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韜 張磊 楊健
[摘 ? ? ? ? ? 要] ?智慧課堂具有高表現力、強互動性、廣資源量的信息技術優勢,能夠推動轉變傳統師生主客體地位,激發師生互動和學生自主探究,在教學改革中受到較多關注。許多院校結合自身教學訓練特點,對智慧課堂進行許多探索和嘗試,但是在應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從教學改革對任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當前任職教育現狀,對智慧課堂的發展和應用情況進行分析,為下一步將智慧課堂在任職教育中發揮應有的質量效益提供參考。
[關 ? ?鍵 ? 詞] ?智慧課堂;教學改革;任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202-02
一、教學改革對提高任職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學改革是指在促進教育進步,提高教學質量而進行的教學內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關鍵是要改變“教員主講,學員主聽”“一根粉筆,一塊黑板,一個投影講半天”的傳統教學模式。落實到任職教育教學訓練上,就是要在教學中加強多元化教學訓練方法和手段運用,推進課堂教學由講授式向學導式、研討式轉變,鼓勵教員采取虛擬、模擬、仿真技術手段,優化教學設計、創新組訓模式、創設自主學習環境,提升教學訓練質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思想觀念上從重教轉向重學
改變“理論為主,應用為輔”的教學模式和注重知識灌輸,忽視個性差異的傳統教學方法,突破教師與學員的“上下級”關系,打破任職崗位與院校教育的界限,實現課堂與崗位的銜接,理論與實踐的銜接。
(二)教學環節上從線性轉向多元
回歸學員工作實際,重心下移,按照學員崗位實際面臨的重難點問題設計教學內容,按照崗位環境設計教學環節,緊盯學員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具體問題,總結提煉學員需求,精準選題有的放矢,激發學員研討的興趣,著力改變傳授與演示為主的“單向教學”,通過分組研討、小班授課等形式打造良好的研討氛圍,提升體驗感和參與感,充分發揮院校教學資源優勢,創設自主學習環境,及時歸結學習成果,提高學員能力素質。
(三)教育技術上從邊緣轉向中心
借助多媒體基礎設施、富資源平臺和管理信息系統,突出智能信息技術在內容呈現、即時交互、情境感知和資源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在學情分析統計,授課環境布局,分組討論管控,自主探究學習,內容展示互動,實時交流指導,教學管理評估等教學全過程增強師生互動與體驗,避免因科學分析不足和可用資源偏少等問題造成選題不準,交流不暢,環境單調,自學無門,評判無據等問題,降低師生共同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影響教學質量水平。
二、開展任職教育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
在教學改革的導向牽引和相應法規標準的具體指導下,許多單位結合自身人才培養實際特點需求,對如何更好地開展任職教育的研討式教學,從標準法規制定,教學條件建設和教學日常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和實踐,教學訓練質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開展任職教育研討式教學時,對學員學情分析不足、訴求掌握不準,學員所需和教員所講的交集偏少;教室空間設計封閉,開展研討、分組學習組織不便,學員易受干擾;教室多媒體設施陳舊、內容呈現方式簡單枯燥、交流模式單一,難以調動學員參與學習的興趣熱情;教學資源“小散孤”、交互網絡覆蓋偏低,資源獲取途徑窄難度大,學員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受到影響;學員行為難管控、教學行為不規范等教學管理問題難以有效遏制等現實問題與教學改革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缺乏能夠精準掌握學員訴求、多元展現教學內容、便捷獲取海量資源、多維開展交流互動、對科學規范教學管理的新型課堂予以有效支撐。
三、智慧課堂建設研究情況
(一)智慧課堂的建設情況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智能教室,通過自動控制和傳感設備實現了自主創設教學環境和擬真情境營造,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智能教室利用無線網絡創建跨域交流協作平臺,激發了學生分組研討交流的興趣和熱情;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對空間進行重新規劃,并應用視頻會議系統幫助教師有效引導學生開展協作交流。
2016年至今,國內許多高校也開始陸續建設應用智慧教室,如清華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湖北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都建設應用了智慧教室。清華大學的“清華大學金融學院信息化教學環境及視聽應用系統工程”建設項目,實現了網絡感知、可視管理、優化教學內容演示呈現、全程記錄課堂教學活動、無縫接入云端資源與服務等功能;華中師范大學的智慧教室通過改進教學環節,運用多媒體技術強化教學內容表現力,創設多平臺交流途徑,推動師生角色轉換,實踐了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主體的研討式教學模式;廈門大學在智慧課堂中,強化信息手段運用,構建了遠程互動平臺和富媒體資源庫,優化了教學空間設計,改變了教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樣式,激發了師生交流的熱情,對促進師生、生生互學共進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二)智慧課堂應用的主要觀點
陳衛東(2011)提出課堂筆記的自動化、課堂實錄、反饋及時、多維交互等,從技術角度分析智慧教室的功能;黃榮懷(2012)提出智慧教室的“SMART”概念模型,認為智慧教室的功能體現在內容呈現、環境管理、資源獲取、即時交互和情境感知五方面;聶風華(2013)在SMART模型的基礎提出了由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網絡感知(network Sensor)、可視管理(visual Management)、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實時記錄(real-time Recording)、泛在技術(ubiquitous Technology)構成的“iSMART”模型。
