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了明確要求,對整體規劃、統籌推進中小學德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強調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
多年來,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教育局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加強德育一體化建設,建構“三原色”德育體系,進一步強化各部門的德育要求,有效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一致的德育目標,形成立德樹人的整體合力,提高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三原色”德育價值導向
1.“三原色”德育概念闡釋
原色指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江干區將學生成長中那些基礎、核心的德育要素比喻為紅、綠、藍“三原色”,建構了“三原色”德育體系(見圖1)。
“三原色”德育,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以培養可靠接班人、中國好公民、合格建設者為育人目標的區域德育總稱。具體來說,紅色代表培養具有理想信念、家國情懷的可靠接班人;綠色代表培養身心健康、文明有責的中國好公民;藍色代表培養具有探索精神、實踐能力的合格建設者。
“三原色”德育體系是以“三原色”德育目標為中心,著力推進課程、文化、活動、實踐、管理、協同、評價、研究、特色等育人工作,由政府統籌,各相關職能部門共同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共同落實的中小學一體化德育體系。
2.“三原色”德育基本要求
“三原色”德育遵循三個原則,即系統性原則、整合性原則和一體化原則;堅持“四個結合”,即正確導向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遵循規律與特色創新相結合、協同配合與重點實施相結合以及常態開展與全面推進相結合。在實施過程中,樹立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充分尊重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教育規律,強化道德實踐、情感培育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同時,不斷豐富德育內容,優化德育途徑,創新德育載體,打造德育品牌;注重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完善部門協同機制,引導家庭、社會增強育人的責任意識。
“三原色”德育堅持大格局、寬視野、高標準、低重心、有針對、求實效,持續推進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態化,進而形成一以貫之、久久為功的德育工作長效機制。
二、“三原色”德育運行機制
1.“一體兩翼多伙伴”管理機制
在區域層面建立“一體兩翼多伙伴”管理機制,即建立以區教育行政部門為主體,以區教育發展研究院、青少年活動中心為兩翼,以相關部門(如文明辦、團工委、關工委等部門)、社會組織、學生家長為伙伴的運作機制。近年來,江干區教育局聯合相關部門、社會組織成立了“錢江少年成長關護共同體”,充分發揮德育伙伴在育人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協同推進區域德育工作的發展。
2.“一會二展多聯盟”工作機制
“一會”即在每年末召開德育工作年會,意在總結經驗、表彰先進,布置新一年的德育工作。“二展”即于上半年舉行德育特色活動展示,下半年舉行德育課堂教學展示,二者均立足課堂,形成長效的活動交流、教學研討規范。“多聯盟”即建立教學研究聯盟、名班主任聯盟、片區德育聯盟等,激發德育團隊活力。
3.點、片、面三級協同推進機制
根據“三原色”育人目標在不同階段的落實要求,設計開展相應的活動,有的活動在具有相關特色的學校開展,有的在片區“三原色”德育聯盟中實施,有的則在全區全面推進。如此而形成了點、片、面三級協同推進機制,實現了德育項目系統設計、有的放矢、精準發力,促進了德育工作的系統化、項目化、精細化。
三、“三原色”德育實施工程
圍繞“三原色”育人目標,實施課程、文化、活動、實踐、管理、協同、評價、研究、特色九大育人工程,進一步豐富德育內涵,提升育人實效。
1.課程育人工程
課程是學生成長的固本基石,課堂是落實德育目標和要求的主陣地。江干區以德育課程為主、多學科相輔,同時以專題教育作為補充的課程育人模式,不斷優化地域和校本德育資源,提升課程育人實效。一是德育課程注重課程整合,嚴格依照國家課程標準,保證課時、落實內容。二是各學科細化德育要求,充分發掘各自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在教學中進行有機滲透、自然融入。三是結合“三原色”育人目標,將德育專題教育內容進行分類,并梳理出建議內容(見表1),指導學校結合談話課、班隊課和道德與法治課落實教育要求。四是開展區域“道德+”大德育課程研究,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主干,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地方課程和德育專題教育等內容,優化課程資源,豐富課程內容。五是弘揚本土孝文化傳統,通過走訪最美江干人,收集學生身邊的“小孝星”事跡,編制傳統文化地方課程與教材——《孝文化讀本》(小學卷、中學卷)。
2.文化育人工程
以市、區級“文明校園”創建工作為契機,優化校園環境,使校園里的每一處景觀都包含教育的意蘊。通過提升普通教室、專用教室、體育館、圖書館等的環境建設,抓廁所潔化、廊道美化、櫥窗陣地化等關鍵環節,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作用。加強校風、教風、學風、班風的建設,打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實現校校有校訓、校標、校旗、校歌、校日(節)、校史館(室、廊),班班有班訓、班旗、班徽、班級口號。
