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
摘 要:中美經貿磋商經歷了十一輪,仍未達成協議??梢灶A計,中美經貿談判將會繼續,期間難以避免出現反復和波折。為最大限度維護我國利益,做到知彼知己,有必要對美國發動貿易戰的本質和動機做更深入的分析,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本質;有利因素
中圖分類號:F7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1-0176-02
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中美經貿磋商談了十一輪,雖然取得一些重要進展,但是也幾經反復,談談打打或許已經成為中美經貿摩擦的常態。在華盛頓時間(2019)5月10日0:01分,美國宣布對2 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從10%上調至25%。作為回應,中國兩分鐘后發表聲明,幾乎同步宣布不得不采取必要反制措施。至此,全部取消關稅的中方核心關切、美國人提出的貿易采購問題、協議文本問題等再次擱淺,本輪談判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美國發動貿易戰的本質
美國發動的這輪貿易戰體現出明顯的單邊主義特征,貿易戰涉及范圍之廣(涵蓋中國所有商品)、金額之大(一開始2 000億美元,威脅增加到5 000億美元)是前所未有的。稍懂國際貿易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樣的加征關稅的幅度(25%)和強度實際上已非通過關稅保護幼稚產業、保護國內就業、改善貿易赤字等等政策理由所能解釋。在如今全球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背景下,這種行為既影響美國消費者利益,也會損害中國的利益。美國這樣違背互利共贏、“不計后果”的行為,其背后的動機到底是什么?撇開美國復雜的政治因素,我們單從經濟因素角度對美國發動貿易戰的本質作以簡要分析。
(一)歷史角度
從美國發展的歷史看,從1920年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崛起成為世界霸主。此后,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在1945—1991年美蘇冷戰數十年期間,美蘇之間的霸權爭奪最終以蘇聯解體而告終。當1985年日本實力排名世界第二后,美國逼迫日本簽訂“廣場協議”,致使日元急劇升值,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使日本經濟“失去了二十年”,至今未恢復元氣。美國遏制他國似乎遵循這樣一條定律,即當一國GDP增長達到美國的60%時就會進行打壓。蘇聯、日本無一不符合這樣的特征。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目前中國GDP已超過美國的60%,美國為消除競爭對手的威脅,是否會把成功解體蘇聯和“閹割”日本的經驗用于中國身上,從美國這一兩年針對中國制定的政策、法律和實際行動的表現來看,似乎很難排除這種可能性。
(二)價值觀角度
美國人與生俱來的崇尚“叢林法則”以及根深蒂固的“零和游戲”的觀念,對待中國的發展和崛起,美國人難以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思維。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是古代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提出的關于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必然會發生沖突的這一論斷。他認為,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守成大國,面對競爭和挑戰,守成大國為維護本國利益,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沖突、隔閡與對抗變得不可避免。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在經濟、政治、軍事等綜合實力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美國等西方國家便不斷炒作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表現出中國的崛起會影響和威脅到其利益的種種焦慮,試圖通過這種輿論在國際舞臺中孤立中國以達到遲滯中國發展的目的。從2018年開始,美國從法律層面將中國正式列為戰略競爭對手,開始了在經濟、政治、外交、軍事、技術等領域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的限制和打壓。經濟作為一國實力的基礎,自然成為兩國力量交鋒的前沿。美國選擇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以及退出“伊核協議”等一系列退群的行動,體現的正是“美國利益優先”的價值觀。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種種不顧別國利益的單邊行為并不是一時之計,也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有充分準備精心預謀的。在這點上,用“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來勸美國人放棄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似乎很難奏效,因為這并不符合美國人一貫的思維邏輯和價值觀。
(三)利益角度
美國這個國家為了利益是可以六親不認的,從利益角度,這次貿易戰目的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1.打擊中國產業鏈。無論是針對歐洲、日本等盟國征收的鋼鐵關稅,還是與中國的貿易摩擦,美國表面上利益的出發點是為了改善貿易赤字平衡貿易、增加關稅收入等,但對中國這個非盟友國家來說,則有更深層次的利益考量。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說到底是產業的競爭,也是產業鏈分工的競爭。美國很清楚,中國產品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只要提高產品成本就能打壓中國的出口,繼而打擊中國的產業鏈,將產業鏈擠出中國,最終遲滯中國的經濟發展。
2.打擊中國新興產業。真正讓美國如鯁在喉的是“中國制造2025”規劃下的高科技發展對美國帶來的挑戰。中國在謀求經濟從單純數量上的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在保持原有產業競爭力的同時,大力發展以科技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而且在很多傳統制造領域取得了突破,如高鐵、飛機、航空航天、5G等。這些原本都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領先領域,中國的發展必然會與西方國家現有的主要的產業發展重疊、沖突,構成競爭,動了他們的奶酪。“中國制造2025”只是一個國家的發展規劃和戰略,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在美國人眼里,中國已經從一個追趕者變成一個挑戰者,對美國主導全球資源配置的權力構成了強烈的沖擊,加劇了美國對中國崛起勢必以美國的衰落為代價的擔憂,對美國的霸權是一種威脅。
二、應對美國貿易戰的有利因素
