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要】國有企業財政補貼對于國有企業效率而言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需要重點關注其財政補貼收入的管理工作,以此保證國有企業順利發展。在此之上,本文簡要分析了國有企業財政補貼收入的內涵,并通過提高企業財政補貼效益、調節企業內部資源配置、合理規劃財政資金用途、遵照國家政策調整稅務等管理策略,進一步促進國有企業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國有企業 財政補貼收入 管理策略
前言: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國有企業要想順應時代的進步實施改革,政府部門就必須加大財政補貼力度,為國有企業的轉型提供重要的資金支持,從而有助于國有企業提高自身生產效率。另外,國有企業若對財政補貼實施妥善管理,可實現國家利用財政補貼合理分配資源、實現政治管理的目的,促進國民經濟的穩步提升。
一、國有企業財政補貼收入的內涵
財政補貼收入主要是指國有企業直接通過財政部門獲取的事業經費。主要包括正常的經費以及專項資金等。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國有企業需要加強預算資金的管理。財政補貼收入作為國家預算資金的一部分,國有企業對此應當由主管會計部門制定季度報表計劃,并在申請國家財政補時需按照實際情況填寫預算經費請撥單上報至財政部門,并且需要對財政補貼收入部分切實做好用款計劃,以此落實資金用途,讓其發揮出真正的作用。
另外,在國有企業確認預計量財政補貼收入時需要結合三張不同的財政實撥方式選擇適當的業務流程。它具體包括:(1)財政直接支付方式,國有企業要想獲得財政補貼,需要按照部門預算及實際用途向財政部門直接申請財政補貼,待財政部門審核完畢后利用財政零余額賬戶下發至申請財政補貼的負責人賬戶上,并在國有企業實際使用財政資金時確認財政補貼收入;(2)財政授權支付方式,它的流程為國有企業需要按照資金用途的計劃表向財政部門申請授權支付用款的額度,待審核通過后,國有企業可在財政授權支付方式下收到國有企業用款額度,可用于國有企業的正常結算與支付事宜,在這期間需要一個待結算賬戶用于雙方過渡;(3)財政實撥資金方式,它主要是國有企業根據相關部門的資金預算計劃,在一定時間內向財政部門提出撥款申請,此時待審核完成后財政部門可直接將財政資金下發至國企開戶銀行賬戶中,所以當國有企業收到收款通知書后可按照上述金額獲得財政補貼收入。在這種支付方式背景下,國有企業收到的資金為貨幣資金,賬戶內屬于實際存入的資金數額[1]。
二、國有企業財政補貼收入的管理策略
(一)提高企業財政補貼效益
財政補貼收入實際上指的是國有企業根據預算計劃及經費領報的關系由財政部門獲取的經費。作為國有企業需對財政補貼收入進行適當的管理,以此實現財政補貼收入的最大化效益,同時也能促進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國有企業要想提升財政補貼收入效益,就應當注重它與政治關系之間的聯系。根據相關數據表明,存在政治關聯的企業比不存在政治關聯的企業更易獲取財政補貼,并且存在關聯關系的企業還可通過減少稅收的方式降低企業自身的成本支出,以此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眾所周知,國有企業是由國家中央政府或聯邦政府參與的可控型企業,它往往代表政府的意志表現及利益涉及方向。所以國有企業屬于關聯企業,它可享受國家相關免稅政策。所以,國有企業需要按照國家需求合理管理財政補貼收入,進而提升其使用效益;(2)財政補貼收入可促進國有企業的良性發展,政府財政部門更愿意為大規模的國有企業提供財政補貼,所以國有企業需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擴大生產規模,以此提高財政補貼收入的實際撥款額度;(3)目前,我國財政補貼發放標準存在不規范性,國有企業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幫助政府部門科學掌控財政補貼收入現狀,以此保證財政補貼收入效益可以達到預期管理效果[2]。
(二)調節企業內部資源配置
國有企業需對財政補貼收入進行適當的管理,從而實現企業內部資源的合理配置。一般而言,財政部門為國有企業進行財政補貼是為了實現專門的政治或社會目標而對企業實施補償的一種方式,它也是調節國有企業生產發展方向及市場供求關系的重要手段。因此,國有企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對財政補貼收入實施統一管理,以便促進國有企業的長遠發展。從外部性方面進行論述,外部性主要是指個人或一群人的具體行動或決策對他人效益造成積極或負面影響的狀況。而國有企業外部性是指它在從事經濟活動時未能綜合考慮成本等不良后果造成企業經濟受損,此時需由主要負責人或行為人承擔職責。從國有企業當前資源分布情況來看,資源配置仍存在亟待改進的問題,比如某國有企業在2013年總營收為204.07億元,但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實際利潤卻處于虧損狀態,這些都造成該企業內部資源被大大浪費,從而加深國有企業成本外部化。所以,企業在配置內部資源時需對可能存在較大風險的項目進行規范性考察,避免盲目投資造成財政補貼收入未能發揮出它真正的效用。另外,國有企業還需努力開發創新發展的新動力,利用先進的技術或者借助國外優秀的管理經驗幫助國有企業更妥善的對財政補貼收入加以管理,這樣才能保證國有企業在發展階段能夠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促進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
(三)合理規劃財政資金用途
國有企業對財政補貼收入進行管理的最主要目的是對其用途進行合理的規劃,首先,當國有企業獲得財政補貼收入時,應當根據財政預算管理制度的相關規定對財政補貼收入進行專項使用,切勿將其納入股東分紅內容中,影響財政補貼的管理效果;其次,財政補貼收入管理需按照不同情況實施財務處理,一般對于國家投資科技成果研發工作的補貼,應作為國企資本的積累,而由國家直接補貼的公共財政預算資金可在企業注冊后作為國有資本公積用于國家資本的轉增;再者,國有企業需設置財務內部處理制度,并根據《企業財務通則》對財政補貼收入的各項權益進行合理的分配,以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秩序;最后,國有企業需注重會計處理,根據資金用途將企業內部財務分為負債類、損益類、權益類等,以此規范企業財政補貼收入的管理工作。
(四)遵照國家政策調整稅務
國有企業在獲得財政補貼收入時應當積極影響國家號召對稅務進行調整。具體需要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判斷自身財政補貼收入是否處于免稅范圍內。通常在不征稅處理規定中符合不征稅條件的可在實際核算所得稅時從所得額收入中進行減除。若不屬于免稅資金項目,國有企業應當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稅務上繳,以此為國家稅收提供重要助力,這樣也能保證國有企業在時代發展期間能夠獲得國家長期的大力支持,從而促使國有企業走可持續發展路線。
結論: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對財政補貼實施規范性管理時,可有助于提高自身經濟效益及生產效率,也能幫助國有企業早日達到國家期望,促進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財政補貼對國有企業的發展具有重大促進作用,它能增加國有企業的內外競爭,幫助壟斷性企業開放市場,也能利用有效的管理避免資源浪費,以此滿足當前綠色發展理念。
參考文獻:
[1]路春城,呂慧.財政補貼促進了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嗎——基于2008—2016年上市公司的門檻效應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9(08):94-103.
[2]盧真,朱俊杰.財政補貼與企業創新產出質量——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數據[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9,40(05):35-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