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熠 胡廣原 黃南

[摘 ? ? ? ? ? 要] ?目的:討論微信平臺運用于研究生癌痛實習教學后研究生的教學成績和教學滿意度的改善。方法:將2017—2018年在腫瘤科輪轉的46名臨床實習研究生為教學對象分為傳統教學組(23人)和微信教學組(23人),采用考試(筆試和病例分析)和教學滿意度調查比較兩種教學法的效果,應用SPSS 16.0對兩組考試成績進行t檢驗,滿意度進行χ2檢驗。結果:微信教學組在筆試成績、病例分析和總成績上均顯著優于傳統教學組(P<0.05)。微信教學組在提高學習興趣,加強自主學習,提升臨床思維上高于傳統教學組(P<0.05),但在注重醫患溝通上無顯著性差異。結論:將微信平臺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能提高實習研究生對癌痛教學的認知和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值得在臨床帶教中推廣。
[關 ? ?鍵 ? 詞] ?微信平臺;傳統教學;研究生實習;癌痛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148-02
作為癌癥患者的第五大生命征,50%~80%的癌癥患者、70%的晚期癌癥患者合并癌痛,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軀體上,患者常常合并納差、乏力、失眠、消瘦等;心理上,焦慮、抑郁等一系列問題也會嚴重困擾患者,影響患者的就醫體驗,需要在臨床工作中包括在實習帶教中加以重視。微信平臺是由騰訊公司推出的智能終端免費應用程序,通過即時通訊服務的方式發送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短信等,并能共享流媒體資訊。2018年,微信用戶達到10.82億,在國內移動互聯網用戶特別是大學生中普及率極高,為微信平臺輔助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中心在腫瘤科研究生實習癌痛教學中率先采用微信平臺輔助教學,有效地提高了實習研究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興趣,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2017—2018年在我科輪轉的46名臨床實習研究生為教學對象,之前均完成本科階段臨床學習,在實習前未接受過系統的癌痛教學,隨機分為兩組,傳統教學組共23名,其中男生11名,女生12名,平均年齡(24.30±0.55)歲;微信教學組共23名,其中男生10名,女生13名,平均年齡(24.20±0.63)歲。兩組醫學生在實習前成績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兩組教材采用衛健委頒布的《癌癥疼痛診療規范》(2011版)和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成人癌痛指南。
(二)方法
1.傳統教學組以教師講解為主,由帶教老師帶領實習研究生進行理論知識教學(主要內容包括癌痛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診療常規),對癌痛進行評估、診斷、治療,對不良反應進行處理等,為期2周。
2.微信教學組由帶教老師在實習前借助微信平臺建立“癌痛實習”微信群,將實習研究生第一時間拉入微信群,依照教學進度和實習期間收治患者情況,每天查房前制作相關教學任務、課前預習、理論知識文獻和幻燈,查房及上班期間和傳統教學組一樣進行工作和教學,下班后布置問題、答疑解惑,鼓勵實習研究生之間交流學習資料和學習心得,為期2周。
(三)教學效果評估
實習研究生完成實習后進行統一考試,內容包括筆試和病例分析。筆試部分包括單選題30題,每題1分,簡答題5題,每題4分,滿分為50分,由帶教老師統一閱卷并批改。病例分析部分,實習研究生從準備好的5份癌痛病例中隨機抽取一份,依次進行采集病史、查體、輔助檢查、診斷和治療、處理不良反應5個方面評分,滿分為50分。考試完成后統一填寫匿名調查問卷調查滿意度,包括提高學習興趣、加強自主學習、提升臨床思維、注重醫患溝通4個方面,按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進行5級評價,滿意率=(非常滿意人數+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四)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考試成績作為計量資料以■±S描述,進行t值檢驗;滿意度作為計數資料以百分率形式描述,進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實習研究生考試成績
微信教學組在筆試成績、病例分析和總成績上均顯著優于傳統教學組(P<0.05)(見表1)。
(二)實習研究生教學滿意度
微信教學組在提高學習興趣、加強自主學習、提升臨床思維上高于傳統教學組(P<0.05),但在注重醫患溝通上無顯著性差異。
三、討論
目前醫學院本科生教育階段主要是傳統的大班教學制度和講授法,并沒有納入癌痛教學內容,醫學生主要在實習階段跟隨臨床帶教老師學習。但實習生時間短,任務重,內容多,在學習癌痛相關知識的同時往往還要學習臨床上其他方面的內容,能夠進行系統學習的機會少,傳統教學那種“滿堂灌”式的“填鴨式”教學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其要求[1]。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具有安裝方便、操作簡單、界面友好的特點,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幾乎所有的大學生(包括醫學生)都在使用微信。目前,醫學教育領域已經在微信平臺的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醫學教學的嘗試和研究[2-8]。教師可隨時將課程相關內容以文字、圖片、視頻、幻燈等多種形式通過微信群和公眾號的方式即時發送給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作業、答疑解惑方面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拉近了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3]。
微信平臺結合傳統教學用于研究生癌痛實習教學具有以下優勢:(1)形式豐富,貼近臨床。微信平臺可以發布各種形式的教學內容,比如臨床上現有的癌痛病例,包括病史、既往史、查體、檢查、檢驗、癌痛評估、診斷、治療、相關不良反應和處理等,能夠及時上傳到微信平臺,并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更新,有利于實習生將書本知識落到臨床實踐上。(2)即時性強,靈活方便。實習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提高時間的利用能力,補充理論課時授課實踐的不足;(3)因材施教,提高興趣。實習生可根據微信平臺發布的內容自行選擇自己不熟悉的內容和未掌握的知識點,并在此基礎上主動與帶教老師溝通,在其指導下查找相關文獻,增強其主動學習的能力,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透徹。(4)拉近距離,教學相長。在微信平臺上實習生與帶教老師的溝通往往更加輕松隨意,實習生壓力小,能更加大膽地提出問題,參與討論。帶教老師也能即時回答實習生的問題并進行相應指導,收到實習帶教教學效果的反饋,提高帶教老師的教學水平。本研究發現,在接受2周的微信平臺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實習教學后,實習研究生對癌痛的認知和診療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習上更加積極主動,這與既往微信平臺用于腫瘤學教學方面的文獻報道是一致的[4,6-8]。但由于這種溝通還是僅僅存在于帶教老師和實習研究生之間,患者沒有積極參與其中,因此對實習研究生醫患溝通的能力沒有顯著提高。這提示我們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要加入更多醫患溝通和人文關懷的內容,比如將標準化病人納入微信平臺,以增加實習研究生對癌痛患者心理的了解,更好地去幫助患者。
總之,將微信平臺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能提高實習研究生對癌痛教學的認知和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值得在臨床帶教中推廣。
參考文獻:
[1]林燕.癌痛規范化診療教學體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1(5).
[2]高昱.依托于微信平臺的外科手術微課教學系統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4).
[3]侯自明.微信平臺在神經外科教學中的應用[J].繼續醫學教育,2019,2(33).
[4]胡月.移動學習在腫瘤科實習護生延續教學中的應用[J].飲食保健,2019,2(6).
[5]李鵬程.微信平臺輔助PBL教學在康復治療學臨床實踐中的應用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3(10).
[6]潘林江.基于微信公眾號的病案教學在腫瘤學教學中的應用[J].蛇志,2018,2(30).
[7]吐爾遜江·艾力.PBL聯合微信平臺在腫瘤內科臨床教學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49).
[8]劉彩霞.PBL聯合微信平臺在腫瘤內科臨床教學的應用價值分析[J].系統醫學,2018,1(3).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