經過一年多談談打打,打打談談,美國的意圖已經讓世人看得很清楚,其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國的發展,借助貿易戰全面打壓中國的發展空間,重新制定全球規則,繼續保持其全球霸主和領導地位。所以,一般的讓步并不能滿足其巨大的利益“胃口”,也難以保證我們的核心利益??陀^地說,在經濟、科技、軍事等綜合實力方面,與美國相比,我國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這不能成為我們一味無原則退讓的理由。在與美國的貿易戰難以避免的背景下,結合美國人的意圖和一貫的行事風格,我們不能對貿易戰短期結束抱有太多幻想,應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此次具有世紀意義的貿易戰已超出單純經濟范疇,是一場國力之戰,也是對中華民族崛起的一次“壓力測試”。因此,我國需要拿出經濟、政治、外交、軍事、金融、技術等所有力量和資源全面應對。筆者認為,單就經濟、貿易、市場等因素看,中國在應對美國貿易戰方面具有以下一些有利條件。
(一)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為我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經濟基礎。我國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鏈,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的產量全球第一,是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這樣的經濟規模和超強的生產制造能力,成就了中國較強的國際貿易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具備了與美國進行高強度對抗的物質經濟基礎。
(二)政策層面
一方面,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功增強了對國家既定的發展道路、模式、制度和政策的定力和自信,不會因一時的國際局勢的逆動而改變。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已經深深融入世界,對人類發展規律的總體洞察,對各國利益訴求的準確判斷以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認知,需要我們對國際關系交往原則以及國際貿易規則等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國內法律政策層面一定會與國際規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融合性和連貫性,這是我們的發展戰略和國家利益所決定的。
(三)文化層面
一方面,和而不同的中華文化體系支撐我們繼續改革開放這條路,更深融入全球發展;另一方面,推崇中西文明互鑒,追求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越來越被世界理解和接受,契合我們的全球化戰略,既給我們在對外交往中提供強大的心理支撐,也能產生持久的影響力。
(四)市場層面
1.國際市場。憑借中國當今在世界經濟中的體量,國際貿易影響力和話語權與日俱增。在中國對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強力推動下,中國對外貿易市場格局已呈現出“東邊不亮西邊亮”的景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政策的落實,與美國發生貿易摩擦而導致貿易額的下降或將由于在其他地區的增長而被逐漸回補。另外,中國經濟對國際貿易的依存度的降低,加大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主動性。2018年統計數據是33.9%,與以前相比且呈逐年下降趨勢。對外貿易依存度逐漸降低對防范市場風險、增強經濟穩定性是有好處的。
2.國內市場。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有近14億人,中產階級人數已達到4億,有任何國家都不想失去,也無可替代的龐大市場。2018年,我國人均GDP9 600美元,按世界銀行的界定,這屬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說明國內市場潛力巨大,任何重視經濟利益的國家,不會輕視或放棄中國的市場。另一方面,巨大的市場為中國經濟前行提供不竭的動力,巨大的支撐作用可有效降低國際環境異動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沖擊,依賴度的降低和抗壓性的提高增強了經濟發展的韌性。2018年,國內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6.2%,可以明顯看出國內市場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3.中國消費市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國家統計局有關統計和公開的數據顯示,2013—2016年,按照不變美元價格計算,中國最終消費對世界消費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23.4%,對世界消費增長的年均貢獻率上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相比同期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年均貢獻率分別為23%、7.9%和2.1%。在最終消費的年均增速上,世界年均增速為2.4%,中國為7.5%,美國、歐元區和日本則分別為2.2%、1%和0.6%。在中國經濟增長有所放緩的情況下,2017年、2018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分別達到約34%和30%左右,中國市場已經日益成為全球消費增長的重要力量。
4.消費潛力。消費是企業的“命根”,消費商品,實際是為企業“輸血”,保住消費,實際就是保住企業,保住收入。從經濟發展內外均衡角度來說,國內經濟有巨大的消費潛力作為支撐,發展的基礎就牢固,對外改善貿易條件就有了底氣。
中國宣布從2018年開始每年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不僅僅是中國繼續堅持對外開放政策的宣示,更重要的是中國市場巨大消費潛力的展示。大幅降低關稅擴大進口既是提高國民福利契合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也是利用國內市場資源推動自由貿易,通過進口貿易轉換功能,推動原本不具有優勢產業的發展,借助全球化的網絡平臺,實現貿易收入的增長,達到改善貿易條件的目的。
(五)經營主體
中國的經營主體,本質上可分為公有制和私有制。但中國企業的經營模式,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為獨特的。說它是公有制,卻是私有化的經營方式;說它是市場化,又不完全是市場化,可以說是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創新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截至2018年,我國經營主體已超1億,這樣龐大的經營主體數目既托起了中國經濟前行的巨輪,也分擔了巨輪前行中遭遇的風險。在抵抗貿易風險時可以分散化和靈活性的特點,使國家在制定應對政策空間上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增加了改善貿易條件的談判籌碼。
三、結語
盡管中美之間在利益訴求上存在一些分歧,但兩國最終會達成協議。在達成協議之前,美國會繼續采用“極限施壓”策略,對中國進行全方位打壓,迫使我方給美國讓渡更多利益。應對美國貿易戰,不應盲目樂觀,更不應妄自菲薄。面對一年多來美國來勢洶洶的貿易霸凌主義表現,中國表現出少有的淡然和沉著,沒有說過一句狠話,充分彰顯了東方大國的信心和底氣。信心源于我國發展的深厚實力與巨大潛力,底氣源于深化改革開放的堅定抉擇。只要我們堅持談判的原則性和靈活性,最終會讓美方明白貿易沖突沒有贏家,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貿易沖突才是唯一選項,堅持一個以規則為基礎的、非歧視的、平等的貿易體系才符合雙方長久的根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