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楠
[摘 ? ? ? ? ? 要] ?大學生承載著國家發展的未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深入,多元價值觀在國內沖撞激蕩?;诨ヂ摼W技術的日臻成熟,大學生很容易接觸到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目前,工匠精神教育廣泛存在于在職業院校中,但工匠精神所崇尚的精益求精、愛崗敬業、不斷創新的精神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應學習并傳承的,這對中國從“中國制造”轉變到“中國智造”至關重要。將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工匠精神”為導入點,分析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可行性,找出目前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融入路徑。
[關 ? ?鍵 ? 詞] ?工匠精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234-03
曾幾何時,工匠這個詞與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各類手工匠人用他們精湛的技藝為傳統生活增添顏色。隨著社會步入工業時代,工廠機器化大生產替代了手工生產,手工業勞動者數量減少,社會各界對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關注度越來越低。[1]新時代下,工匠精神是所有從業者都應具備的優良品質。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大學生是否重視工匠精神將直接影響中國的未來,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對大學生達到入腦入心的教育效果,是所有教育者都應當考慮的。
一、我國工匠精神源遠流長
在我國,工匠精神并非當代經濟發展催生出的新鮮事物,它在中國文化中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沉淀和積累。早在2300多年前,《莊子》一書就曾用短短百余字的篇幅,描繪過匠人梓慶“削木為鐻,見者驚猶鬼神”和“庖丁解?!钡墓适?。這些古老的故事告訴了我們同一個道理,世上事物紛繁復雜,只要反復實踐,掌握了它的客觀規律,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這里面就滲透了最樸素的工匠精神。
我國古代的工匠文化成就輝煌,催生了大量匠人,造就了無數精品,從魯班到張衡,從《天工開物》到《百工圖》,我們對這些著名匠人的事跡以及他們的杰出作品耳熟能詳。在我國古代,工藝的傳承體現為師徒之間的拜師學藝,這種教育模式更加專業化,逐漸成為我國古代培養工匠的主要途徑。工匠依靠口傳身授,在傳授精湛技藝的同時,也傳遞了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工匠精神,這是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無法比擬的。這種教授模式讓工匠精神在先人們身上代代相傳、源遠流長,所以我國工匠精神的基因歷史悠久,培養工匠精神的沃土在中國大地廣泛存在。
時光荏苒,匠心長存于中國的工匠文化中,并愈發得到重視和傳承。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弘揚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大力弘揚奮斗精神、科學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國家級報告中,連續四年提到了工匠精神。如此,工匠精神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
二、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新內涵
中國進入新時代,工匠精神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工匠精神要和大學生思政教育有效契合,首先必須在理論上認知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內涵。
(一)工匠的含義
幾千年來,“工”“匠”與“工匠”的含義在不斷演化?!墩f文》:“工,巧飾也。匠,木工也。”這里強調了“工”的特殊性質,“巧”強調了技術原則,“飾”強調了藝術原則,意味著技術和藝術并重。“匠”由匚和斤兩字組成,其中,“匚”意為竹筐,“斤”意為斧子。“匠”的本意為竹筐里背著刀斧等工具的木工。
隨著時間推移,工與匠開始由單獨的體系進行管理,稱作“匠籍”,“工”與“匠”從此合為一體,不再割裂開。在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工匠的釋義是“手藝工人”。所以,現代意義上的工匠可理解為“手藝人”,即有技術的手工業勞動者。
(二)工匠精神的內涵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把工匠精神的實質概括為“精益求精”四個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把工匠精神歸結為是一種敬業精神。綜上,我們認為,工匠精神的內涵包括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和開拓創新的精神。
1.工匠精神的精髓是愛崗敬業精神。敬業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認真負責、恪盡職守的態度。中國歷來有愛崗敬業的傳統,如諸葛亮為了蜀國的發展,嘔心瀝血,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來形容最為貼切。人一生要對事業兢兢業業,用勤勉、刻苦的優良品質來建設自己的工作崗位,這是社會對各行各業從業人員的基本職業要求。
2.工匠精神的核心是開拓創新精神??v觀歷史,會發現我們熟知的大國工匠每一位都是時代的推動者,因為他們堅持開拓創新,根據自己長期的實踐經驗和對工藝的考量,制造出了質量更好、款式更新的產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排在了首位,可見國家對創新能力的重視程度。
3.工匠精神的實質是精益求精精神。精益求精是匠人們為追求產品工藝或性能的精湛而不斷鉆研、追求極致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漫長,需要工匠不斷學習、升級自身技能,在生產過程中對產品千錘百煉。正是這種長時間精雕細琢的工作,才會打造出日益完美的產品。
三、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大學思政教育的目的是通過理論學習和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其中工匠精神所蘊含的愛崗敬業、精益求精與開拓創新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為本、育人成才理念高度契合。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新世紀以來,“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一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問題,這對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是極大的挑戰。反觀改革開放以來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大部分的高校及教師都采用“老師說教”的灌輸模式,互動環節少,大學生接受程度非常低,更達不到“入腦、入心”的程度,教育實效性很差。
