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李江平 姚磊
【摘要】職業道德和法律素質是當代人才應當具備的軟實力,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考核方向。《職業道德與法律》作為中職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組成,對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教學中,深耕三教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充分發揮職業道德和法律課程的社會功能,是新時代對中職思政德育課提出的迫切要求。
【關鍵詞】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核方式
本文針對《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禮儀、道德、法律三部分內容,堅持改革創新,堅持以生活為素材、以學生為主體,為智育護航,創建實效德育思政課堂,促進學生品德的生長。本文主要從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改革3個方面展開論述。
1教學內容改革
課題主持人具有多年的律師從業經歷,積累了海量真實的案例。將其中的青少年犯罪案例用于教學,增加教學內容的可觸摸性和警示性,學生手中有案卷,心中敬畏道德和法律,這種做法能避免簡單重復說教,減輕單純學習職業道德和法律的畏難情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動機的分析將抽象的道德概念具體化,真正做到職業道德教學與法律教學的無縫融合;案例的不斷更新保證了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給課程注入新鮮血液,將職業道德和法律素養與現實社會相互融合;在課堂教學素材中,將法律政策、社會熱點、焦點新聞、真實案例與所學專業、所學知識相互融合,使教學能充分聯系實際,增強教學層次的立體感,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為了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文化修養。
2教學方式改革
2.1為學生“量體裁衣”,實施個性化定制教學,深度挖掘學生潛力
以電子調查問卷、學生座談、課堂反饋為主要形式,從性格、氣質、愛好、道德修養、意志性格、興趣、原生態家庭狀況、人際交往、心理狀態的穩定性等方面著手分析,形成每個學生的個性化書面報告。具有相同或類似特質為教學分組的主要依據,為不同的分組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布置不同的課后作業、提供不同的評價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這種教學模式的兼容性和針對性更強,與學生的個性更加貼合。充分發揚學生的個性優點,用法律、職業道德的專業知識彌補學生個性中的缺點,使學生的道德和法律修養趨于完善。實施個性化定制教學,其實質是為學生《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學習量體裁衣,對癥下藥,在了解學生潛能的基礎上,從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課前預習、課程導入、新課講授、課后反思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點撥培養,有針對性的提供與之相配的教學風格,將傳統的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細化、具體化。
2.2踐行診所式法律教學模式,開展實踐性教學
《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不應該止于幫助學生掌握職業道德與法律的相關知識,還必須通過多種多樣的實踐性教學,有組織地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有目的性地去接觸了解社會,使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在社會實踐中得到踐行和提高。診所式法律教學模式的核心在于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下體會法律與社會、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部分學生在律師的帶領下參與到真實的案例中去,或是帶領學生開展法律宣傳和法律咨詢,到法院旁聽庭審,還原仿真案件實況,在課堂上組織模擬法庭,根據學生對案件觀點分組代理、辯論,將書面知識場景化,實踐化,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2.3本課程與專業課聯合授課,為學生的知識架構的構建搭建“立交橋”
聯合教學授課對本課程和專業課教學的關系進行辯證和全面的闡釋,打破專業課和基礎課的學科壁壘,發揮各自的學科優勢,優化課堂效果,豐富教學內容的層次和維度。這種授課模式貴在在教學過程中貫徹理論來自實踐,不斷完善的理論最終回歸指導實踐的設計理念。以會計專業為例,在會計專業開展本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課前充分與《會計實務》《經濟法基礎》等專業課老師進行協調,在專業課老師課堂講授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相關內容之后,組織真實的教學素材,印證或映射專業課內容,同時指導學生對專業課內容和本課程授課內容進行演繹分析,課終總結歸納,對獲得的知識進行分類整理,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專業課老師前期所講授的知識和內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新發現,新主張,新質疑,并將所學、所思、所想以報告和ppt的形式展示出來。這種聯合授課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雙贏,其微觀效果是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系統管理全局觀念,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會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為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宏觀效果是對未來中職教育多元化課程結構設置,教學資源開發、整合、利用,課程教學空間的拓展具有極強的啟發和先導作用。
2.4“五步遞進”課堂教學
第一步導入定向,多元導入,明確目標;第二步自主學習,明確任務,自學指導;自主學習,找出問題;第三步合作交流,共性探究,疑難生成;第四步展示評價,分配任務,展示演練;第五步反饋提升,達標測試,及時反饋,補救強化,拓展提升。各環節操作結合課堂教學實情實景,有模式,有環節,又不完全被模式和環節所束縛,做到了模式和環節為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服務。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有效的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互助的學習方式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教學內容的梯級遞進配合教學方式的變化,助推教學氛圍的提升和教學效果的優化。
2.5智慧課堂+情感課堂,線上+線下,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即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通過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在傳統的教學方式基礎上,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使用智慧教學工具,基于網絡資源學習平臺,連通“移動端”、“教室端”、“教學端”三大端口,推動課堂教學變革,探索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利用這一教學手段,盤活老師手中的碎片化資源,推動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把學生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利用學生的自帶設備開展頭腦風暴、投票問卷、討論答題、隨堂測試和分組任務等豐富的課堂活動,開展輕松、有趣、高效的互動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感和成就感。過程性激勵、形成性評價,同時為課程的過程性考核提供參考。傳統課堂的優勢在于便于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便于師生情感交流,充分發揮情感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學生的情態目標的培養。智慧課堂+情感課堂、線上+線下的混合授課模式兼顧學生的知識、素質、情感的三重提升,任何一方的偏廢都會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和課堂效果。
2.6主題課堂教學
設置職業規劃咨詢主題課堂、法律咨詢主題課堂等主題課堂,在本課程理論教學達到一定階段,學生具備了相應的基礎知識之后,勢必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現實生活中的法律事實及現象產生一系列的疑問。為了更好的解答學生的疑慮,促進所學課本知識的內化與吸收,設置職業規劃咨詢主題課堂、法律咨詢主題課堂等主題課堂,將課本理論更好的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教師的答疑解惑過程中,在與其他學生討論的辯論對抗中獲得真知。
3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分為橫向的職業道德考核和法律素養考核,縱向的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雙線考核方式。職業道德的考核更加側重過程性考核,促進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培養道德修養;法律方面的考核側重終結性考核,注重理論考試,促進學生真正理解、掌握法律知識,才能靈活運用。最終的考核成績為兩部分考核成績相加,同時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緊密結合,考核包括出勤、課堂參與程度、社會實踐參與程度、作業、實踐報告、理論考試等。
本文雖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改革方面都存在創新之處。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如何與時俱進,結合專業特點,選取合適的現實案例和實踐材料,以達到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教學目的以及如何設計教學內容獲取學生個性的第一手資料,形成個性化定制教學的依據是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改革的實踐研究中衍生出來的新課題,需要我們繼續探究。
作者簡介:李江平(1984—),男,助講,專科,研究方向為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