技術創新的外部收益是指經濟、就業、環境等方面的宏觀收益。政府支持數額不應高于外部收益總額。
2.產品型技術創新。上面我們分析了產品型技術創新的情形,接下來再分析一下產品型技術創新的情況。假設某產品型技術創新分為技術開發、產品開發和生產能力開發三個階段。則有三種情形:一是技術開發、產品開發和生產能力開發分屬不同的主體,則此項工程涉及政府、技術開發、產品開發和生產能力開發四方主體;二是技術開發和產品開發同屬一個主體,則涉及政府、技術開產品開發和生產能力開發三方主體;三是所有的階段同屬一個主體,則涉及政府、創新企業兩方主體,即政府支持足以補償各階段的損失,各方均有利可圖。據有關資料統計,高新技術的技術開發、產品開發和生產能力開發三個階段所需的資金配比是1∶10∶100,每一開發階段所需的資金量都是前一階段的10倍,一旦資金供應不足,就將無法完成從最初投入研發到最終形成經濟效益的閉循環過程,前期投入就有可能成為沉沒成本而付之東流。由于成本的約束,政府未必將所有項目都將形成生產能力作為財稅支持目標,當財力有限時,應重點支持預計能夠形成生產能力的項目,而對于難以形成生產能力的項目只支持技術開發或到產品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