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敏
[摘 ? ? ? ? ? 要] ?網絡信息時代新媒體環境的開放性和自由性為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諸多困境之際,如何積極合理地利用新媒體,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研究和分析新媒體環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互動模式,進而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關 ? ?鍵 ? 詞] ?新媒體環境;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模式;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232-02
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切實研究如何創新運用新媒體技術,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探索新媒體環境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創新互動模式。
一、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一)大學生思想價值觀的沖擊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自由獲取各種信息的便利,同時學生在開放式信息傳播接受和選取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經受各種多元思想觀念的沖擊。網絡虛擬環境的不真實性削弱了大學生的責任和道德意識,淡化了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挑戰著他們的是非辨別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的認知偏差,從而產生一些“思想困惑”。大學時代是大學生處于淺層價值觀的形成時期,也是深層思想觀念固形的關鍵時期。新媒體環境下,當代大學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思想沖擊,這是現在大學思政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
(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瓶頸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堅守課堂的教育領地,多采取外部“灌輸式”輸入的方法,依靠學生自身內部提升,缺少有效的多維互動交流,且傳播信息有限,這樣單一的思政教育模式顯然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不能滿足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需求。此外,很多學校面臨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缺乏的困境,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依靠輔導員、班主任和朋輩教育,傳統的說教式和批評式教育方式讓很多走在信息接受前沿的當代大學生感到枯燥無趣甚至厭煩抵觸。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削弱
新媒體時代的傳播信息模式具有多元性、廣泛性等特征,信息源的控制難度大,也使得新媒體傳播的內容具有離散性和不確定性特征。[1]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不能有效辨別各類信息,也無法做到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思想引導,使得部分大學生的思想、生活、價值等方面受到影響。因此,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新媒體時代被逐漸削弱。如何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促使新媒體成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戰場,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目前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新媒體傳播模式多元化
隨著大學校園網絡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新媒體突破了傳統大眾傳媒的傳播方式,論壇、QQ群等即時通訊媒體、微博等網絡日志媒體、微信為代表的微媒體以及悄然而生的自媒體以其快捷、方便、實時和互動的形式吸引了大學生群體。不同于傳統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固守課堂的單一教育形式,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媒介傳播的開放性和有效性突破時空限制從而及時地掌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況,針對大學生關注的動態和話題進行針對性引導和教化。
(二)新媒體傳播資訊無屏障
新媒體傳播資訊的無屏障化極大地促進了大學校園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實現了各地域、各領域的信息資源共享。新媒體環境的交互傳播和無限制參與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咨詢,將不同的文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融入大學生思想中,激發了大學生探究式主動式信息接受模式,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他們的自我辨別和管理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積極突破傳統教育的弊端,利用好新媒體傳播咨詢開放性和無封閉性的優勢,促進大學生主體精神的迸發,在虛擬世界中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設新型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格局。[2]
(三)新媒體傳播成效顯著化
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可以融合大學生易于接受的語音、視頻、圖片等混合媒介形式,突破傳統思政教育的被動式枯燥說教,減少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情緒,由被動接受變主動獲取,積極參與到思想政治素養提升的氛圍中來。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需求和興趣選擇學習各類信息內容,新媒體傳播模式的多元化與傳播咨詢的無屏障極大地擴大了傳播信息的成效,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學生對現代信息傳播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高校思政教育應該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掌握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方式方法,利用新媒體的有效傳播方式對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進行有利引導和提升。