安寧,牛愛芳等在《高校智慧教室建設的探索與思考》通過對北京師范大學公共資源與服務中心試點型改革創新實驗教室進行智慧課堂改造和開展教學試驗,認為智慧教室的建設豐富了課程資源來源與展示手段,強化了學員的自主意識和參與意識,激發了學員自主探究學習的熱情,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邱氟、黃宇琨在《智慧課堂聯合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中結合信息化手段下的常規教學現狀,總結了智慧課堂的技術特點,認為智慧課堂同樣能夠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發揮特定的正向作用。葛文斌在《基于云端的小班化智慧教室實踐探索》中通過焦點智慧教室學習平臺的實際授課體驗,認為智慧課堂為進一步提高小班化教學授課質量,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控學生學習進度,因人施教提供了物質基礎。
四、智慧課堂對任職教育的影響和存在的問題
從上述研究現狀看,無論是教育政策還是教育技術應用,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鼓勵個性差異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而強化教育技術應用的具體抓手——智慧課堂的建設能夠推動教學改革落到實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推動教學改革落地,加快轉變教學觀念
智慧課堂通過合理優化教學空間設計,拓展人機交互、人人交互,增強研討分組體驗、催化個性化教學指導,推動了由“教員主講,學員主聽”的單向教學模式,向“學員主講,教員主導”的多向教學模式轉變。
(二)推動技術手段運用,提高了教學質量效益
通過強化學情分析、精準掌握學員所求,開展訂單式教學;增強內容呈現方式、發揮課堂資源效用,激發學員學習興趣;強化資源共建共享、構建自主學習環境,助力碎片化教學;加強智能環境感知、科學有效管控教學行為,促使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向精確化、多元化、智能化轉變,倒逼教員加強實戰化教學方法實踐運用,減低課程建設資源制作難度和精力消耗,推動教學內容更新,逐步構建任職教育實戰化課程體系,全面提高開展任職教育的質量效果。
(三)推動單位整體建設發展,打造品牌提高影響
智慧課堂的推廣應用實現了教室布局科學化、教學環境全新化、學生學習自主化、學習資源共享化、教學管理智能化,有效提高了任職教育研討式教學質量,進一步推動了教學訓練改革由“邁開步子、趟開路子”向“形成規范、凝聚品牌”升級;另外,也為其他院校開展任職教育研討式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參考借鑒,提升了單位辦學知名度和影響力。
綜合分析當前相關領域研究現狀和實踐情況,相關理論研究成果比較豐富,有力促進和推動了相關單位分組教學、小班化教學改革,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1.智慧課堂配套資源建設還存在建設質量不高、技術運用不夠靈活的問題。部分課程資源建設依靠教員自行制作,缺乏統一規劃和經驗豐富的技術團隊支撐,資源建設質量參差不齊,統籌協調和人員安排不合理,資源審核不嚴格,影響了資源建設的整體推進;部分單位對相關技術標準規范理解掌握不透,電視教材畫面、聲音清晰度不高,文字表述不夠準確;多媒體教材的模擬仿真度不高,集成性交互性不強;網絡課程和微課程的必備學習模塊配置不完善,音視頻錄制清晰度不高,試題庫建設不足,影響了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階段的學習效果。
2.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設施設備使用能力、課堂掌控能力和教學資源組織能力等原因影響了授課效果和反饋。部分教學人員的信息技術能力還有待加強,主要表現在多媒體設備的使用操作不夠熟練、運用信息技術處理問題的能力不強,對開放研討式教學模式不適應,無法兼顧各小組學習進度,不能及時歸納統一小組之間的思想差異,導致課堂雜亂無序,只有熱度沒有準度,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推薦的資源相似度過高,無法激發差異性思維等,影響教學的整體質量。
五、結語
智慧課堂作為一種信息化技術支撐的開放式研討教學平臺,能夠精準掌握學員學習動態、智能創設環境氛圍、促進師生互動交流、推進學員自主探究學習,提升學員的自我拓展、溝通協作能力和發散性思維。但是智慧課堂信息資源體系建設和培養教師綜合教學能力素質等關鍵要素仍未被深入研究,難以切實發揮智慧課堂的真正效用。因此,在應用智慧課堂教學訓練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對上述要素的建設培養。
參考文獻:
[1]張亞珍,張寶輝,韓云霞.國內外智慧教室研究評論及展望[J].開放教育研究,2014(1):81-91.
[2]程敏.智慧教室的設計與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6)282-288.
[3]黃榮懷,胡永斌,楊俊鋒,等.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開放教育研究,2012(18):22-27.
[4]陳潔,林沛.淺談智能教室在現代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8):185-186.
[5]張琦.打造智能教室嘗試未來課堂: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實踐探索[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5(4):181-188.
[6]聶風華,鐘曉流,宋述強,等.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統模型與建設案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7):5-8.
[7]邱煥枝,陳永燦,范潮升,等.基于WiFi物聯網技術的智慧教室系統分析[J].企業技術開發月刊,2016,35(1):62-64.
[8]王美麗.云桌面技術下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思路[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5(24):222-223.
[9]程敏.信息化環境中智慧教室的構建[J].現代教育技術,2016,26(2):101-107.
[10]靳旭瑩,馬曉萍,申巍.智慧教室的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4(44):8-10.
[11]戴運籌.基于物聯網的智慧教室建設思路[J].科技資訊,2016,14(14):126-127.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