3.活動育人工程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圍繞“三原色”育人目標,形成活動體系(見表1)。廣泛開展節日紀念日活動,把握好中華傳統節日、重大節慶日、重要紀念日和主題教育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
例如,圍繞勞動節、烈士紀念日、國慶節等重要節日,開展為期一年的“我們的節日”紅色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與家國情懷。又如,結合青年志愿者服務日、環境保護日和法制宣傳日等,開展綠色、藍色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環保意識與守法意識,提升其文明素養,培養其創新能力。
遵循“以人為本、學生主體、主旨明確、程序嚴謹、形式莊嚴、方法創新、內容完整”的主要原則,開展儀式教育活動。精心設計、規范開展升旗儀式、入團儀式、校園節(會)等活動,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4.實踐育人工程
豐富學生社會實踐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中華傳統文化、革命傳統、國防、科普、文化藝術等不同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落實每學年小學為期5天、初中為期10天的主題實踐要求,在全區推出每月綜合實踐日,組織開展第二課堂和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活動。盤活區內德育資源,創設教育“第三空間”,將拓展性課程、特色基地巡游作為教育“第三空間”的體驗內容,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錢江少年互助公益”“紅袖章Family”家庭志愿者的品牌影響力,常態化開展低碳環保、關愛老人、文明出行等志愿服務活動。
目前,全區擁有市、區級第二課堂13個,區級教育“第三空間”34個,每年開展主題實踐活動近百場次。
5.管理育人工程
制定與學校章程相適應、兼顧公正與人文、服務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校紀校規,促進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校本化落實。建立具有針對性的工作制度,如針對特殊學生群體關護等建立相應的制度,完善專項工作機制,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以“四個引路人”“四有教師”為引領,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由名班主任、精銳班主任、新銳班主任和“321層次”班主任組成的骨干梯隊,發揮名班主任工作站的區域輻射效應,支持領銜教師推廣工作經驗,擴大影響力。注重提升德育工作者隊伍的專業素養,圍繞“T”型教師梯隊建設,針對不同群體開展相應的培訓與培養工作。設立區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榮譽金獎班主任等評優機制,鼓勵各校以“班主任節”“師生節”等為載體,搭建彰顯班主任工作意義、價值和榮譽感的平臺,完善班主任工作長效激勵機制。
6.協同育人工程
一是推進區級家長學院、校級家長學校、班級家長課堂的建設,建立“區、校、班”三級家長委員會,構建健全的家庭教育指導和管理體系。在區級層面,充分發揮家庭教育講師團、“五老”講師團、名班主任講師團的作用,開展家庭教育知識講座等活動;在校級層面,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家長學校課程,常態化組織開展“家長開放日”等活動;在班級層面,通過家長課堂、親子活動和家教沙龍等靈活多樣的形式,營造親和、友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二是成立“江干區家長議事委員會”,暢通家長交流溝通、參事議事的渠道。三是開展“家庭樂享周”系列活動,倡導親子孝親,共建和諧家庭。四是建設開放、融洽的社會教育環境,在每個街道派駐一名社區教育管理干部,專門從事學生的社區教育工作。五是積極利用社區課外教育資源,開展假期社會實踐、“四點半”課堂、“社區小書房”等活動,吸納相應的社會力量支持德育工作的發展。
7.評價育人工程
德育評價全方位、重過程、常態化、有實效。一是根據《江干區中小學德育工作年度考核辦法》,每年對學校工作進行綜合性評價。二是通過常態的德育視導、德育調研等,對學校德育工作進行指導性、專題性評價。三是構建知行結合的新時代“錢江好少年”評價體系,結合“三原色”育人目標,分別設立“尚德少年”“向善少年”“逐夢少年”三項單項榮譽和“錢江好少年”綜合榮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成長。
8.德育研究工程
圍繞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全面開展德育研究。在區級層面設置德育工作專職教研員,建立道德與法治學科大組、德育教研大組和德育智囊團,切實提升德育研究質量。開展“微德育”研究,建立30個專題研究群,深入研究和解決育人過程中的具體問題、關鍵事件。進一步完善“8090教師成長營”和“青藍教師攜手工程”兩大特色研究項目,開展德育“精彩一課”教學研討活動,提升班主任自身素養和問題解決能力。實行德育精品課程和學科德育案例的年度評選,做好專題匯編與推廣。
9.特色培育工程
充分利用選修課、拓展性課程和社團活動等,大力推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德育建設。自2016年起,江干區就開始實施了學校德育特色培育工程,每年以德育創新論壇的形式開展德育特色項目的交流與展示,涵蓋了德育課程、德育活動、家校聯動、德育評價等。通過學校申報、現場答辯、專家評估等環節,評選年度十大創新項目和十大優秀項目,全力打造區、校級德育品牌。
四、結語
總之,區域推進“三原色”德育,需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通過完善育人機制、構建育人載體、營造育人環境和落實育人任務,進一步落實德育的目標和要求,從而開創具有地方特色、富有創新價值的區域德育新局面。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