三、互動策略
(一)構建虛擬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新媒體環境既具有網絡環境特性,也是現實環境在網絡世界的延伸,具有虛擬性和現實性的雙重特征。新媒體環境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互動影響的媒體環境系統。因此,新型的網絡虛擬思政教育要在科學把握新興信息傳播媒介作用機制和方式的前提下,立足于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相互影響、滲透和轉化,從虛擬與現實的結合、線上與線下的互動上構建創新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臺。
首先,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傳統思政教育在網絡技術下的“數字化”,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教育體系應該包含各類思政教育形式。[3]
其次,虛擬思政體系的構建還表現在網絡思政教育氛圍的營造上。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教育應該更具有時代性和感染性,在網絡虛擬環境下更多地營造能引起大學生共鳴的教育氛圍,這樣更容易促使大學生敞開心扉,積極主動地投入思政教育活動中來。
此外,虛擬思政教育體系還包涵對受教育群體能動性的引導。新媒體環境的復雜性要求思政教育者加強對大學生群體信息辨別的主觀能動性的引導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想和原則的引導下,利用各種形式提高大學生的自覺意識,尤其是抵御不良環境的影響因素,增強學生的信息選擇和甄別能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更好地利用新媒體環境構建新型的思政教育體系。
(二)加強虛擬環境思政教育與傳統思政教育的銜接
新媒體環境使得大學思政教育的環境處于既可以是現實世界的環境又可以是虛擬世界,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有效地把握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虛擬媒介的規律和作用,加強對傳統思政教育與虛擬環境下的思政教育的有效銜接與結合,才能更好地推進新形勢下的大學思政教育工作。
首先,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教育不是一味地摒棄傳統的思政教育各個方面,而是要保留傳統思政教育的優勢,去除其不適應新環境的弊端。傳統的思政教育具有很多優勢,即思政內容高度一致性、價值觀念純粹統一性、教育體系的一貫性等,這在長期的大學思政教育工作曾經卓有成效。[4]因此,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思政教育要積極利用傳統思政教育的有利方面轉變教育模式,努力適應新媒體虛擬教育環境,逐步形成新媒體環境下的個性化、自由化、辨識性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其次,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教育與傳統思政教育連接還表現在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積極了解虛擬媒體環境的特性,掌握不同媒介的優缺點,虛擬與現實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大學思政教育的新型模式可以利用虛擬媒體環境發布最新的思政教育信息、資源,利用網絡平臺的反饋渠道了解大學生的思想情況。針對大學生的思想反饋情況還需要做出及時科學的判斷與引導。一方面,大學的傳統思政課堂可以豐富教學形式,利用生動活潑和貼近大學生生活的事例進行思政意識教育,通過講座、論壇、紙質媒體、微信平臺等電子媒體各種宣傳渠道加強思政宣傳教育,充分利用新媒體和傳統思政教育的銜接優勢提升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互動創新格局。
(三)加強虛擬媒體環境思政傳播的監管
新媒體環境下,在思政教育傳播過程中加強虛擬環境下思政傳播的監管,切實了解思政教育的成效性,是大學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利用新媒體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具的基礎與保證。
首先,大學思政教育者通過“新媒體指數”(Index Media)等數據監測對大學高校的微信、微博、論壇等媒體進行一定的評估和完善,建立相關的傳播指數的評價標準。通過對校園官方微信、校園論壇和校級微博等校園媒介的傳播力和影響程度的評估與監控,可以更好地促進新媒體在大學思政傳播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最大限度發揮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功效和優勢。
其次,大學思政教育的管理者應該進一步加強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管理制度,完善思政教育的網絡環境。建立健全大學校園的信息傳播環境可以更好地規范和管理大學生的網絡言論和行為。大學思政管理需要通過相關的規章制度嚴格禁止或鼓勵肯定一些網絡行為,引導大學生形成明確的網絡監管觀念,促使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能自覺規避不道德、不文明、不合法的網絡信息和行為,從而建立辨識性的網絡信息傳播方式,更好地為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思政教育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此外,除了做好大學生的引導和教育之外,大學思政教育管理者還應該做好網絡信息的監管和督察工作。對網絡信息中各類復雜混亂的信息,學校的信息監管部門要積極主動、定時定期地進行信息監控和過濾,通過相關的信息技術手段對各種網絡信息要加強把控和組織加工,阻止不良信息入侵大學校園,建立起大學校園與外界的網絡信息的“安全區域”,確保大學生獲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全、合法、合理的。同時,對網絡突發的應急事件要具有處理預案,避免相關的信息失控情況,在第一時間能監控、反應和處理網絡信息的傳播。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監管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學網絡思政教育的傳播成效,更大范圍地為大學思政教育工作服務。
參考文獻:
[1]張曉月.新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輿論引導責任及其路徑優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4(2):94-96.
[2]沈狀海.思政教育有效性研究[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6.
[3]黃曉兵.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探索與思考[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95-96.
[4]童兵.關于當前新聞傳播幾個理論問題的思考[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1):147-150.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