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紅


[摘 ? ? ? ? ? 要] ?高職院校的誠信行為管理制度不完善,網絡誠信教育內容和方式也有待改進。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實證研究,進而提出誠信行為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關 ? ?鍵 ? 詞] ?高職;誠信行為管理;實證調查;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080-02
一、高職生誠信行為管理現狀分析
(一)誠信管理制度不完善,對高職生的誠信行為缺少約束力
高職院校的誠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沒有形成系統而完整的體系。對高職生而言,學習研究、人際交往、經濟往來、畢業求職等方面基本涵蓋了在校學生的誠信行為表現。比如在學習研究方面,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考試誠信行為,并有嚴格的懲罰措施和制度,但是在論文研究等學術方面的誠信卻較少提及。可見,學校的誠信管理制度不完善,對學生沒有形成約束力。
(二)誠信制度執行不嚴格,缺乏嚴肅性
高職院校有畢業率和就業率的雙重壓力,學生的學業基礎比較弱,為了完成學業,出現了作業打折扣的情況,尤其是大三學生,經過一學期左右的實習后不易靜下心來學習,當面對畢業前的補考關系到是否能按時畢業,極易產生作弊行為[1]。畢業生所交的就業材料若有造假成分,學校未必會發現,而一旦發現,也有可能出現不按照規定處罰或者包庇的行為,從而使學校的就業誠信管理缺乏嚴肅性。
(三)高職生網絡誠信教育內容和方式有待改進
網絡生活有較強的隱蔽性,并且高職生的“三觀”大多不成熟,當受到不良社會風氣和周邊環境影響時,個人的價值觀比較容易產生偏差,出現了在網絡中不誠信,在現實與網絡中表現不統一的現象。高職院校目前尚未有網絡道德教育的專門教材,網絡誠信教育只能依靠思政課來進行滲透,而計算機課程則屬于專業課,很少涉及網絡道德教育。因而,學校應加強和改進網絡誠信教育內容。
二、高職生誠信行為的實證調查與分析
為了研究高職生誠信行為狀況,筆者對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在校生發放了320份調查問卷,回收312份,對完成調查的對象作如下分類統計:按照年級進行分類:一年級108人,占總樣本的34.6%;二年級107人,占總樣本的34.3%;三年級97人,占總樣本的31.1%。具體從高職生在學習考試誠信、師生交往誠信、網絡誠信、經濟誠信、求職誠信等方面的行為進行調查。為了避免學生因為自我保護、規避風險,從而影響調研結果的真實性,調查問卷方法是匿名問卷和封閉問卷,采取里克特五分法。5分代表誠信度最高,3分為中間值,1分為誠信度最低。
(一)對高職生誠信作業行為量表的頻率統計分析
由于高職生大一、大二階段是在校學習,所以,針對是否有誠信作業行為的問卷,未對大三學生發放。從統計結果來看,有過不誠實作業行為的占比分別是23.15%、12.15%,相對較少。
從表2可以看出,不誠信作業行為中的有效問卷是68份,絕大部分是“偶爾這樣”,占比73.52%;其中,公共課的作假率最高,為76.46%,專業必修課的作假行為最低。說明高職生比較輕視公共課的學習,較重視自己的專業能力的學習。
從表3可以看出,高職生誠信行為中,與老師交往的態度和經濟誠信行為的誠信度得分較高,網絡誠信交往的意向得分最低,甚至算不上有誠信交往的意愿,并且無顯著差異。誠信求職意向得分較好,但是差異性顯著,雖然經濟誠信行為的總體分數較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差異性較大,究其原因,有網貸等影響較壞的惡性事件因素在里面。
(二)不同年級對各變量的差異分析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分析,在師生誠信交往意向上,高職生的行為態度并無顯著差異,大三年級與教師坦誠交往意向的誠信度最高,且無顯著差異。這是隨著他們的開始實習并進入社會,從實踐中體會到誠信乃是立身之本的道理有關。在誠信求職道德規范上,隨著年級的升高,誠信度降低,并且差異變大,這說明學生在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時發現理想與現實存在較大差距,求職行為的誠信度與自身誠信行為的控制有關。網絡誠信交往意向的誠信度得分是最低的,甚至達不到誠信的一般標準。過度消費或欠貸行為的產生表明,大三年級的誠信度是最低的。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學校是很重視誠信教育的。
三、高職生誠信行為管理對策與建議
(一)培養高職生明禮誠信和遵守契約的態度
1.強化高職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必需借助于一定的理論灌輸,同時有關西方的誠信教育理論,也可以納入學校的誠信教育中來,比如西方的契約文化可以在課程中進行滲透,讓學生認識到誠信是世界范圍的道德公約,誠信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
2.倡導高職生樹立公正的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契約精神本質上就是一種誠信精神,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廣泛契約基礎之上的經濟活動,只依靠情感信任很難做到。作為很快就要踏入社會的高職生來說,必須樹立這種契約意識,增強法制意識,學會責任擔當,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才能切實提高自身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2]。
(二)強化高職生的誠信意志力,讓誠信行為成為習慣
要加強誠信意志力,培養堅毅的態度和行為,就需要使阻礙高職生誠信行為的環境限制不存在或很少,這就要求學校要有良好的學習氛圍,使誠信行為成為習慣,比如獨立完成作業、考試不作弊、借財物及時歸還、論文不抄襲。
(三)強化網絡誠信教育
就本次網絡誠信調查結果來看,高職生的網絡誠信度得分是較低的,這跟網絡匿名和隨意的性質有關。在“互聯網+”的時代,網絡已經是學生的學習生活的重要部分了,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時必須利用好互聯網教育這一途徑,要讓互聯網誠信教育成為新的教育載體。一方面,師生之間的網絡實時互動非常重要,一旦學生遇到挫折可能會導致誠信問題困擾,老師給予幫助和指導,讓誠信的思維和習慣深入學生生活中;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整合誠信資源,及時發布誠信理論、知識、實踐等教育資源,強化高職生對誠信的認知和實踐。
總的來說,誠信行為管理是學校對在校學生的誠信行為表現信息進行記錄和管理,內容廣泛,高職院校加強誠信管理,是提升學校誠信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對高職生的個人成長成才、企業招聘、學校管理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建望.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高職學生考試舞弊行為分析[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
[2]鄭志高.大學生契約精神養成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6).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