在這樣的情況下,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難度很大。隨著思政教育的改革,高校思政教育紛紛從思政課程轉變到課程思政。在課程思政過程中,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有效結合起來,把工匠精神的精髓滲透進每門課程(包括專業課課)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從而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積極創新和精益求精的實干精神,不僅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弘揚,更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有利于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大學生始終要走向社會,參加社會建設。近年來,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愈來愈嚴峻,如何能在激烈的求職過程中脫穎而出?一個人的“硬件”固然重要,但要想提高自身競爭力,內在的品質也必不可少,“工匠精神”是提高個人競爭力的優秀助推劑。尤其在一些專業課程教育,工匠精神理論的灌輸應當作為專業課中的思政理論,進行“入腦入心”的滲透,使每位學生都能提高思想覺悟,自覺地用工匠精神指導自己的專業學習,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從而在將來的工作中時刻以匠人精神來要求自己。所以,在大學教育過程中,大學生通過思政教育吸收工匠精神的精髓,走出校園實踐工匠精神,可以進一步塑造優良品質,為職業素養的培養和職業技能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礎。[2]
(三)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工匠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有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時代精神的弘揚。[3]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為中華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從萬里長城到紅旗渠,從故宮博物院到蘇州園林,這些都是工匠精神產出的優秀作品。如今,歷史悠久的工匠精神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現代環境中被重新拾起、放大,這是對中華傳統文明的尊重和傳承。弘揚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質,有助于更快地實現社會主義強國建設目標。當下,中國正在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邁進,大學生作為將來的中流砥柱,學校應當也必須為學生補上工匠精神這一課,讓工匠精神內化成自身的指導思想,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為新時代中國的進步發展做出應該有的貢獻。
四、工匠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大學校園里的工匠精神氛圍越來越濃厚,工匠大師做客高校講座觀眾排到了場外的現象反映了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支持和認同。在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工匠精神也得到了積極的教育教學反饋,但目前工匠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依然面臨著不少問題。
(一)社會氛圍不足,融入過程受影響
“環境對人會施以各種環繞力。這種力能使人習染成一種符合環境的特性,并被環境同化,形成人格?!盵4]人是社會動物,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其內心和行為必然會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但是,當今社會人們普遍輕視或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也缺少對工匠精神深層次的認知。相當一部分家長、學生甚至專業課教師,認為大學思政理論課不是主修課,對就業沒有太大幫助,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專業課上。對工匠精神的認知也比較淺顯,認為工匠精神是職業院校學生才需要具備的,沒有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精神和內涵。工匠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社會氛圍不足,就會導致融入過程變得小眾化、校園化。
(二)高校素質教育失衡,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位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場所,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但部分高校還在以擴大學校規模,增加學生數量為目標,過于追求就業率,學校的專業教育越來越像就業教育,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上所下功夫不足,忽略了高等教育的真實目的和對大學生精神世界的改造、認識,背離了高校發展素質教育發展的訴求。[5]并且,即使在一些比較重視素質教育的高校中,職業技能的培育仍是主要教學方向,缺失了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教育,使得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領悟不到本行業的職業精神。工匠精神正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在素質教育被普遍弱化的情況下,工匠精神對學生職業精神養成的巨大推動作用被大大忽視,最終導致在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過程中缺乏系統性。
(三)大學生自我認識不到位,對工匠精神存在排斥心理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一元化職業價值觀占據我國主導地位?!皩W而優則仕”的影響深刻而廣泛。很久以來,人們將讀書、入仕看作是成功的唯一途徑,似乎從事別的職業都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很多人認為,工匠不單是對匠人的稱呼,更是一種地位的象征,具有界定階層的功能。[6]大學校園以前被稱作“象牙塔”,大學生被稱為社會和國家將來的精英群體,大學生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不愿意承認自己將來也是匠人的一分子。其實從廣義的程度上來講,各行各業都是匠人,都需要有工匠精神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今天,大學生必須拋棄固有的、狹隘的職業觀念,對從事不同工作的勞動者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平等互敬,工作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樣才能凸顯勞動的價值。所以,認識到位、轉變觀念是踐行工匠精神的前提條件。
五、工匠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