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旅游日益火爆,然而對于生態旅游的經營者以及地區的管理者來說,人們不能忽視在經濟繁榮背后存在的現實問題。這其中常見的有自然資源過度開發、旅游業態單一、旅游項目稂莠不齊等等,都需要得到及時的改善與糾正,這樣才能使鄉村的生態旅游業朝著標準化、精細化方向發展,游客能夠獲得更優質的服務,村民也能得到更多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地區的生態化旅游產業才能夠更加健康持久的發展下去。
【關鍵詞】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方向
一、前言
現代生態旅游作為振興鄉村經濟、實現產業多元化的主要途徑,在人們現如今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人們能夠在空閑時間通過生態旅游獲得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鮮的休閑體驗。生態旅游作為傳統旅游產業中的新興形態,已經成為了廣受消費者歡迎的旅游形式。現代生態旅游在進一步合理利用和依托地區生態資源的同時,更加貼近人文需求,能夠良好的滿足現代人們對出游休閑體驗的需求。水果蔬菜采摘項目火爆、民俗客棧成為游客首選、吃農家飯、享農家樂等等,不僅僅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新鮮和豐富的感受,還讓很多地區的人們找到了致富之路,鄉村經濟振興在生態旅游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得以實現,農村地區旅游品牌被打響,知名度大大提升。然而,在現代生態旅游進一步擴大的同時,人們也應該洞察到其在實踐操作和經營中存在的問題,短時間內興起的新鮮事物往往需要人們不斷更正和改良,并通過適度的競爭進行優勝劣汰,達到市場大洗牌的效果。以“農家樂”為代表的新興生態旅游便是這樣,很多所謂生態旅游項目如同曇花一現,在網絡上一炮打響后卻又迅速銷聲匿跡、慘淡收場,這樣的局面并不是人們想要看到的。
二、現代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方向
1.打造精細化現代生態旅游模式
因為生態旅游往往需要依托一定的自然資源,包括自然景觀、農業種植、人文環境等等,所以新型的生態旅游往往在鄉村地區產生。而對于一些本土村民來說,他們缺乏旅游業、餐飲業等服務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技巧,這導致他們在經營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盲目開發,所提供的服務體驗不佳,以及資源浪費等等情況。精細化生態旅游模式不僅是旅游業以及地區產業發展的主要發展目標和方向,同時也符合大多數消費者在旅行中的心理需求。人們在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下,更應該對本地區旅游業發展的項目進行更加深入的挖掘,比如,充分利用地區的自然優勢和人文資源打造具有新鮮感的游客體驗項目,讓游客嘗試出海捕撈、采摘,參加當地具有民俗特色的儀式和活動;或者進一步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對旅游項目進行合理的包裝,美化餐廳、旅店、景點環境,整改一些“無人認領”的地區,優化游客在旅行過程中的觀感。
2.增強生態旅游多元性,延長產業時效
生態旅游的時效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地區旅游產業所面臨的比較棘手的問題,合理安排和規劃觀光體驗項目,鼓勵淡季項目創新,能夠幫助地區經濟緩沖季節性波動,同時也可以給當地村民的提供新的就業崗位,保證他們依靠旅游業獲得相對穩定的收入。以比較知名的趙縣梨花節為例,網絡上已經給出了旅游攻略,即清明賞花、夏季采摘,同時當地優質農作物還可以制作果干、果酒等等共游客品嘗和購買。這種多元化的生態旅游經營模式做到了最大化的利用當地可利用資源,包括季節性的果樹觀賞、采摘,產品加工以及銷售等。這樣的設計既避免了資源浪費,合理的規劃了地區農產品的分銷,為大多數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還能夠幫助地區形成品牌效應和集群效應,便于進行特色旅游的宣傳,能夠在消費者心中形成比較深刻的印象,這些都是有利于當地生態旅游業進一步成熟和發展的。
3.合理把控旅游業開發節奏,防止過度開發
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同時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因此,地區在對生態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應當特別注重資源的合理規劃與可持續發展,避免過度開發,避免對自然資源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對于自然保護核心地帶,國家相關的政策以及人工監管都是比較有成效的,但是在一些城市與鄉村的交界處,無人管理、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的情況異常嚴重,這些地區最明顯的問題是成為了城市和鄉村的垃圾堆放處、污水排放處。鄉村在大力發展本地區生態旅游的同時忽視了自身是否對周邊地區造成了負面影響,或者過度重視與同為競爭關系的旅游區的攀比,從而違背了可持續發展原則。在天津七里海濕地保護區,農家樂、垂釣等旅游項目被叫停,因為因它們而破壞的濕地已達一萬畝,占自然濕地總面積的16%;2013年至今,云南洱海旅游區沿線的餐飲住宿數量激增,導致當地水質污染,違章建筑比比皆是。由此可見,可持續的生態旅游應當適度控制商業化節奏,保證在地區自然環境承載力之內,而不能一切以商業利益為衡量標準,用自然資源的破壞來換取一己私利。
三、總結
現代的生態旅游需要在一個可控的節奏中進行,而不能處處利字當頭。生態環境的健康穩定不僅能夠為地區旅游產業提供有力支撐,實現經濟良性循環,還能夠幫助地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與長久協調。在迅速擴張的生態旅游大潮中,人們需要放長眼光,合理規劃,避免盲目跟風和過度開發,讓生態旅游與自然環境各取所需,互相支撐,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志艷.森林生態旅游與森林保護探討[J].花卉,2019(6).
[2]林莉,高明月.峨眉山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4).
[3]彭艷玲,楊雙娜.彌勒市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
作者簡介:蘇嬋,女,湖南瀏陽人,(1982.4-),研究生,湖南外貿職業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