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對柑橘產業物流運行模式具有引領作用。湖北省宜昌市是國家和省重點支持的柑橘產業優勢區域,柑橘產業已成為百萬柑農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本研究闡述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柑橘產業物流配送模式革新意義,運用現代物流配送理論,分析了柑橘類農產品物流配送運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柑橘產業的物流配送模式改進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 柑橘產業 物流配送
1 宜昌市柑橘產業發展現狀
湖北省宜昌市是柑橘的適宜生長區,位于長江中上游柑橘帶和鄂西-湘西柑橘帶交匯處,歷史悠久,《史記》有載且屈原《橘頌》亦作于此,至少有2700年的人工栽培史,是國家農業部規劃的長江中上游寬皮柑橘帶的中心區域。目前,宜昌市柑橘區域布局已形成兩大柑橘類型特色產區,一是三峽庫區優質甜橙產區,以夏橙和臍橙為主,包括秭歸縣、興山縣等地區,種植總面積達30萬畝。二是長江、清江兩岸優質寬皮柑橘產區,以椪柑和蜜柑為主,包括夷陵區、長陽等地區,種植總面積達136萬畝。據統計全市以橘為業的鄉鎮11個,村莊114個,約40多萬戶農民從事柑橘生產,在柑橘集中產區農民收入的70%來源于甜柑橘產業,,所以柑橘兩個字在宜昌“權重位高”,與老百姓生活質量血肉相連。雖然柑橘產量持續增長,但存在“豐產不豐收”的困境,柑橘產業流通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主要體現在:一是物流保鮮技術、物流加工和冷鏈建設等后續環節的基礎投入不足;二是冷鏈流通率低、流通環節多且各環節協調不足,造成流通混亂。因此,對接鄉村振興戰略,優化宜昌地區柑橘類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對發展宜昌農產品物流,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宜昌地區柑橘類農產品的物流配送現狀
2.1 自營配送模式
由農戶或農產品基地直接將農產品送至零售商顧客的自營配送模式是最初級的配送形式。一般由個人帶動自發形成,主要采取合作組織的方式。農戶自發形成合作組織并將各戶零散的農產品集中后直接輸送給消費者,減少了交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也減少了流通過程中農產品的損耗,保證了柑橘的品質,提升了客戶滿意度。但由于是農戶自發形成的合作組織,一般由個體運輸者完成配送業務,運輸能力有限,難以統一管理,且小規模的配送導致配送效率低,成本可能更高,造成利潤的進一步壓縮。
2.2 批發市場體系組織配送模式
批發市場體系組織配送是一種依托農貿批發市場,以批發商為主體的物流配送模式,農戶和販銷專業戶提供貨源,通過批發市場將農產品輸送給農貿市場中的零售商。批發市場體系最大的優勢是擁有巨大的潛在客戶群,能提供多樣化的服務,集中化配送也能降低交易費用,但批發市場的經營規模普遍偏小,據調查只有少數批發商配有現代化的物流設施和配送車輛,大部分批發商需要通過租賃車輛完成配送活動,配送的數量和對象會因運輸能力的限制無法實現規模經濟,且交易主體比較分散,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成本較高。
2.3 “合作社+基地+農戶”物流組織配送模式
為了提高柑橘類農產品的附加值和流通效率,降低農業物流成本,促進農業產業化,以生產基地為主體的“合作社+基地+農戶”物流組織配送模式應運而生,由農戶加入合作社作為特約種植戶,在合作社自有種植地進行柑橘生產種植,待柑橘大批量集中上市時,由合作社生產基地統一進行柑橘的集收,在配送中心經過相應的加工處理后配送至超市、批發市場或零售商等各種類型的配送對象。這種模式下,合作社基地與種植經驗豐富的農戶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農戶和企業依托合作社基地形成穩定的產銷關系,銷售組織化程度較高,避免的農產品的大量積壓,在穩定的價格下達到銷售的目標,實現“豐產又豐收”,但不排除有些農戶在利益的驅使下違約,給合作社帶來一定的風險。
3 對接鄉村振興戰略的宜昌地區柑橘產業物流配送模式改進建議
3.1 加大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規劃城鄉物流系統的時空布局
農產品物流業是固定資產投入相對較大的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物流業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加強物流加工和冷鏈建設等后續環節的基礎投入,另一方面要結合本地實際,加強交通通訊基礎設施和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的規劃建設,推動城鄉物流系統一體化進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3.2 打造跨行業農產品物流資源共享平臺,完善市場機制的運行
政府在推進農產品流通配送主體市場化的進程中保持適度競爭,為各類主體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在資金、土地、稅收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結合農產品市場的供需情況,破除城鄉行業壁壘和產業壁壘,打通供銷社系統、交通系統、快遞行業、商貿行業的物流資源整合障礙,合力打造供給多元化、渠道整合化的農產品物資流通新平臺,提升城鄉物資流通系統運作效率。
3.3 健全物流人才培訓機制,著力培養物流人才
健全發展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整合現有培訓資源,進一步健全農村物流人才培訓機制和培養體系。在定期定點開展物流職業技能培訓的基礎上,推動物流技能培訓延伸到鄉鎮、村(居),統籌謀劃落實高層次精準培訓,切實解決農村物流人才短板問題。
4 結論
當地的經濟運行環境,農戶和銷售組織化程度等因素決定了柑橘類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的形成和運行。各種模式各有利弊,但它們能相繼存在并運作說明了在一定需求背景下不同模式具有的有效性,我們要在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過渡的動態過程中考察。因此短期內很難形成一種通用的農產品物流配送組織模式,需要建立多種模式并存的綜合物流配送模式。
參考文獻:
[1]陳樂天.電子商務環境下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優化研究[J].價格月刊,2015(10):73-76.
[2]舒忠.我國農村農產品物流發展模式優化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7(5):88-90.
[3]莫佳.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3):102-104.
[4]高金霞.連鎖超市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選擇分析[J].知識經濟,2016(9):105-106.
作者簡介:曾小嬌(1986-),女,湖北宜昌人,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物流工程與管理