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晶梁 楊勇軍 李曉紅
摘 要:2018年全國兩會上,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國家戰略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就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已納入國家計劃,被視為國家重要的經濟增長極,承擔重要的戰略使命,將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將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廣州作為粵港澳灣區城市群的主導力量之一和內陸對外交流的前沿,應把握好這一重大機遇,發揮其“樞紐”作用,利用優勢補齊短板,全面深入地審視和考量廣州的城市定位,敢于擔當、主動作為,不斷提升國際化水平,使廣州步入更高的世界城市序列,使其對世界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地位;優勢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1-0156-03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進一步轉型升級,黨中央、國務院、國家領導人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世界級城市群。2017年12月20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列入2018年的重點工作。2018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廣東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一重大的機遇,攜手港澳地區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在此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以一種特有的崛起發展模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廣東省的廣州、佛山、中山、深圳、東莞、肇慶、珠海、惠州、江門九市和澳門、香港兩個特別行政區共同組成9+2的濱海經濟城市群。廣州自改革開放以來,敢于先行先試,以改革創新精神探索建設,其城市發展水平、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等各方面均呈現空前躍升的態勢。現階段,廣州應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以及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發展能力,發揮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樞紐作用,推進廣州的開發建設邁向新的方向,找到新的突破,探索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一、廣州市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中的地位分析
(一)廣州的現狀及特殊地位
廣州是華南地區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和科教中心。其總部經濟發展能力和擁有甲級寫字樓的總存量都位居全國前三;全球最權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機構GaWC也將廣州評為世界一線城市。在普華永道(PWC)機遇之城排名中,廣州蟬聯國內第一。在廣州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累計達到297家;廣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0 941元,居全省第一;廣州硬科技發展指數居全國前三;2017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 000家,增量居全國第二。
隨著廣州建設樞紐網絡城市、產業鏈條延伸、各城市間基礎設施,政務服務,環境保護的互聯互通的戰略推進,廣州作為大灣區內陸部分的貿易、物流及交通中心的重要地位不斷加強,建設水平及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使廣州能夠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整合大勢中迅速明確自己的地位,找到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位置。
(二)廣州在灣區建設中的地位
1.有足夠的國際影響力。廣州繼北京、香港、臺北與上海之后,于2017年晉升成為中國第五個Alpha級水平的城市。同年,廣州也正式升級為“全球金融中心”,名列第37位;2018年,GFCI報告發布,廣州排名上升到第28位;上榜國內城市五強,排名僅次于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現有62個總領事館,是華南地區最多的外事機構聚集地,呈現增加趨勢。外國總領事館聚集廣州,服務的不僅僅是廣州市和廣東省,而是整個華南大區。這充分表明廣州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國際交流交往中心,是中國全球投資最國際化、最活躍的區域之一,是國家級門戶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國際交通的重要樞紐。
2.國內綜合實力強。2017年,廣州被定位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三大國際航空樞紐、全國面向全球經濟貿易最重要的城市,且是廣東省政治、文化、教育和醫療的中心。廣州自改革開放以來便一直不斷提升自己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排名和地位。2018年,廣州作為國際大都市在世界城市名列第27位。廣州作為我國的省會城市,也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聚集經濟、交通、文化優勢于一體。2018年,廣州的GDP經濟排名位于廣東省的第二,僅次于深圳,經濟增長速度尤為突出。港珠澳大橋、高鐵和諧號、各大機場的建設等交通樞紐,拉近各城市間的距離。廣州的城市軌道交通,涵蓋了地鐵、輕軌、市郊鐵路、有軌電車以及懸浮列車等多種類型。廣州聚集各大高校文化,具備充足的人才資源與科技創新發展基地,如廣州大學城,人才濟濟,環境適宜,適合進行科研研究。
二、廣州市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中的優勢分析
(一)區位交通優勢
廣州具備覆蓋華南五省和連通粵北地區的物流中轉條件、??崭勐搫觾瀯?、極好的空港基礎。交通可以說是十分便利,能有效地與外界形成良好的溝通與聯結。有效數據顯示: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于2018年9月23日正式通車運營,連接廣州、東莞、深圳、香港,并與全國44個高鐵站點連通。同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運營的港珠澳大橋,一改珠三角城市格局,使粵港澳能共享資源,同時也能資源共通共享,共同發展。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路網中,港珠澳大橋、廣深沿海高速、虎門大橋等重大工程構成了其主體骨架,而預計2019年上半年建成通車的虎門二橋以及規劃中總長約41.2公里的廣州1號公路,則為大灣區的連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與此同時,廣州的白云機場、南沙港、廣州南站等更多的交通連接點通過航空、航運、鐵路等交通樞紐,也將更深度地融入到大灣區的交通網絡中,能更大地發揮其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對外溝通的核心地位,發揮好珠三角內陸的連接功能,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帶動效應,凸顯其應有的區位交通優勢。
(二)創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